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之书 智慧之书

2015-12-24袁勇麟

扬子江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王鼎钧回忆录散文

袁勇麟

2013年,王鼎钧以《昨天的云》 《怒目少年》 《关山夺路》 《文学江湖》四部回忆录荣获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授奖词称其“以在场叙事的姿态,提供了百年中国现代史最独特的个人经验、世纪尘烟在作品中沉淀后的宁明叹息、大道若简的人类智慧及在场散文的高端笔意”。a

王鼎钧自身对这四部回忆录也寄望甚高,他说它们是在大量阅读史料之后的“望远和显微”,是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后的“生命的对话”b,是对国家社会的回馈,是对他自己此生此世的交代c,他要用这四部厚重的回忆录来显示他“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d。而事实上,王鼎钧的这四部回忆录书写并超越了“那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其中呈现出来的横跨中西两种文化、透视中华历史五千年的胸襟、视野与气魄更是值得称道——它们既是历史之书,又是智慧之书。

一、历史之书

王鼎钧曾在第一部回忆录《昨天的云》开篇之“小序”里说:“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e,然而,王鼎钧写的分明又是历史,四部回忆录就是中国近代百年丧乱流离的血泪史、坚忍图强的奋斗史。

王鼎钧写作这四部回忆录当有较大的史学抱负,因此,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评价齐邦媛教授的自传《巨流河》“似乎没有史学抱负”f。另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新版的《碎琉璃》“后记”中他写道:“我的生活并无可诵可传,只因为我个人生活的背后有极深的蕴藏,极宽阔的幕,我想以文学方法展现背后的这些东西,为生民立传,为天下国家作注。”g这个“幕”自然就是“历史”了。而在第三部回忆录《关山夺路》出版之后,他又特意写下《写在〈关山夺路〉出版以后》这篇文章,强调他之所以将这四部书称为“回忆录”而不称“自传”,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历史的深处:“希望读者能了解、能关心那个时代,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h

自然,作家所写的历史与历史学家所撰的历史不同,而视野不同、见识不一的作家写出来的历史也不尽相同。王鼎钧当然要书写历史,但他不写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这种“历史”“只以记述事实取胜”i,只关注少数几个大人物,从而忽略并遮蔽了为数更多的细民。王鼎钧曾说:“我关怀的是金字塔下的小人物,贴近泥土的‘黔黎,历史忽略了他们,不愿笔生花,但愿笔发光,由我照亮某种死角。”j因此,楼肇明先生很敏锐地指出,王鼎钧“是在自己的意义上修史”k——这四部回忆录正是王鼎钧积十七年光阴为中国近代百年呕心沥血修建的“独家历史博物馆”l。

楼肇明先生曾谈到俄国作家在写作自传或回忆录时,虽然总是有意识地要以一个时代的见证人身份,给后世留下历史证词和文化史料,然而“由于他们对遭遇到的人物的心灵肖像的兴趣,就往往无意识地刻画了较之虚构作品中典型性格绝不逊色的单个作家的塑像,或一个时代的作家群像”m。在这四部回忆录中,王鼎钧虽然也写到了历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但那始终不是他下笔的重点。与那些俄国作家一样,王鼎钧只是将其当作回忆的背景或叙事线索,他更感兴趣的是几千年来延绵不息生存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群氓”。

读《昨天的云》与《怒目少年》仿佛就是在看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那有名无名、形态各异的百姓一个一个从眼前缓缓走过。从有些名气的李仙洲司令、范筑先县长、五叔王毓珍营长到略有地位的乡绅王荆石大先生、陈茂松先生、“我”的父亲再到现代知识分子凌仲高老师、张秀峰主任、滕清芳女士等等,都纷纷进入到王鼎钧的“独家历史博物馆”之中。然而,在王鼎钧笔下,更多的是籍籍无名的苍头百姓。王鼎钧常以称呼、职业或身份来指称他们以显示其“无名”,如母亲、五姨、大舅母、顾娘、魏家老大、戚护士、栾大夫、老师父、博物老师、老大娘、使女、小说女主角、那乞丐等。

然而无论是否留下名姓,王鼎钧都将这些“群氓”塑造得栩栩如生,多的花费一章甚或几章的篇幅,少的则以一句或几句话略为勾勒,他们身上承载的是王鼎钧对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理解与最深切的热爱。他们简直就是对林语堂先生《中国人》一书的文学演绎。不过,王鼎钧对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是与林氏略有分歧——王鼎钧认为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在儒教,而林氏则更偏重于从道家来阐释。

事实上,通过这些人物群像,王鼎钧还阐释了乡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及其鲜明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的上层结构自然是以李仙洲司令、范筑先县长等人为代表的士,中间阶层也即中国传统社会的中产阶级则是以王荆石大先生、陈茂松先生与“我”的父亲等人为代表的乡绅。乡土中国的中上两个阶层都以儒家的伦理为其行为准则。他们仁厚有气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有为有守,然而为了民族大义与百姓利益又常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为此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这两者当中,王鼎钧又特别强调“士”的气节与担当,乡绅则突出其“为善必昌”、“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仁爱温和。

当然,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最底层的是那些籍籍无名的苍头百姓。不过,虽然他们籍籍无名,却并非没有任何存在意义。他们绝大部分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但这主要是贫穷的出身及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造成的。就道德品质来说,他们个个都勤劳节俭、聪明坚忍且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由他们建构起来的中国的“民间”一向具有巨大的意义,他们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五千年绵延不绝最根本还在于这些“群氓”,而因此,他们拥有另外一个感人的称呼——“父老乡亲”。

回忆录中“我”的母亲与五姨,虽是没有读过书的小女子,却是何等地有智慧,处事有分寸,知道防患危险于未然,深谙养儿育女之道,对孩子疼爱却不溺爱,严厉而又包容,母亲与“我”离别时的殷殷嘱咐及少有的坚强真是令天下游子读来莫不下泪。而用几笔勾画的孤儿寡母顾娘和她的小儿子,人穷志不短,就是做乞丐也是一身尊严。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河南老大娘,王鼎钧是在流亡过河南时偶然遇见这位大脚板老大娘:

不知怎么,我一看见她,哭了,她目不转睛看我,看着看着也流下眼泪。

她煮了两碗面汤,让我舒舒服服的享受了随身携带的大饼。她半是祷告半是叮嘱的说,路上千万别遇见抓兵的,她看见过抓兵的抓当兵的,连人家掉队的病号也不嫌弃,抓过来换上符号,就算自家的人。一个连长到她这个村子来抓走了几个小伙子,这些小伙子的父母老婆孩子跪了一地,磕头求情,那连长好像根本没看见他们。n

老大娘虽不是“我”的母亲,却又与“我”的母亲何其相似!王鼎钧既用她体现了中国老百姓天生的淳朴,也用她演绎了“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伦理。中国的这些底层老百姓亦主要是由儒家文化濡养的!

然而,由于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些淳朴的老百姓、这些善良的父老乡亲总要承受最多的灾难。“阜阳八县,水灾、旱灾、蝗灾接连不断”o,天灾再加上各种人祸,有时让他们显得既贫穷又麻木:

大街上,孩子和老妪都瘦,大人的衣服前后上下许多补钉,小孩索性赤身露体。有肉店,可是没有一块新鲜肉。路旁小摊卖板栗粉做成的窝窝头,看上去像秤砣一样硬,也一样黑。p

山中人腿短,个子细小,像山上的苦竹,他们爬山太多,脚趾抓着鞋子生长。男女都穿自己染色的粗布,黑如铁片。七岁八岁的孩子光着屁股, 但是眉清目秀,看了觉得“疼”爱。q

大难来临之时,他们更是命如草芥。王鼎钧在《昨天的云》开篇不久就呈现了日本侵略中国之后造成的一幅幅悲惨的流民图——安土重迁的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辗转于途四处流亡。王鼎钧对这些苍头百姓是既爱且“恨”。他写那些光着屁股的七岁八岁孩子让人“疼”, 下笔充满了无尽的怜悯,然而他也反思:“人为什么要世世代代住在山里?为什么不离开?”r

王鼎钧认为儒教是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自然以此为重点来展开,然而,道家与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王鼎钧笔下亦出现了一些十分逼真的道教人物与佛教信徒。

江老师,在朝不保夕极其狼狈的流亡途中,还总是悠然捧着一本《庄子》,不紧不慢地读着,而谈到世事,却也能洞若观火。最有趣的是那个解救“我”于恶犬之口的无名乞丐,他的打狗棍法神奇,他的身世更为神奇——原来其祖上竟是皇帝的护卫,后来看破世事:“从今以后我们不侍候任何人,不受任何人的管辖,不接受任何人的俸禄,我们不服王法,我们的名字不在户口。那么,我们做乞丐吧。”s这么洒脱的行径恐怕也只有倒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的道家之祖老子才做得到。

佛门是清净之地,因此,沈阳地藏庵可以成为“我”短暂的安静读书之所,而这又多亏了庵中三位尼姑的善心收留。其中的一位老师父正是佛门教徒的典范。她宽容慈悲、自渡渡人、凡事不强求,但看“缘”与“悟”:“小师父给我倒一杯茶,老师父在我右手边摆一部佛经,她并未劝我读佛经,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她把佛经放在特制的架上,防茶水打翻污毁经页。”t而最终,老师父这颗“不刻意”的种子在几十年后开出美丽的花朵——王鼎钧在晚年研读佛经并有极深的领悟。

值得注意的是,回忆录对流亡中学国立二十二中老师们的描摹与塑造。这些老师中虽有传统的儒生,但更多的是拥有西方文化视野的现代知识分子,比如教化学的滕清芳老师、教数学的何功惠老师、固执的博物老师等等。他们同基督教牧师一样,给中国带来与传统文化差异极大的另一种思维与文化。王鼎钧以此暗示,传统的乡土中国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不论愿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必须寻求转型——这正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中国文化“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王鼎钧在回忆录中亦缕缕提及梁氏“五千年未有之变局”u这些字眼。由是观之,王鼎钧要书写的不仅是一代中国人的流离史,他更要以现代的眼光来观照中国五千年的山川风物与历史文化。

从《情人眼》 《碎琉璃》 《左心房漩涡》到这四部回忆录,王鼎钧多次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叙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壮丽的河山,苍头百姓的饮食起居、日常劳作,各种民俗、传说、谚语、童谣、小调等等,为古老的乡土中国绘制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织锦图。《昨天的云》中“折腰大地”、“田园喧哗”、“摇到外婆桥” 这三章最具代表。收麦、割麦、拾麦、烙饼,挑水、打高粱、搂豆叶、推磨、打野兔,堆肥、犁田、捉虫子、赶集、煮饺子……真是一幅幅自足快乐的生民图。王鼎钧曾讲:“‘兰陵寓意王道乐土”v,而“王道乐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那是儒家以“仁”与“义”建构的理想国:

那年代,人心也还柔软,老太太们还有一星半点从儿子身上剩余的慈爱。

少年乞丐的生活并不艰难,似乎还很浪漫,千山万水收藏秘密也留下秘密,使我们羡慕和好奇。

每逢过年,母亲必定特别蒸一笼特别的馒头,用它打发乞丐。这种馒头用白面做成,外面包一层高粱面,看来粗糙,可是一口咬下去便不同。w

站在历史的交界点上,王鼎钧回望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其中的淳朴百姓,自然是无限怅惘在心头。然而,论者常将王鼎钧散文中呈现出的这一“怅惘”之情解读为是其对故乡与祖国的思念,并大而广之将之推展为对整个人类“原乡”丧失的忧郁x,而我以为,在这四部回忆录中,他更主要要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转型的忧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谓不好,但是西方来了,现代性来了,这古老的五彩琉璃也必须打破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仅是被动地让别人来打破,还必须自己勇敢主动去打破并予以重建——至此,王鼎钧的历史书写超越了历史而进入到文化兴亡的探讨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鼎钧的历史书写是比一般的历史书写关怀更大的一种历史书写。

二、智慧之书

曾有人如此赞赏王鼎钧的四部回忆录:“焚膏继晷作新篇,出语常为天下先”y,“出语常为天下先”指的即是王鼎钧这四部著作中不时闪现的哲理光芒与通达智慧。

史学大学陈寅恪先生治史的原则是“在史中求识”,并进一步以史观照现实,从而发现现实与历史总有一些惊人的“通识”。而王鼎钧也说:“历史决不重演,只是往往相似”z,他并在《昨天的云》“小序”中写道:“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7,因此:

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8

话虽如此,但此时所见之“云”同最初懵懂所见之“云”已是不同的境界——此时的王鼎钧既看到“云”的这一层表“相”,亦看到其背后幻化的诸相。所以,虽然王鼎钧在这四部回忆录中似乎只是把过去重新经历一番,但原先看不清楚的如今都瞧明白了,原来不能领会的现在可以恍然大悟了,原本不经意的现在都如同珍宝,原来不可原谅的如今想去只觉悲悯。

也正是到达了这般境界,王鼎钧在写作之时可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写自己的事情如写别人的事情,写别人的事情如写自己的事情”@9,他说他找到了一个高度——化为天上片云“居高临下察看轨迹”:

我的旨趣超越了“不知者谓我何求”,也超过了“知我者谓我心忧”,历经古人说的窗隙窥月,中庭步月,到高台玩月。#0

王鼎钧亦直言由于此时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既有“深度”又有“高度”,因此,这四部回忆录的写作风格相当“老辣”#1。这一“老辣”风格的形成自然是与他几十年的“修行”分不开。他的父亲先是延聘塾师,后再请疯爷——饱学的进士后人代为教养,这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与道家的文化有深入的把握;青少年时期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习西方文化,打开观照社会与人生的另一视野;自幼随母亲信仰基督教,晚年则修习佛教,对基督教与佛教教义都相当熟悉。而自然,少年遭逢国家大变故,孤身一人远走他乡读书求生存,并一路由山东、河南向南流浪至上海、南京再北上到东北,之后又一路南下,经青岛等地在台湾居住二十年,最后,于知天命之年远离中华文化圈飞往纽约定居——如此坎坷曲折的人生路径,在在都可以看成是王鼎钧最贴近宗教本义的“修行”。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了王鼎钧超出常人的视野、胸襟与识见。

在这四部回忆录当中,处处可见王鼎钧对人事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精当的评价与论断。譬如他在忆及当年王氏宗族排斥贫寒但上进的外族同乡子弟时感慨道:

回想起来,那时候,敝族的精英分子已经僵化了,他们看不清时势,也不了解自身的处境。一年以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对日战争,八年以后,掀起了天翻地覆的无产阶级革命,靳先生蛟龙得雨,腾云而上,所谓乔木世家却在惊涛骇浪中浮沉以没,无缘渡到彼岸了。#2

他批评黄埔军校的校歌运用深奥的文言文,又不顾音韵,听来只让人想起苏轼在《赤壁赋》里所写的“其声呜呜然”,雅则雅矣,却忽略了老百姓的接受能力。他并深究其中的原因批评道:“他们只想到继承已往的五千年,没设想开创未来的五千年。”#3

而就雷震、殷海光及《自由中国》同蒋介石的矛盾冲突,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由中国》的杀伤力并非批评政治,而是有效的消解了牺牲、服从、效忠等观念……自由主义者犯了战略上的错误。”#4

四部回忆录中,第一、二部《昨天的云》与《怒目少年》偏重于描写与抒情,第三、四部《关山夺路》与《文学江湖》则主要叙述与议论。其中又特别是《文学江湖》一部,对台湾当代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敢于揣测其前因后果并大胆评价其中所涉人物的历史功过。此书的结尾王鼎钧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并暗示了台湾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化到来而翩翩降临的消费景观:

蒋经国哪里管得了许多,他也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只见党性泯灭,社会分解,传统颠覆,终于重新洗牌。五十年代,雷震殷海光花了十年功夫没做到的,六十年代,李敖柏杨花了十年功夫没完成的,七十年代由商业电视毕其功于一役,三家电视公司“祸在党国”,功在人民。当然他们并不是预先知道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5

这使得故事时间结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这四部回忆录“言有尽而意无尽”#6,并给读者留下期待后续之作的想象空间。

王鼎钧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识见不可谓不高,然而,如此多高超的见解却都无法让他对自身与家庭的颠沛流离通达释然,直至晚年他进入佛教的浮屠世界。

早年王鼎钧就以教育天下少年为己任,以他对人生、社会、世道的高妙见解写出《开放的人生》 《人生试金石》 《我们现代人》这“人生三书”,既教给年轻人做人的基本道理,也与他们讨论更复杂的现代人生问题。隐地曾就此三书评价王鼎钧是“荷光的人”,赞赏他透过“人生三书”,“把光分给我们,让我们在黑暗中可以摸索前进”#7,而这些书也影响了台湾几代的少年与青年。不过,要论王鼎钧最为深刻冷峻的人生之书,当是《黑暗圣经》。而隐地如此评价此书:

人生有善有恶,“人生三书”加入《黑暗圣经》终于让我们窥得人生全貌,否则只有白日没有黑暗,只有善,没有恶,总是有欠缺。#8

因此,《黑暗圣经》是为人生“第四书”。在这本书中,王鼎钧无情地揭开了人生的黑暗面,写尽社会所可能存在的恶,读来真是令人冷汗直出。王鼎钧是虔诚的基督徒,晚年又精研佛学,悲天悯人,何以却写出如此丑陋恐怖的社会面相?追根究底,答案却在佛教之中——王鼎钧深信佛教所说的因果律。他曾谈道:

佛法教人观照世界,居高临下,冤亲平等,原告也好,被告也好,赢家也好,输家也好,都是因果循环生死流转的众生,需要救赎。我听见了,也相信了。#9

对佛教因果律的认同,使得王鼎钧对于人世之恶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领悟:恶并不是绝对的恶,此时的恶花可能开出彼时的善果,而做恶之人,或是前世做了善事抵消了今世之恶,或是将来甚或来世必有恶报。至此,王鼎钧开始敢于正视并阐释人间之恶。四部回忆录中,他多次提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样的因果观念,也多次直接用到“因果”这一概念。在谈论暴君秦始皇、隋炀帝及一个贪婪的督军时他这样评价:

秦始皇修了长城才死,隋炀帝通了运河才死,督军怎不多折腾几天,替师范部盖好校舍。天生恶人,就是要他为后世的好人开一条路,那样的路,好人自己开不出来。$0

正是因为认为恶亦有它的因果与用处,他不仅敢于写下《黑暗圣经》这本被拿来与民国李宗吾《厚黑学》相比并的人生“第四书”,他更要用这四部回忆录揭示“万法的因缘”$1,揭开一层又一层的世事。人情纷繁,世事难言,一般人可能因为诸相的障眼法看不清楚,王鼎钧却凡事都可以了然于心,很多人物、事件即使并非亲历,亦可根据“通识”与“因果”推断得八九不离十。他写作《关山夺路》与《文学江湖》“吞吐开合,收放自如,感觉如鹰在天,如鲸归海,不亦快哉”$2的原因正在于此。这种境界,套用齐邦媛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即是——“人生至此,何等开阔!” $3

而最终,他对个人与家庭的惨痛遭际也终于能够放下了:

唉,倘若没有七七事变,没有全面抗战,我,我这一代,也许都是小学毕业回家,抱儿子,抱孙子,夏天生疟疾,秋天生痢疾,读一个月前的报纸,忍受过境大军的骚扰,坐在礼拜堂里七十个七次,浑浑噩噩寿终正寝,发一张没有行状的讣文,如此这般了吧。$4

不过,王鼎钧也并非对佛教全盘接受,他欣赏佛教所说的因果、包容与悲悯等理念,却不以其“万法皆空”这一观点为然,因此,在《情人眼》一书的自序中,他谈到:

固然“无情不似有情苦”,但“无情何必生斯世”?愿我们以有情之眼,看无情人生,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希望!$5

因为“有情”且“悲悯”,王鼎钧成了一位“真正同体大悲的实践者”$6,越到晚年“越发善良方正、高贵儒雅”$7了。他写下这四部回忆录是希望善者更善,希望恶者“头上有天,性中有善,知道长进”$8;他也希望,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种文化与各个宗教之间都能够平等对话、相互包容、取长补短;而以他的通达智慧他亦相信,中华文化这块精美的五彩琉璃虽曾打破但始终未碎,包容力巨大的她重新炼就之后还将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并照亮整个世界:

然而阳光大地,万古千秋,琉璃未碎。我感激这阳光之下,大地之上,产生了那么丰富的题材,使我一生用之不竭。我相信那灿烂的阳光,芬芳的大地,必定继续产生自然之美,人性之真,供后来者取之不尽。$9

三、出位的散文

王鼎钧的文学艺术一向为人所称道,论者一般都从散文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如台湾作家亮轩以“散文家”为题为王鼎钧立了评传,黄万华教授亦主要研究其散文建构的世界,而单正平教授为讨论王鼎钧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之与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钱钟书、何其芳、丰子恺、梁实秋、沈从文等散文八大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事实上,王鼎钧的文学艺术又何止在散文一体。他曾入私塾学古文,后随旧文人疯爷做古诗,创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单身温度》是小说,而晚年又出版了现代诗集《有诗》。最有趣的是其写作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度有涯日记》。在这本书中,大凡古诗、古文、散文、现代诗、小说、语录、广告等等许多文体均入其中,然而全书基底文体却是日记体。

当然,在回忆录四部曲之前,王鼎钧创作得最多的是散文,虽然论者多有讨论其散文文体跨界的问题,但将《情人眼》 《碎琉璃》 《左心房漩涡》 《开放的人生》 《人生试金石》 《我们现代人》等作品定义为散文大约是没有疑义的。然而,煌煌近百万言的回忆录四部曲一出,王鼎钧可还算是散文家?王鼎钧可还愿意被称为散文家?回忆录究竟是什么文体?是诗、小说?抑或是散文、戏剧?

回忆录是散文还是小说,一向殊难定义。它拥有小说叙事的一般要素,又兼具长篇小说的篇幅,然而就其不虚构这一点来说,它又理所当然是属于散文的。不过,回忆录四部曲的文体定义,王鼎钧却不需要论者操心,在《昨天的云》“小序”中他很肯定也很乐意地将之称为“散文”: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史诗。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长篇小说。

有人说,他的一生是一部连续剧。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

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

而回忆录不是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

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0

这里王鼎钧不只是在讨论文体的问题了,他更将文体品格与人生哲学结合了起来。但无论如何,既然王鼎钧将这四部回忆录定义为“散文”,论者还需从散文的角度来讨论它们。

齐邦媛教授早就注意到《情人眼》一书散文要素与小说要素交杂的特质:

好似作者在两种计划中挣扎过,他一面要抵抗说故事的倾向,一面又舍不下那启发他提笔的题材,所以这些人物就带着一种既实在又虚幻的特质,原该在故事中交代清楚的情节,在写成散文后都蒙上了一层象征的隐晦。%1

郑明娳则将这样的散文称为“变体散文”并以“中间文类”一词肯定了其在文体上的创新意义:“他们以散文为母体,吸收其他文类的特色。”%2

王鼎钧曾为初中生与初学写作者写过《文路》 《讲理》 《文学种籽》 《作文七巧》 《作文十九问》等多种工具书讨论散文的艺术与创作,因此,关于自身散文文体的跨界问题,他有相当的艺术自觉。他称之为“出位的散文”%3并曾在一些重要的访谈中屡屡谈及:

我认为散文可以把小说的技巧加进来,里头有事件。另外就是借重戏剧技巧 ,戏剧技巧能引人注意,让人集中注意力……不过戏剧是不自然的,散文是自然的,散文借重戏剧技巧要适可而止。散文作家把小说和戏剧“揉”进来以后,散文增加了可读性,也有了厚度。%4

本来,文学的血统是诗,好的散文,好的小说,甚至好的剧本,俱以诗为指标。%5

王鼎钧散文文体跨界形成的独特艺术,论者曾如此赞赏道:

先生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特别适合打通大陆体裁通路上的血栓。%6

四部回忆录之前,王鼎钧的散文成就已是如此不凡,而此四部回忆录更是集王鼎钧散文艺术之大成:超长的篇幅正如巨幅的画布一般,终于可以让王鼎钧毫无保留地大展身手,将其所擅诸体都出神入化、不着痕迹地化用进其中并使之达到“精妙”与“圆满”%7的艺术境界。

论者最常讨论的王鼎钧散文擅于融入诗之意象与语言的手法自不必说,四部回忆录中,俯拾即是。譬如:

虹是织女的梭子织出来的锦绣。虹是桥,连接仙境尘世,仙女可以走下来,人不能走上去。我们只看见侧面的虹,可有人见过正面的虹?为什么不能?我猜,虹脚指地,地下埋着珠宝。我猜,虹下有村,村中诞生伟人,虹是他的光环。虹是美,虹是谜,虹是诱惑,虹也是当头棒喝。登山者走入虹中,迎面有巨人,蟒袍玉带,青面獠牙。%8

此段确实是意象饱满、语义丰富又深具诗歌的节奏之美。王鼎钧又向小说借用人物的塑造手法与场景的描绘方式。《昨天的云》中那个标准的乡村领袖二表伯,每日清晨即起坐于太师椅上,然后射出一口震动屋瓦屋椽的浓痰以示威严,恍若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他又描写朝不保夕的官兵与喜乐日常的老百姓同台看戏,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冷冷对视,委实充满了现实主义小说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写实与压抑。

曾有人评价《关山夺路》一书有“剧力”%9,的确,王鼎钧在叙述事件时非常注意紧张感的营造以造成戏剧张力。《关山夺路》中“我”在沈阳当宪兵时遇到的几次事件都被王鼎钧渲染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其中“小兵立大功,幻想破灭”一章中那空枪陡然变实弹,吓跑挑衅大兵的情节最具代表性。

而《文学江湖》中“魏景蒙:一半是名士,一半是斗士”一章夹叙夹议,亦述亦评,完全就是史记笔法的人物评传。《关山夺路》对国民党为何在东北失利的原因分析,结构谨严,论证严密,俨然就是一篇学术论文。叙述五叔与士兵们在缅甸雨林艰苦卓绝、伤亡惨重的远征用了古文笔法,以示敬重,而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秀丽树木则常用现代诗的语言,以显热爱。其笔调时而冷峻时而抒情,时而节制时而激动;描写叙述既有闲闲几笔,亦有用心铺排;有些人物出场即逝,有些人物却伏线千里,几番出现……

还必须注意到,这四部回忆录对后现代小说叙述结构与叙述视点的借鉴与运用。

楼肇明先生曾评价俄国作家所写的自传或回忆录在叙述结构上的特点:

往往个人的序齿、精神成长及文学生涯浮出地表,只充当了回忆的纵轴线索,犹如一株大树的主干,进入人们眼帘的往往是繁茂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或者,犹如一张旅行地图,道路并不是最重要的,道路两旁的村镇,名胜,才是他们绘声绘色描摹的重点。^0

王鼎钧的这四部回忆录叙述结构亦是如此。他并不注重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而是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周遭的人们及他们演绎出的各种事件。此种叙述方式若从小说的叙述艺术来论,可追踪到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所试验并名之为“小径交叉的花园”之歧岔处处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方式。

不过亦有论者认为这种叙述方式是运用了中国绘画擅长的散点透视:“王鼎钧的回忆录,是不折不扣的艺术散文长卷,他处理生平经历的方法显然脱胎于长卷绘画《清明上河图》。”^1这并不奇怪,何福仁就曾借中国山水长卷散点透视的美学风格来讨论香港作家西西的后现代小说《我城》,认为《我城》就如《清明上河图》一样不靠情节推动,显得既连贯又不连贯,呈现出一种相当繁复的艺术特色。^2

王鼎钧常在这四部回忆录当中用到“许多年后”、“今天回想起来”、“当时,多少事不明白”等强调双重时空的叙述视点。王鼎钧自陈:“以今日之我‘诠释昔日之我,这就有了‘后设的成分”^3。这种“后设”,大大增加了回忆录的思想深度。而“许多年后”更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最具标志性的语言。它在四部回忆录中反复出现,自然激起了众多的文本互涉——《百年孤独》及许多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杰作表达的正是一种古老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之下的忧伤与探寻。

当然,无论是向哪一个作家、哪一种文体或哪一类艺术取法,最重要的是王鼎钧总是能够以“我”之心“我”之笔来化用各种“法”,并使他们在四部回忆录中融合无间,从而达到“‘不一不异的高峰”^4:

我终于知道文字艺术“法自然”,山无长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所以法自然其实“法非法”,更进一步是“非非法”,最后仍然是更高一级的法自然。^5

而这自然也形成了王鼎钧独一无二的回忆录文体风格。王鼎钧一生“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晚年则以这四部“尽心、尽力、尽性、尽意”的传世之作“歌尽桃花”^6,并留给后人无穷的思考与镜鉴。

【注释】

① 蔡葩:《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海南日报》2014年6月23日。

②jnop$0%8王鼎钧:《怒目少年》,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8页、第5-6页、第217页、第132页、第210页、第148页、第314页。

③④⑧qrtz#3王鼎钧:《关山夺路》,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39页、第429页、第434页、第47页、第47页、第186页、第395页、第72页。

⑤suvw@7@8#2$4%0王鼎钧:《昨天的云》,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页、第133页、第92页、第163页、第128页、第5页、第5页、第56页、第65页、第3-4页。

⑥@9#0#1#6$1$2$8%3%4%9^5王鼎钧编:《东鸣西应记》,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53页、第117页、第190页、第42页、第299页、第139页、第61页、第204页、第274页、第146-147页、第195页,第210页。

⑦$9王鼎钧:《新版〈碎琉璃〉后记》,《碎琉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66页、第271页。

⑨#4#5^3…………^6王鼎钧:《文学江湖》,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60页,第105-106页、第395-396页、第6页、第4页。

km^0^1楼肇明:《在生存时间的堤岸上:谈回忆录自传和王鼎钧〈昨天的云〉》,王鼎钧:《昨天的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第8页、第7-8页、第10页

l王鼎钧在《昨天的云》“小序”中谈到他写的回忆录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

x黄万华:《文学史上的王鼎钧》,王鼎钧:《风雨阴晴:王鼎钧散文精品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13页。

y王鼎钧:《东鸣西应谈回忆》,《香港文学》2014年第2期。

#7#8隐地:《光,请靠近光:为北京三联出版“人生四书”简体字版而写》,王鼎钧:《开放的人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页、第5页。

#9%7王鼎钧:《技与道:从〈关山夺路〉谈创作的瓶颈》,《桃花流水杳然去》,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08页、第311页。

$3齐邦媛:《巨流河》,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0页。

$5王鼎钧:《情人眼》,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6亮轩:《风雨阴晴王鼎钧:一位散文家的评传》,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91页。

$7胡小林、杨传珍:《撒向人间都是爱:猜想王鼎钧写作〈随缘破密〉的动机》,王鼎钧,《黑暗圣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227页。

%1转引自亮轩:《风雨阴晴王鼎钧:一位散文家的评传》,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33页。

%2郑明娳:《现代散文》,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97-299页。

%5王鼎钧:《书滋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页。

%6黄梵:《王鼎钧与〈白纸的传奇〉》,见王鼎钧《白纸的传奇》,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2何福仁:《〈我城〉的一种读法 》,见西西《我城》,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43页。

^4王鼎钧曾在访谈中谈到:“幻象与实相,色与空,说与不说,佛家认为‘不一不异,文学创作正是要通过变现,化真为幻,再心神领会,因幻见真,攀登‘不一不异的高峰。”

猜你喜欢

王鼎钧回忆录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等待
“求‘材’若渴”等8则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欲生存,先了解
写回忆录的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