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15-12-19侯绍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程神经功能危险

侯绍毅

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特诊科 保定 071000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率逐渐增加,其发生率高达20%~50%[1]。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兴趣减低等症状[2],对预后和康复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增加病死率。在本研究中,笔者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并评价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07—2013-09我院收治的2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56例,女54例;年龄47~83岁,平均(64.2±7.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定的2010脑卒中诊治指南[3],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且意识清醒,理解正常,无失语和智能障碍。排除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估,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HAMD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先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导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依据研究得到的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接受全程护理干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2组均采取降血压、降血脂、脑保护等常规康复治疗。

1.2.1 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嘱患者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记录好患者每日出入液量,做好排泄护理工作,勤换床单和尿垫;保持好病房的清洁卫生,定时通风换气。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第1~5天,加强体位护理,嘱患者平卧位,抬头30°以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还需为患者勤翻身,降低压疮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②患者入院第6~10天,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开展脑卒中后抑郁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对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关系不和、文化程度低及卒中部位位于大脑半球的患者需格外加强重视,多耐心聆听、支持鼓励。③患者入院第11~15天,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嘱其配偶、子女多在身边陪伴,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为患者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以帮助患者走出焦虑、抑郁状态。④出院前2d,护理人员通过心理辅导和病友互助的形式为患者剖析自身的错误认知,并加以矫正,并适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参考病情及身体健康状况,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1.2.2 评价标准:在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表(NIHS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在护理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从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和物质功能[4]这四方面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临床数据录入Excel软件后,导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数据采用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先建立多危险因素分析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P<0.05、OR值(相对危险度)>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后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卒中部位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关(P<0.05),而年龄、卒中次数则与其无关(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后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2.2 脑卒中后抑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卒中部位均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OR值>1)。见表2。

2.3 2组护理前后HAMD和NIHS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的HAMD和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全程护理干预后的评分均明显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护理GQOLI-74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这三个方面的评分较高(P<0.05)。见表4。

表2 脑卒中后抑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和NIHSS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和NIHSS评分比较 (±s)

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组别 n HAMD评分 NIH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26 29.07±4.55 19.26±3.07*22.29 ±4.01 13.17±3.22*对照组26 29.12±4.60 24.58±3.49 22.31±3.97 18.30±3.95

表4 2组患者护理后GQOLI-74评分比较 (±s)

表4 2组患者护理后GQOLI-74评分比较 (±s)

项目 干预组 对照组 t值 P值心理功能 40.01±1.49 30.24±1.23 4.05<0.05社会功能 39.77±3.10 31.45±2.89 3.79<0.05躯体功能 39.16±2.55 32.04±2.88 3.52<0.05物质功能 30.75±1.64 26.91±1.45 2.10>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脑部血供明显下降,同时也引起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5-6]的异常,进而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抑郁症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和卒中部位。笔者分析认为,卒中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抑郁的发生高度相关,OR值分别高达9.4和6.5,与向伟等[7]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证实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系、文化程度这3个危险因素与抑郁相关。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由于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脑卒中的发病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增加了抑郁风险。家庭关系不和的患者无法获得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难以独立面对,又缺少吐露内心的倾诉对象,焦虑、苦闷的情绪得不到宣泄,逐渐引发抑郁。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往往考虑较多,担心劳烦家人,思想负担反而更重,更易发生抑郁。虽然以上3个危险因素的OR值并不很高,但却可通过对抑郁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全程护理干预来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全程护理干预,重点针对的就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关系不和、文化程度低及卒中部位位于大脑半球的抑郁症患者。以往护士只是机械性地按照医嘱执行常规护理,和患者及家属缺少交流沟通。而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则赋予护理人员更多的自主权,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前,分阶段实施认知护理[8]、心理护理。对抑郁患者以支持、鼓励为主,对家属以科普、嘱咐为主,两方面入手,为患者构建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和家庭治疗环境。此外,运用认知护理手段,让患者认识到自身认知中的逻辑错误[9],并建立起新的正确的生活观念,早日走出抑郁状态。综上所述,依据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1]郭瑞友,李吉柱,赵丽霞,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10,25(5):334-336.

[2]黄芸香,刘连杏,姚心女,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426-427.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韩永慧.团体心理治疗应用于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2010,13(9):69-71.

[5]李晶,牟建明,赵珩,等.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0,30(12):3 641-3 642.

[6]高新红.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4 720-4 721.

[7]向伟,陆光华,丁宇杰,等.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5):443-445.

[8]袁丽英,芮雪.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1):116-117.

[9]徐辉,曹楠,徐丹.认知行为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13-14.

猜你喜欢

全程神经功能危险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喝水也会有危险
京沪高速全程监控改造供电方案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手工制鞋全程LOOK
拥挤的危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