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应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预后的影响

2015-12-25

微创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翼状胬肉

汪 丰

(湖北省京山县人民医院,京山县 431800)

翼状胬肉属于眼科多发病与常见病,国内患病率高达29.00%,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目前,该病多提倡行翼状胬肉切除术,但该术式具有相对较高的复发率,已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89.00%;而伴随着抗代谢药物的广泛应用,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治疗中逐渐凸显出临床优势[1]。为探究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55例(60眼)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对照试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翼状胬肉患者55例(60眼)为研究对象,均于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根据丝裂霉素C浓度选取角度将这55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7例(29眼),男性 7例(8眼),女性 20例(21眼),年龄(59.32 ±7.85)岁,病程(5.66 ±4.30)年;实验组 28 例(31眼),男性9例(10眼),女性 19例(21眼),年龄(58.28 ±7.04)岁,病程(5.31 ±4.0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础性信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隐形眼镜未佩戴者,均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证实为翼状胬肉;②待手术眼未发现外伤史及急慢性炎症,且无手术史;③临床资料齐全,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隐形眼镜佩戴者;②待手术眼伴有急慢性炎症、外伤史或手术史;③不配合本次研究者。

1.4 方法 两组均于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受限,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与麻醉处理。结膜充血显著者予以抗生素滴眼液,或予以皮质类固醇眼液,待充血减退或缓解后予以手术。术前,须应用生理盐水9 g/L冲洗结膜囊,应用5 g/L丙美卡因对角膜、结膜行表面麻醉,并予以20 g/L利多卡,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处理。手术均于显微镜下开展。利用开睑器进行开睑后采用齿镊夹住胬肉头部,以边缘外侧0.5mm部位为基点,切开一浅层角膜,分离胬肉组织与角膜组织,直至角膜边缘。待切开胬肉体两侧球结膜后对角巩膜边缘处粘连进行分离处理,同时对巩膜上组织予以钝性分离处置。将结膜下胬肉组织分离后,确保其直至半月皱襞。然后,对已经处于分离状态的胬肉组织予以再次分离,确保巩膜面止血后刮切其表面,去诶吃巩膜表面光滑及平整。随后,实验组应用棉片(浸有0.2 mg/mL的丝裂霉素C)对巩膜与角膜床进行湿敷处理,对照组应用棉片(浸有0.3 mg/mL的丝裂霉素C)行湿敷处理,均维持2 min后弃掉,予以100 mL、9 g/L生理盐水行冲洗处理。最后,应用10-0线将结膜缝于浅层巩膜上,确保与角巩缘相距2 mm左右,将抗生素眼膏涂于结膜囊上,行术眼包扎。

1.5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0.5~1.0年,对比两组临床治愈率,观察复发情况,并详细分析角膜、巩膜伤口愈合状况及视力改变、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疗效评估标准 以Prabhasawat制定出的分级标准[2]为依据,行临床疗效观察:①Ⅰ级:手术部位外观正常,内眦部位的结膜结构无异常;②Ⅱ级:可观察到巩膜表面血管呈扩张状态,顺着角膜缘部延伸,未发现纤维组织增生;③Ⅲ级:血管组织异常增生,未超越角膜缘;④Ⅳ级:真性翼状胬肉伴有复发现象。治愈:Ⅰ级、Ⅱ级;潜在复发、真性复发:Ⅲ级、Ⅳ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V 19.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治愈24眼(82.75%),复发 4 眼(13.79%);实验组治愈 29 眼(93.54%),复发2 眼(6.45%),组间临床治愈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后巩膜伤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视力对比 以对照组为参照,实验组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性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巩膜伤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较短(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巩膜伤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对比分析 (xs)

2.3 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予以低浓度丝裂霉素C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仅达6.44%,对照组予以高浓度丝裂霉素C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n(%)]

3 讨论

近年来,诸多病理学试验表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易发免疫性炎性反应,引起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增生、变性,诱导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侵入角膜[3]。可见,在手术过程中,行翼状胬肉组织切除时,应预防正常角巩膜组织损伤,规避创面刺激性反应,降低新生血管增生发生率。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发现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达30.00%左右,与本研究中翼状胬肉切除术+高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的复发率相似[4]。可见,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往往存在高复发率缺陷,须行二次治疗,故临床上多提倡翼状胬肉切除术+丝裂霉素C治疗,于本文研究中实验组胬肉复发率达6.44%,较对照组(31.03)低,提示低浓度丝裂霉素C在诱导复发率下降中具有积极意义。

丝裂霉素C归属于抗代谢类药物,自头状链霉素中分离,亦为抗肿瘤抗生素,可有效抑制RNA、DNA合成路径,与DNA双螺旋链间伴有交联可能性,一旦出现交联现象,则易破环DNA功能与结构,阻滞增殖期DNA转录,降低 DNA 生成量及转录至 RNA 量[5,6]。除此之外,丝裂霉素C可刺激静止期细胞,对术后残留组织或新生血管再生具有抑制作用[7]。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棉片贴眼(浸有丝裂霉素C)可阻滞胶原纤维或纤维细胞增生,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但易出现并发症,譬如巩膜坏死、眼部感染、角膜穿孔等[8]。本研究通过研究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应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发现实验组临床治愈率、巩膜伤口愈合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丝裂霉素C细胞增殖阻滞效果伴有剂量依赖性,证实低浓度丝裂霉素C更具临床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就丝裂霉素C而言,其单剂量可对细胞生长形成不可逆转作用,故手术中诱发的并发症(譬如巩膜溶解、白内障、角膜上皮损伤等)须引起足够重视[9,10]。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使用。

[1] 陆华文,麦 丹.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对降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J].广东医学,2009,30(6):975-977.

[2] 梁厚成,王宏刚,龙 潭,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术后巩膜溶解的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2):386-387.

[3] 薛 飞,徐文刚,戴 新,等.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不同浓度 MMC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77-2279.

[4] 赵德海.手术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6):21 -22.

[5] 岳 军,王 平,郑 姣,等.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那素达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1):149 -151.

[6] 杨筱曦,蔡小芳,陈 剑,等.丝裂霉素C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膜通透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6):490 -494.

[7] 杨旭东,荆国利,吴 震,等.翼状胬肉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角膜内皮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7):1 -2.

[8] 高 琳,艾 明.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359 -360.

[9] 胡 婕,尹雅丽,张福海,等.低浓度丝裂霉素C浸泡羊膜在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3 -15.

[10]胡 婕,尹雅丽,张福海,等.低浓度丝裂霉素浸泡羊膜移植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57 -58.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翼状胬肉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丝裂霉素C与5氟尿嘧啶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预后比较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