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践行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矛盾

2015-12-24李延生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茧房价值观微信

李延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上海 201713)

微时代背景下践行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矛盾

李延生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一分校,上海 201713)

“微时代”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一些矛盾,本文着重分析信息多元化下面临的盲从、微型传播下形成的认知“信息茧房”和复杂价值生态建立的“价值圆桌”及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问题。

微时代 核心价值观 矛盾

一、信息多元化下的盲从

原来人们之间信息分享多采用传统方法,如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等,微时代条件下,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载体促成自媒体传播力膨胀,手机已经成为大部分人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第一途径。它的优势是迅速及时,能够第一时间看到相关信息,转发相关信息。但随着越来越多公众号的流行,微信只在作为熟人社会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内有限传播的特殊属性,使得人们在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时候,进一步放松了心理戒备和理性筛选,这也进一步助推了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很多未经核实的信息在朋友圈随意转发,如小道消息、养生、算命、风水等不一而足,这些信息随着多人转发,很可能形成一种盲目跟风,恶性循环。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外界信息和扑面而来的各方观点时,人们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真,哪些信息是假,是保持独立的甄别与警醒,还是随波逐流、成为某种观点的扩音器,也是许多人每天纠结的。而缺少判断的人则会选择盲目认同,或不经思考和辩解,随意转发,信以为真,有的甚至酿成祸害,无形当中导致主流文化引导力的弱化。

这种盲从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传播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影响巨大——“意见领袖”。微时代背景下,看似传播人人平等,实则不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并非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同等的辐射力,也并非每个人的话语权都绝对公平。根据传播学上的“二级传播”假设,新闻事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公众,而是由一些民间专家先行做出解读,形成价值判断,再传递给公众。网络舆论看似亿万网民在发声,但核心环节是这些“意见领袖”在设置议程、掌握话语权,他们的意见和倾向主导着民众舆论。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解读和引导,舆论就容易走向偏激和极端,从而给社会造成较大影响。第二,长时间的习惯性盲从会造成另一个副作用——习惯性质疑,因为长时间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一些正面的东西反而会表现出一种质疑,在他们看来,在对各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真相面前,仿佛怀疑比相信更有见地,解构比建构更有气势。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理智往往是在助推另一种盲从的潮流,进而汇聚成一种以“反谣言”姿态存在的真谣言。

二、微型传播下的认知“信息茧房”

微时代随着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在某几个领域,如微信。在这样的特殊领域中,人们选择关注的东西往往都是与自己的兴趣或者职业相关的东西,长此以往,就会被这几种特殊信息包裹,就像生活在“茧房”中,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之为“信息茧房”。长期在这样的信息交流中,会导致个人对其他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少,思考也越来越少,再加上信息交流的趋同化,个体独立思考能力逐步会弱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因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而逐步趋同,从而在隐形中造成个体视屏障碍。

在微博平台上,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爱好面自主选择关注对象,表面上参与主体面对海量关注对象,能够根据不同信息来源拓宽认识视野,实质上绝大多数微博用户的关注对象十分有限,用户以“个体化”视角塑造以“我”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同时,微博根据用户需求设立转发和评论功能,在信息茧房影响下,对于公共事件或者某一具体事情发表看法时,若受到“茧房”内其他个体价值性引导,个体行为就可能趋同大众观念,产生价值认知偏差。在微信平台上,除了相互加好友,关注某些微信公众号之外,每个人都会加入各种各样的微信群,这些群要么是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要么是兴趣小组、活动小组等,群内成员之间会经常就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群内讨论和交流密切了群内成员联系,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但是在信息消费自主性不断强化的时代,热点信息供不应求,冷门话题无人问津,好恶心理阻碍了人们眼界的开阔,“信息茧房”愈演愈烈。

三、微时代复杂价值生态建立了“价值圆桌”

“圆桌会议”指多元利益群体为解决利益冲突,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实现最大公约数的对话形式。微时代复杂价值生态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圆桌会议”效应。

首先,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状态带来价值冲突。多元价值观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结果,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同价值观在多元化社会环境中同存共生,相互作用。而微时代自由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为多元价值观提供了平等自由的生存和传播空间,故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等不同价值取向的价值观,给大部分人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带来困惑和冲突。

其次,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势均力敌”。一方面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运行模式,充分调动人们价值表达的主动性,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观念通过各种平台发布,成为价值传播主体。另一面,微时代价值观呈现出“多平台”、“弱把关”、“秒互动”的特点,微博、微信、微聚等已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价值信息的重要平台。

再次,价值观接收和影响的“无界化”,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查看多元价值观信息。因此,每一种价值观念都可能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决定因素。多元价值观犹如平等共存、势均力敌的“圆桌会议”主体,给人们价值观形成带来“价值圆桌”效应,其需要在自己原有价值体系上明确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中反复判别、过滤、择取和整合,在内化和外化不断循环中凝练、沉淀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四、微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

微时代完全改变了传统人类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微博、微信等使每个人都变成了自媒体,变成了传播者,在此情形下,传统意识形态认同传播方式在适应新型传播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意识形态认同出现问题。

首先是主流意识形态舆论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新媒体结构的多元化、分众化和立体化,在强化和扩大文化价值多元特征的同时,削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各种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上相互激荡,导致不良思想和迷信活动蔓延,从而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构成挑战。与此同时,主流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单向传播逐渐发展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多向交流互动传播,其信息发布和接收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发布信息的自由性、随意性,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自由言论空间,这就使得人们对官方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不再是单一接受或拒斥,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是反对意见。传播方式的这种深刻改变,导致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教育作用大大减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其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微时代海量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存量,但这同时增加了意识形态控制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海量信息尤其是网络 “微信息”具有碎片化、表面化、大众化、情感化及变化快、性质杂等特点,容易淹没核心的主流价值,冲击意识形态。因为各种真假好坏信息都在其中,使意识形态认同工作难度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对社会规律和本质的冷静且理性的思考,整合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是,信息流变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没有给主流意识形态留下足够的理性思考时间和空间。因此信息流变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加大。

最后是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微时代微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步性、互动性与匿名性,且充分尊重普通人的表达权、自主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第一时间传递信息、传播思想、交流观点、倾听民声、反映民意、监督社会、记录生活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对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渗透力逐步增强。同时,微媒体发布的信息有其自身弱点,如微博140字的传播上限使微博内容简短,容易突出要表达的中心,加快消息传播速度,但只言片语式传播容易导致内容过于简单与片面,使对问题的思考变得单一化,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其真实性难以考证。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把大众社会分裂为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因此集体主义意识得到进一步弱化,有组织的“认同”实现起来难度更大。微信息中的一些颓废、有害的碎片化信息,容易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混乱,进而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构建。

[1]王艳.运用手机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

[2]郭超.“微”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危”与“机”[J].理论与改革,2015(3).

[3]高建华.新媒体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化机制之构建[J].理论导刊,2015(7).

[4]曹挹芬,曾长秋.新媒体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认同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猜你喜欢

茧房价值观微信
信息茧房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微信
微信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