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哲理思想解读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选文

2015-12-24汤薇

文教资料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哲学

汤薇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有些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从他们特殊的文化背景出发,考察文章的哲学理学,解读往往就不全面或者南辕北辙。所以,教师备课时理应多关注文本涉及的哲学背景。面对外国翻译文本,只有触摸到它背后的思想背景才能深入而准确地读到选文的价值所在,才能学而为“我”所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    外国文学    哲学

前几年日本国文教材取消了鲁迅先生的《故乡》,理由是国文教材不应该出现国外的文学文本。这一举措,可被看成是保护本国文化传承的纯洁度,但是我国语文教材有着更大的包容性,选入了一定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相较于日本教育界的保守主义,我们教材的“和而不同”方式更可取。这种本国国文教材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从某种角度看,或许是“向西学”,但时至今日,更应看成是天下为我所用的大国文化心态。面对外国翻译文本,只有触摸到它背后的思想背景才能深入而准确地读到选文的价值所在,才能学而为“我”所用。

1845年春天,作家梭罗在其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在那里,他写下了《瓦尔登湖》一书。课文《神的一滴》选自《瓦尔登湖》,题目为编者所加。

从梭罗“隐居”山林湖泊的行为及课文《神的一滴》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特别是原生态的自然有着近乎狂热的爱。他的这个爱是建立在其所信仰的超验主义哲学背景之下的,而不仅仅是被湖光山色之美吸引。

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力倡者爱默生的忠实信徒,他一生都在实践爱默生的思想,成为美国另一个超验主义的集大成者。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有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息息相通。《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最高的不可言说的“道”散落于自然万物之中,成为“德”,每一个自然物上的“德”都在体现同一个“大道”,而人对“道”的揣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学习而得来的。儒家哲学也认为,天道下贯为人道,而天道是要靠人道才能得以彰显,因而人道中的道德修养作用很大,而自然成为君子道德修养的范本,在自然孕育万物中体悟“道”。中国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论、人与自然和谐平等、人本主义倾向与超验主义极为相似。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梭罗:“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可以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的确,梭罗常常阅读中国古典哲学书籍[1]。1843年他帮助爱默生创办超验主义刊物《日晷》时,担任专门介绍孔子思想专栏的负责人。中国思想对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也不足为奇了。

误读本身造就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对文学解读有着巨大作用,但是如果离开文本本身原初意义进行误读,就很可能变成错读。苏教版教参指出文章文眼“神的一滴”的含义为瓦尔登湖具有灵魂涤荡的作用,没有明确写出原因;教材最后为“神的一滴”给出了另一个猜测性的解释:神对自然被破坏后留下的一滴伤心的泪。一方面第一种解释无法信服学生,另一方面第二种猜测性解释应该为错误性的误读,彻底离开了文本,给学生解读文章提供了一个不好的范例。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文本解读的敞开性,但是多意的解读必须和文本形成一种张力,而不是脱了缰绳的野马或者是离开人手的风筝。

在课文中有一首诗,这首诗歌基本涵盖了全文的主旨。“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也就是说瓦尔登湖和上帝、天堂至少是同等重要,具有相当的地位。西方人认为上帝高高在上,是一个完满的存在,超越一切,只有上帝才具有神性。笛卡尔曾经这样证明上帝的存在:动物比植物高级,人比动物高级,那么在人之上肯定有一个更为高级的存在,一直往上推,肯定有一个终极完满的存在。但是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万物中也分享到了神性,神性充溢其中,人性中也有神性,人可以通过直觉直接和上帝交流,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完人。爱默生说:“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一滴露水。”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水中都蕴含了完满的存在,这样一种思路就把上帝和自然及人类拉到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文主义和平等的自然观。所以说“神的一滴”意指即使一泓瓦尔登湖水中也蕴含了完满的神性,人在自然万物的体悟中能感悟到超灵或者上帝。自然不是人类主宰的对象,此时成了能够滋养人类灵魂的东西。“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不是人类的被征服者,也不仅仅是一个被审美的对象,他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缺失,塑造和完善自我的灵魂。也就是说人要完善自己不一定要通过教堂和高高在上的上帝的指示,自然万物就能起到这种作用。梭罗曾说:“天堂在人头上也在人脚下。”“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

梭罗认为自然、人和上帝平起平坐。在课本的诗中,梭罗唱道:“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梭罗与原生态的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接着他继续感发道:“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若是探得原生态野性自然中蕴含的神性,那么自我的灵魂就得到洗涤了。

综上,这里“神的一滴”是指原生态自然中到蕴藏着的神性,人通过对其的体悟能够激发出自己的神性,从而完善自我。神性和上帝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不是唯一的完满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也是神,万物本质上是统一的,万物和人皆有灵。

若是不理解超验主义哲学背景,把“神的一滴”阐释为神的一滴眼泪,一滴汗水,一滴圣水,都不确切,此种解释虽易于理解但差之千里。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巴黎圣母院》,也有翻译文本把此章节翻译成《一滴水,一滴泪》,把“水”放在“泪”之前。课文在最后写道:“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在“这时”之前是爱斯美拉达“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所以,不是因为一滴眼泪流下来博取爱斯美拉达的同情,而是这一滴水促发了一滴眼泪的涌出,《一滴水,一滴泪》标题似乎更适合此章节,更符合整个章节或者说作者雨果的思想。

雨果同情下层人民,热情歌颂革命者,渐渐成了一个共和主义者,在《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小说中得以体现。他竭力推崇高尚的道德和发自内心的博爱,反对教会的形式主义和虚伪性,雨果把“仁慈”、“博爱”看成是治疗社会弊病。他的这一思想背景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

在《巴黎圣母院》小说里,群众对教会的说教形式的话剧不感兴趣,甚至嘲弄,但是对活泼泼的底层人民的活动充满着热情。伽西莫多就是在一个充满形式主义和虚伪道德的教会里成长起来的面相丑陋的一个人,缺乏与社会的交流,有着自然天性,但导向兽性般的愚昧。他完全听从克洛德的教唆,劫走爱斯美拉达,没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力。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他被捆绑受刑时脸上是“野人”受惊的表情,“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在开始鞭打他的时候他才明白被捆绑上台是要被鞭打的。这样的一个近乎于野兽的愚笨之人,在鞭打和群众的斥骂嘲弄及投石攻击之下,他变得“愤怒”、“憎恨”,这种情感逐渐“成了一道厚厚的阴云”,“蓄满了电流”。

教会本身没有给予这愚笨的人善良之心,群众的斥骂和攻击逐渐加剧的是他内心的憎恨与恶。《悲惨世界》里监狱的压迫和世界的不公使得他内心充满仇恨,而神父的宽容博大的爱感化了他,使得他成了一个高尚之人。此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里的爱斯美拉达是《悲惨世界》里的神父,他们同样有着善良的内心和宽厚的爱。爱斯美拉达勇敢上前喂给伽西莫多的水,就是一种爱的施与,这爱让丑陋愚笨的伽西莫多流下了一滴泪,这泪是他天性中宽厚良善的复苏。仇恨只能带来仇恨,而爱激发了爱。此后的伽西莫多培植了道德判断力,有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没有爱的激发就没有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伽西莫多在受刑和群众的嘲弄之下的表情和动作反应,关于表情动作的语词反映了伽西莫多野兽般的愚昧,这些愚昧凸显了“一滴泪”的珍贵。

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而有些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文学,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从他们特殊的文化背景出发,考察文章的哲学理学,解读往往就不全面或者根本南辕北辙,教师备课时理应多关注文本涉及的哲学背景。

参考文献:

[1]陈长房.梭罗与中国.台北三民书局,1990.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哲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