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过“坎儿”让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

2015-12-24张璐

四川劳动保障 2015年9期
关键词:就业局坎儿蜀绣

文/本刊记者 张璐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人”。让农民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完善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中区的就业工作,积极鼓励集中居住区失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些列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的愿景在成都田园乡村已轮廓初现。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分层次转移到主城区、县城、乡镇和新型社区,开始就业创业,农民群体由“身份”转变为“职业”。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民技能水平、文化结构偏低成为阻碍就业的“门槛”,农民要实现高质量就业,难度不小。如何跨过这个“坎儿”?如何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农民的就业问题?

据悉,2015年上半年,成都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5.32万人,完成8万人目标任务的66.5%;劳务转移输出规模193.56万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打响“花工”劳务品牌

2009年以来,成都市以实施省级劳务品牌培训为抓手,投入使用劳务品牌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分类组织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2014年,成都市人社局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23万人,让他们“学技术、钻业务、当能手”。

“现在在外面做绿化、园林工程,一听说我们是从成都温江来的,都竖起大拇指:‘你们整得好!’,我们脸上有光。”

“我们参加了培训班,有集体性的花工组织,谈论的层面都不一样了。”

说起现在的花木手艺,温江区的花工们个个引以为豪。甚至,他们还走出去,到外地务工,把“温江花工”这一劳务品牌彻底打响了。

“在如何提高农民工技能、技艺水平上,我们免费举办了多场‘温江花工’培训班。到目前为止,开展各类花木适用技术及花工技能培训3万余人,取得专业技术岗位证书的有5000多人。”温江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温江农民这条致富路也越走越宽了。”

以盆景为产业的万春镇先锋村村民便享受到了这一服务。

“整个村至少有五十余人拿到了园林技术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两名获得到了高级职称。”据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温江区花木产业涉及园林企业400余家、农户3.5万余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基于这一优先条件,温江区就业局聘请园林盆景大师为当地村民提供培训,传授当前市场流行的造型形态,提升盆景蟠扎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锋村就有人开始培植盆景了。到如今,家家户户都靠种植花木和盘扎盆景为生,当地的盆景产业更是越做越大。

“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建立了温江区首个花木商务网站,网络销售的平台连接了市场,还把销售收入提上去了。”区就业局工作人员说,当地村民的优秀盆景作品,更是远销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花木市场的产品年销售额不断上升。

政府买单提供培训机会,培训出的人才再输送到区内各大种植大户,花木行业内从大户到工人,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区就业局负责人坦言,在温江,几乎所有花工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目前,他们投身于花木事业中,政府有责任为他们举办免费就业专项培训,让他们的收入也随着技艺的提高不断上涨,让腰间的钱包鼓起来。

通过政府搭台,温江区已举办两届花工技能大赛,加强了花农与市场的对接,不仅给花工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整体技能,而且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地增加农村劳动者收入。

“一针一线”实现灵活就业

组织城乡失业失地妇女参加创业就业培训1.91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78万个、带动妇女创业就业1.56万人、开展女农民工新市民培训1536人……这一个个数据反映了成都市在促进城乡失地妇女就业工作中的可喜成绩。

“高级绣娘除了每个月固定工资3000元之外,业余时间的作品还可以出售。”成都郫县安靖镇高桥村村民曹永琴的一幅刺绣作品让她在两个月的时间挣了6000 元,如此高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对蜀绣产生了兴趣。

最近几年在中国农村崛起了许多经济的特色村、专业村,给中国的农村经济增添了一抹抹亮色。成都市以“郫县绣娘”劳务品牌的打造为载体,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郫县特色的技能人才培训之路,促进了当地村民灵活就业工作的开展。

2008年9月,郫县蜀绣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在郫县安靖镇成立。当地政府为了振兴蜀绣产业,把像曹永琴一样分散制作蜀绣的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形成了妇女居家生产、公司免费负责技术培训和包销学员产品的模式。

在安靖镇蜀绣居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还有专职的蜀绣老师,手把手地教她们学蜀绣且学习刺绣使用的绣片、绣绷、针线,全都是免费提供。像这样大大小小的培训班,政府部门组织得不少,成果显著。

郫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蜀绣发源地之一,郫县安靖镇发展蜀绣产业五年来,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绣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蜀绣文化产业抢占市场,并带动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截至目前,安靖镇培训绣娘5526人,有1500余名绣娘长期从事刺绣工作。她们的收入不仅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且蜀绣这门传统工艺也解决了传承和发展的难题。”

“现在在家就可刺绣,作品由县里合作社统一收购。现在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比在外打工的收入要高,而且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曹永琴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目前,当地蜀绣产业已经形成了“企业+合作社+绣娘”、“商会+合作社+绣坊”的良性运作模式,年产值实现上亿元。

这种由政府搭建平台依托企业用工资源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实现了求职用工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瞄准时机造“饭碗”

不论是“温江花工”还是“郫县绣娘”,都是成都市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兴城市居民,让农民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服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成都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9.23 万人,发放培训补贴685万元;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42万人次,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2500人,通过技能培训共帮助1348名农民工获得技能证书。

在构建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上,成都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培训,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了每一个劳动者。仅上半年,开展中、高级劳务品牌培训有1610人。

成都还深入推动农民工创业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和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员。2010 年—2014年共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5亿元;持续深化区域劳务合作,建立了跨省劳务协作机制,丰富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内涵。

“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成都市就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技能实训和实现居家灵活就业都是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农民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来。

当然,还要加大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力度。“尤其是统筹城乡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跨制度、跨地区转移续接医疗保险,从省级层面上突破户籍限制,打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衔接通道等等,都为扩大农民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成都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民就业不是简单地“找份儿工作”就行,权益保障、社保服务、公共服务等环节,都必须跟上,才能真正意义实现“就业”。

“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工的就近就地就业,也是条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子。”成都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重抓好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并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猜你喜欢

就业局坎儿蜀绣
硝尔坎儿孜
硝尔坎儿孜
过不去的坎儿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过不去的坎儿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阆中市就业局开展“就业扶贫行动日”系列活动
内江市中区就业局助力脱贫暖民心
新蜀绣
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