APP下载

常见肾脏疾病患儿尿电导率的变化探析

2015-12-25曾海江黄郁波

微创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电导率肾小球尿液

曾海江 黄郁波 李 静

(1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赣州市 341000;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341000)

临床在进行肾脏疾病患者常规检查中,尿液分析具有重要作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主要选择电阻抗方法,针对研究对象尿液中有形成分实施定量分析,对尿液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准确计算出研究对象电导率数值。通过尿电导率可对反映研究对象的尿渗透压水平,能够表现出肾脏具有的浓缩能力,间接反映尿渗透量发生的变化,对尿液浓缩功能进行准确评价[1]。为进一步分析对肾脏疾病患者实施尿电导率测定的临床价值,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肾脏疾病患儿,用全自动尿液分析仪UF-1000i测定其尿电导率,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96例我院小儿肾脏内科收治的肾脏疾病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为(6.2±1.2)岁;其中肾病综合征 41 例,肾小球肾炎20例,肾功能不全5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28例,狼疮性肾炎2例。针对实施肾脏穿刺活检的35例患儿,男20例,女15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为(6.1±1.3)岁;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8例,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膜性肾病3例,IgA肾病6例,IgM肾病4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9例,狼疮性肾炎1例。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 29例,女 21例;年龄 3~15岁,平均年龄为(6.7±9.6)岁;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以及相关的配套试剂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尿电导率实施检测。具体方法为针对两组研究对象,于清晨对其首次清洁中段尿进行收集,针对所有研究对象在将标本进行留取前,均未表现出过量饮水现象、限制饮水现象或者选择利尿剂等药物进行干预等。在取样后的1 h,完成相关实验[2]。每天利用配套尿沉渣质控物对仪器实施监控。比较各组尿电导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肾脏疾病不同患儿的尿电导率比较 在尿电导率方面,A1组、A2组、A3组、A4组以及A5组低于健康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肾脏疾病患儿尿电导率测定比较 (±s)

表1 不同肾脏疾病患儿尿电导率测定比较 (±s)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 <0.05。

组别 n 尿电导率(ms/cm)对照组50 17.99 ±5.86 A1组 41 15.95 ±5.19*A2组 20 16.05 ±6.45*A3组 5 13.90 ±7.15*A4组 28 16.52 ±5.72*A5组 2 13.59 ±7.99*

2.2 病理诊断不同患儿的尿电导率比较 在尿电导率方面,B1组、B2组、B3组、B4组、B6组以及 B7组低于健康对照儿童明显(P<0.05)。B5组同健康对照儿童进行比较,在尿电导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理诊断患儿尿电导率测定临床对比 (±s)

表2 不同病理诊断患儿尿电导率测定临床对比 (±s)

注:同对照组进行比较,*P <0.05。

组别 n 尿电导率(ms/cm)对照组50 17.99 ±5.86 B1组 8 16.67 ±8.29*B2组 4 14.57 ±10.31*B3组 3 16.17 ±7.89*B4组 6 13.91 ±5.62*B5组 4 18.13 ±8.57 B6组 9 17.06 ±6.23*B7组 1 13.29 ±7.59*

3 讨论

肾脏具有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为对代谢产物进行排泄、对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进行调节以及保证人体机体内环境稳定。针对原发性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水肿、少尿、蛋白尿以及血尿等系列症状。严重情况下,导致患者肾功能不全。当患者的肾功能处于最为严重阶段后,患者存在较大概率患有尿毒症疾病,对此肾功能不全同肾功能衰竭二者未表现出任何的本质区别[3]。当患者患有肾脏疾病而导致严重肾衰竭,会造成尿电导率严重下降。除此之外,诸多病理原因均会导致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压力下降[4]。患者长时间患有高血压疾病后,会导致肾小球内囊压力一定程度升高,肾小球表现出萎缩以及纤维化的现象。此外患者存在较大概率表现出肾动脉硬化的现象,最终导致患者表现出肾实质缺血以及肾单位严重减少的情况。针对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表现为升高后,会在渗透性利尿的作用下导致患者多尿,出现蛋白质代谢负平衡的现象。应动态观察肾脏疾病患者的尿电导率,认真了解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了解患者疾病发生的变化[5]。

溶液溶质中的质点电荷主要选择电导率进行表示,其同质点种类以及质点大小不存在关联,其针对标本离子浓度于电解质溶液中表现出的导电能力可以进行充分反映,同溶解于尿液中固体物质具有的总溶解度有关。而对于尿渗透量,其主要表示溶液溶质中相关的质点数量,同质点种类、质点大小以及质点所带电荷不存在关联[6]。其针对人体肾脏浓缩能力能够进行准反映。但是在对尿渗透量实施测定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特殊仪器完成测定,并且难以获得较高的测定准确度,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较易受到葡萄糖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干扰[7]。而对于尿电导率,其只与尿液中含有的离子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不会对最终的电导率测定结果产生任何的影响。与此同时,尿液中含有的红细胞量也不会对电导率产生任何的影响[8]。因为尿电导率同渗透量二者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选择仪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简单性及便捷性,对此可以放弃渗透量而选择尿电导率对患者肾脏浓缩功能发生的变化进行测定。

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小儿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最终的肾脏疾病尿电导率测定结果实施准确分析。对于婴幼儿而言,其自身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在饮食种类的影响下,儿童的肾脏排泄功能同成年人进行比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电导率方面,低于成年人极为显著。当年龄为3岁后,儿童的电导率同健康成年人较为接近。对此本次研究中将上述年龄范围的患儿排除。本次研究中,患儿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于3~16岁。针对肾脏疾病患儿,在尿电导率方面,A1组、A2组、A3组、A4组以及A5组低于健康对照儿童明显(P<0.05);分析导致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为:患儿患有肾脏疾病后,肾小球滤过率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原尿滤过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减少,延长通过肾小管时间,导致回收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患儿患有肾脏炎症会导致自身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具有的压力有所下降,促使患儿的肾小管针对原尿中的钠以及水进行充分回收。在此种形势下,导致患儿出现少尿现象。此外,患儿的水潴留、钠潴留以及尿钠会表现为一定程度下降,尿液中含有的离子浓度在一定程度下降,最终造成患儿的尿电导率低于正常儿童极为显著。

此外,本次研究发现,除B5组同健康对照儿童在尿电导率方面未表现出差异之外,B1组、B2组、B3组、B4组、B6组以及 B7组低于健康对照儿童明显(P<0.05),证明患儿表现出肾脏损伤后,不但出现了肾小球损伤的现象,且对患儿肾脏浓缩滤过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针对本次实施肾穿刺活检的35例患儿,最终诊断为患有IgM肾病的患儿只包括4例。其电导率发生的变化仍然需要对更多的患者例数加以研究确定,从而将抽样误差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有效排除。在实施尿常规检测的过程中,能够较易获得最终尿电导率的测定结果,但是诸多临床医生难以有效意识到实施此项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而言之,测定小儿肾脏疾病患者尿电导率,能够有效对小儿肾脏功能以及尿液浓缩功能进行预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提高生活质量。

[1] 李 花,宋鉴清,王银玲.尿电导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为肾脏功能评估指标的分析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2):2131 -2133.

[2] 刘铁牛,黄 强.引起肾功能不全常见疾病尿电导率的变化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5):941 -942.

[3] 常正江,雷水娟.尿沉渣检测对肾脏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2):94-96.

[4] 高玉琴.UF-50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联合预测尿渗透压[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5):514 -515.

[5] 黄 强,刘铁牛,杨静梅.老年人常见疾病尿液电导率的变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7):2314,2344.

[6] 刘 艳.尿生物学标志物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999 -1002.

[7] 丁明辉,崔红燕,王 平,等.血尿多项检测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08,17(2):100-101.

[8] 王利华,乔 晞,李荣山,等.结核病合并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8,5(S1):485 -488.

猜你喜欢

电导率肾小球尿液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东华大学在碳纳米纤维孔隙率及电导率方面取得新进展
跟踪导练(三)
基于比较测量法的冷却循环水系统电导率检测仪研究
低温胁迫葡萄新梢电导率和LT50值的研究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