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助研浅探

2015-12-24方贤文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课题组本科生课程

谢 凯 方贤文

(安徽理工大学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本科生助研浅探

谢 凯 方贤文

(安徽理工大学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本科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众多国内外高校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愈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大学本科生助研的重要性,对相关科研训练的实施和具体实践做了分析,旨在为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

本科生培养 助研 科研训练

一、引言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保障并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创建和办好大学的基础和前提[1]。目前某些高校对于本科生教学非常重视,而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较忽视。本科生一般在校期间有很多实践机会,但绝大多数都是其过程基本设定好的课程实验或者课程设计,而创新和探索性实践机会很少[2]。但对很多研究型大学来说,办学的宗旨和优势点在于其科研和师资力量的强大,因此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提前进入科研领域,对于研究型大学加强本科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1]。同时通过本科科研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的专业环节,对其正确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钻研的学习精神及面对未来各方面挑战的能力都有巨大的帮助。

因此,当前必须加大力度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活动,为优秀本科生实施正确引导,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将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切实的科研训练为国家培养迎接未来挑战的创新型人才。

二、本科生助研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领悟

通常大学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感触最深的就是上课,课程虽然安排得很多,学分也修了不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以后有什么用,往往陷入越学越迷茫的境地。有的课程中即使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基本上也只是一种形式,同时缺乏高水平专业导师和团队的指导,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科研接触基本为零。这种教学和科研的分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本科生助研的引入可以改善这种局面[3]。以我科研经历为例,某些本科生助研进入我所在的课题组之后,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采样,实验室全程参与各项指标测试,并参加课题组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加深之前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了解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在征求课题组导师意见之后主动自学相关延伸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拓宽学术视野,并提高自学能力。

(二)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对我来说,本科生助研有助于教学相长,推进自身科研工作,并且可以从中选取学术素养较好的学生继续攻读本课题组硕士,缩短培养周期。对学生而言,更大有益处,在接受过系统的科研培训后,相比其他没有助研的本科生,在掌握科技文献检索与阅读、项目交流、提交报告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同时有过科研经历之后,在接受课堂教学时,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与教师交流,反过来有助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范围和侧重点,而不像过去一样只是照本宣科。此外,本科生助研加深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导师的学术风格和治学态度,以这种传帮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自己更严格要求,真正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融合。

(三)促进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

本科助研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在科研小组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其对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关键作用。在助研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会使他们更顺利地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避免很多没有经过助研的硕士生在攻读学位初期手足无措的局面。即使不深造,走上相关领域的工作岗位后,也会发觉在助研过程中所学到的很多科研技能会有用武之地。同时,有些优秀的本科生在助研时能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其他相关成果,更可为其更高平台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本课题组为例,环境工程专业的两名本科生从大三开始全程参与课题组的各项科研活动,大四时就分别发表CSCD核心各一篇,毕业后顺利留在课题组继续攻读本校硕士,两年内陆续发表CSCD核心文章三篇,EI检索一篇,并在本科已参与课题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迅速完成硕士论文的撰写,硕士第三年经课题组其他导师推荐确定去韩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别的学生忙于写论文、找工作时,已经开始博士期间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组今后还将采取这种模式加快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三、本科生助研的具体实现

(一)学校课程开设模式的改革

打破常规的课程开设模式,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开设相关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不是全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同时向极重视本科科研素质培养的国外高校学习,积极开展研究型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课程计划中有五门特别研究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获得本科毕业总学分16的学分[4]。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开设体系还是较落后,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很小,同时对学生如何正确选课的引导显得不足,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凭自身想象或参照学生的选择进行,并没有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更多的考虑。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并安排专业的导师以讲座或其他形式在学生选课前专门作详细的讲解,说明课程开设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同时对今后择业或继续深造具有哪些指导作用等,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的实践环节,最好和相关科研课题组联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感受到如何开展科研工作。此外因材施教,选取有科研兴趣的优秀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培养科研梯队人才。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本科教育的实践环节一直为人诟病,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考试成绩决定在校大学生优秀与否的现状导致大多数本科生陷入死读书的境地,从而在毕业之后选择择业或继续深造的时候发现对于新的领域不知如何下手,因此一定要对于这种现状加以重视。首先,对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体系要在相关专家的论证下更科学合理,更贴近社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次,对于相关的教学实验室要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在硬件上给予充分支持,使本科生通过实际操作,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技能,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此外,在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后,定期组织专业的科研课题组成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学生充分得到实践锻炼和科研训练,在成就感中培养科研兴趣,提高想象力和创新力,从而调动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积极性。

(三)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

在许多学校,毕业论文环节都是作为最后一门课被安排在大四下半年。这期间,许多企业的应届生招聘工作陆续开展,以致某些学生只顾四处找工作,没把教师安排的毕业论文任务放在心上,往往工作尘埃落定时,才想起要做毕业论文[5]。这种类似于临阵磨枪赶出来的论文,其水平可想而知,既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又有可能耽误学生个人的后续发展,其实我所在的课题组——安理大生态环境实验室五年前就开始尝试对这种情况予以解决。我们一般在大三就开始物色有兴趣参与科研的本科生,起初很多学生参与进来只是感到好奇,或是纯粹当成勤工俭学,往往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在开始阶段他们只是从洗瓶子和清理实验室等杂活开始,并且跟着硕士生做一些辅助性工作,但随着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经历从采样到所有实验流程的参与,某些学生的科研才华和能力慢慢得以体现,同时通过这些科研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成绩在班级上名列前茅,在信心和能力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有了之前的积累和锻炼,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部分学生的论文经过修改,具备了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水平。这五年来,经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本科生有十人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八人考上本校或外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余十几人都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然这和他们本身的努力不无关系,但是从本来成绩中等,在班里默默无名发展到现在令很多其他学生大感意外的程度,这种助研与本科论文相结合的模式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别的学生在课堂和图书馆里死啃书本的同时,助研的学生已经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进科研团队,从各方面都有人予以专业指导,同时在本科生最缺乏的动手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自身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开发,对今后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是很大的助力。

(四)高校专项计划推动本科生助研

本科生助研需要更大平台和更高层面的助力,毕竟仅靠一些科研课题组的支持,不论从人力还是资金来说都是有限的。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目前国家也出台很多相应政策予以支持,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每年都有各种质量工程和项目的申请,包括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大学生创新计划等,从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参与科研,增强创新能力都提供充足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我校积极发展种类丰富的第二课堂,以课题组为单位组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蓝桥杯”等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在比赛过程中,本科生真正做到融入课题组参与科研,甚至有些学生在课题组中不仅仅是助研,更起到中坚作用,大大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此外,通过这些项目支持及比赛的参与,为大学生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我校很多毕业生是通过这一渠道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四、结语

本科教育历来是各国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无论其在教育体系中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还是本科四年作为人生中对于知识获取最黄金时段的地位,有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之称的高校在本科教学改革上任重而道远,责无旁贷。如何做到教学相长,使学生更具竞争力,避免本科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使高校真正成为科研人才的输送源头,本科生助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各层面的支持下,大力推进高校本科生助研活动,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带动学科发展,推进人才培养,并随之带来社会效益,从而真正做到科研强国。

[1]蒋华林,李华,刘西蓉.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86-88.

[2]钱芸生,张俊举,刘磊.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4:69-70.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等.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1-02:16-19.

[4]赵文华,程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9-21.

[5]王学滨.本科生助研活动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3:46-48.

基金来源: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08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sxzx012,2013sjjd008,2014zy028)。

猜你喜欢

课题组本科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做”与“作”的推荐用法“做”与“作”的用法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