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5-12-24高翔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黄炎培电梯职业

高翔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翔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结合倡导职业教育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代表性论著《中华职业学校设立之旨趣》《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怎么办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基础、手段、形式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认为对当今技术型人才培养赋予了诸多启示:①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青年具一技之长;②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有周密的社会调查;③职业教育的手段是理论与实习并行;④职业教育的方式是采用多种层次与模式。

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基础 职业教育形式

黄炎培先生是现代中国一位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著名教育家。1912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后担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致力于地方教育的改革。1914年赴安徽、浙江、江西等地进行教育考察,耳闻目睹旧的教育制度造成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耻于劳动”等许多弊病,于是积极酝酿革新,逐渐萌生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想法。1915年黄炎培先生赴美国考察职业教育,回国后于1916年江苏省教育会上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方案。1917年他联络了蔡元培、马相伯、伍廷芳、张元济等人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宣言,后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并在上海筹办中华职业学校,以此推进实施职业教育。他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事务部主任,后被推选为该社理事长,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从1917年到1927年的十年间,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正式形成并得到系统化发展。1927年以后,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向农村发展,开展了农村职业教育改进试验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领导组织募捐,慰问抗日将士。中华职业教育社迁至重庆后,他继续领导开展职业教育,在西南省区建立职教社分支机构,创办中华职业渝校、中华职业补校、函授学校和职业指导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炎培先生在中央人民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直至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体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代表性文献[1]主要有:

(一)《中华职业学校设立旨趣》(以下简称《旨趣》)。这是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宣言,刊登在《教育与职业》(1918年5月)上。此文对为什么要设立职业学校,为什么选择在上海首创,以及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等,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说明。

(二)《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黄炎培曾草拟《设施职业教育标准》六条,经中华职业教育社提交在1924年5月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讨论通过。经过两年实践,积累了经验,将标准增列为十四条。1926年8月在江苏职业学校联合会上,此新标准被提交讨论,得到会议的肯定,然后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6年10月公布。

(三)《怎样办职业教育——敬告创办、改办职业教育机关者》(以下简称《怎样办》)。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了十余年的宣传和实践后,当时的教育部于1931年适应性地下达了第536号训令,提出限制普通中学,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在普通中学添设职业科。在此训令之下,职业教育该怎样办?于是应时所需,黄炎培先生撰写了题为《怎样办》的重要文章。

这些重要的代表作,无不蕴含着黄炎培先生宝贵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但在当时曾为宣传职业教育并指导职业教育实践作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而且对当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笔者将分别从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手段、职业教育的形式等四个方面阐述黄炎培先生宝贵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使青年有一技之长

《旨趣》中述及“至将来教育方针亦有可预定者”时,就中华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共讲了四条:一是必须掌握“相当之知识”,“而所得知识尤必十分精密正确”;二是必须具备足以致用的“纯熟之技能”,且“务期各种技能达于熟练”;三是必须养成足以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品行”,即“养成其共同心,责任心,乃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四是必须培养“创设新业、增进生产力之能力”,否则“实不足以生存于今日之世”。并“对于所造就之人才”述为三点:一是将来为各种工厂职工或技师;二是将来能以一艺之长自谋生活;三是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

笔者认为这三点的核心,应该就是其中的第2点:“将来能以一艺之长自谋生活。”也就是他在后来的《怎样办》中说的“使青年获得为己谋生,为群服务的途径”。

联系当今的现实来说,今天的家长们,满怀希望地把他们的子女送到我们学校来学习,不就是要让自己的子女至少能掌握一技之长,毕业了能到社会上自食其力吗?比如一名学楼宇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如果他熟练地掌握了该专业所含的电梯维修技术,那么,一旦某幢高楼大厦里的电梯突然发生故障了,将使住户中正赶着去上班的教师不能按时到课,演员不能准时演出,医生不能及时进手术室……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我校的这位技术纯熟的毕业生立即赶到现场,仅仅花了两三分钟时间,就顺利地排除了故障,很快使社会生活恢复了正常与和谐。这不就是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准确及其工作价值体现的一例吗?

学好、用好一技之长也并不容易。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一是要有“相当之知识”(一定的基础知识、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二是要有以技术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和光荣感。毛泽东同志曾在《纪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2]试想,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他能对技术精益求精吗?如果学技术的人,没有责任心作为内在驱动力,他怎么可能具备认真钻研、勤学苦练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技术“达于熟练”呢?那么,凭着那点儿“三脚猫”的功夫,能够外化成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吗?因此可以说,黄炎培先生97年前在《旨趣》中提出的“知识”“技能”“品行”“能力”四者互补融通的观念,对当今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教育的基础:有周密的社会调查

黄炎培先生在《旨趣》之第4条中说:“于设科之方针,尤当预为研究。”在《新标准》之第4条中,更具体地说:“职业教育机关欲决定设科,首宜从事调查,其方法宜从地方调查,如现有之职业,孰为发达,孰应改良,及未来之职业孰为需要。”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办的,因此,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来说,周密的社会调查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工作的基础。唯有依靠周密的社会调查,摸清了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才能“决定设科”,即决定设立哪些专业,包括这些需要开设的专业,分别该设置哪些课程,也应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但是社会和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过一段时间,得再去开展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否则,闭门造车,一厢情愿,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不顾市场有无需求而设科、设课,学生将来的出路何在?岂不又要回到“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老路上去?所以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中说:“必须对于出路,先有了解决办法,才可以开办。”[1]

仍以电梯维修保养为例,笔者对社会的实际需求量调查情况如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电梯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电梯的年产量约为75万台,我国已成为第一大电梯生产和消费国,电梯产量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与之相对应的,电梯维护保养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国内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合格的电梯专业人员还不足所需人数的十分之一。许多长期服役的电梯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善,故障频发,而许多电梯事故也是由于缺乏及时、专业的处理才酿成更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都在不断提醒我们:电梯维保人才确实是当今社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

目前国内受过专业训练的电梯专业人才大概来自两种途径:一是企业培养,二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培养。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电梯专业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校没有独立设置电梯专业,仅个别高职院校开设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3]。

以在南京本地调研的数据为例:仅通力电梯一家,每年维保人员缺口约170名,且数字逐年扩大,而在南京本地仅有一家与其合作开展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南京高职学校,每年仅能输出约70人,其中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此项工作。而其他电梯公司也均存在同样的情况。人才供求矛盾显而易见。因此,将电梯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建设,并开发相关的教学文件、教材和教学设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快电梯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

黄炎培先生于1926年在所确定的《新标准》第4条中说“职业教育机关欲决定设科,首宜从事调查,其方法宜从地方调查”,不但点明了职教的基础是调查,而且指明了调查的基本方法是“从地方调查”,这其中实际也已透露出“职教应服务于地方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这些主张的提出虽然已经快九十年了,但至今未曾失去其光辉。

三、职业教育的手段:要理论与实习并行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在职业教育进程中,十分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使学生学得科学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的劳动技能。是教育与劳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

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第一,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原来一切教育,都没有允许我们凭空想,说空话,写空文章的;不过对职业教育来说,这尤其重要,因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很简单,很分明,是给人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得了知识以后要去实地应用。譬如学游泳,单说一大篇游泳的理论,哪里行呢?”[1]

黄炎培先生接着强调的是:“第二,办职业教育,必须把业已有效的试验结果授给人家,如果自己还没有试验,或试验结果在我和我的同事都还没有把握,毋宁不办。……还须郑重地补充一句——‘先能授后能',若我和我的同事,都还没有取得‘先能'的资格,以盲导盲,又哪里行呢?”[1]所以我们现在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与黄炎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

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借用技术精英,也可以专任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我们学校,对于技术型人才培养而言,教师的高学历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最要紧的恐怕还应在于黄炎培先生早就指明的:“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必须把试验业已有效的授给人家”。所以,教师的动手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实验室的建设,要舍得花大力气、大本钱,要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建设计划,并坚决付诸实施。实验室的使用,不仅仅用它验证一些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靠它使广大学子获得动手能力。利用实验大大缩短教育与职业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实验室实际上是从教育到职业的一座必经的桥梁。

现今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能力目标的培养要优先于知识目标。懂原理固然好,但对于学生来说,会操作更为重要,这也是他们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谋生之本。

以电梯维保这门课程为例,为了和日后真实工作相接轨,必须适当弱化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大大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如果仍然把大量课时花在介绍电机拖动原理或者电梯控制程序设计上,不仅造成学生接受情况不佳,而且浪费了实用技能学习的时间。而要落实能力目标的培养,在真实或至少是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点,笔者在这两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工作中,感触良多。2013年的江苏省职业院校电梯维修与保养技能大赛,徐州市派出的教师和学生参赛选手在理论考试环节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中,3个小时的时间选手们在电梯顶层机房就没有挪过窝,最基本的盘车救援动作无法完成。笔者作为裁判,曾询问其中原因,得知就是因为他们的学校没有一套实训设备,这门课程完全靠课堂讲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仅仅在概念上知道盘车是怎么回事,怎么一个步骤,但面对实际的电梯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直到今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梯维保赛项中,仍有个别代表队在上演同样的一幕。这样的学生对于企业来说适用吗?所以实验楼的建设确实是急需的。

四、职业教育的方式:用多种层次与模式

黄炎培先生在《新标准》第12条中说:“职业教育机关修业年限,宜分节,每节宜短。”[1]这种分层教育的理念、“每节宜短”的思路是极有道理、非常重要的。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姜大源先生,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厘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与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作用定位问题[4-5]。还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海峰教授,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提倡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6],等等。这些成果,其实都是对黄炎培先生“用多种层次与模式”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方式上,可以有学历教育班,也有非学历教育班;有长期班,也有各种各样的短训班;有多科班,也有单科班;有取毕业证书的班,也有只取结业证书的班。一切根据社会需求、家长需求、学生需求、职业需求而定。

社会上已经从业的大批人员,也需要继续学习。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7]第十二条的精神,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互通互转。可以办在职人员专项技术培训班,继续教育班,等等。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一切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科而异,有常有变,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五、结语

2015年是黄炎培先生逝世50周年,2016年是黄炎培先生在江苏省教育会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方案100周年。我们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就是要认真、深入地学习他卓越的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得到启示,促进我们更好地发展当代的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型人才,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孙培青,金林祥.百家教育学典论(上册)[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1.

[3]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S].

[4]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8.

[6]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5-48.

[7]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S].

猜你喜欢

黄炎培电梯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被困电梯以后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