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荒原:从精神分析视角重读《哦拓荒者!》

2015-12-19李维雅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凯瑟拓荒者荒原

李维雅

(四川大学,成都610000)

爱的荒原:从精神分析视角重读《哦拓荒者!》

李维雅

(四川大学,成都610000)

威拉·凯瑟在美国小说家中向来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哦拓荒者!》作为其第二部,即是第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被誉为美国西进运动的赞歌。小说中,凯瑟用艺术手法呈现西部荒原上开拓者的拓荒生活。两代拓荒者用毕生心血在贫瘠之地搭建起“农业乌托邦”。正当日子渐有起色,心灵却连年无收。本文将首次从精神分析视角重读《哦拓荒者!》,揭开其中因精神缺陷酝酿出的一段段缺憾爱,以此加深读者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精神分析;爱;《哦拓荒者!》

一、引言

美国小说史上鲜有女作家能与威拉·凯瑟(Willa Cather)相媲美。她的第二部小说《哦拓荒者!》(O Pioneers!)被誉为美国拓荒者生活的赞歌,让凯瑟在小说界一炮而红。书中,凯瑟用堪称艺术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对边界生活、对拓荒者、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从瑞典、波西米亚移民在内布拉斯加州挣扎并驯服荒原,到拓荒者重塑崭新的美国,这部作品堪称美国拓荒者的史诗。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在驯化自然,享受丰收的同时,内心却依旧贫瘠。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指出凯瑟很少给书中人物真正的情感经验,这也是她刻画人物方面一直存在的遗憾(she seldom involves her people in truly dramatic relations,and they are never truly lovers)。[1]13而笔者认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读《哦拓荒者!》,只会看到一段段让人叹息的缺憾爱。小说中爱情的麻烦、爱情的基调恰恰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因为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the most sublime feel⁃ing)。[2]19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小说中角色之间的微妙关系,体会凯瑟的良苦用心。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爱当属Emil与Marie没有结局的爱情,也正是两位年轻人的爱情在无形中映射着其他人物内心的情感与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笔者将借助精神分析理论,详尽地剖析人物情感脉络,以加强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从而揭示小说“叙事层次”(narrative progression)中心理行为的作用。[3]39本文也是首次以精神分析视角解析《哦拓荒者!》的文章,文中分析的情感关系与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相一致。

二、爱与征服(Love and Conquest)

《哦拓荒者!》虽是一篇关于土地与自然的小说,但征服两者的确是一种叫作爱的情感。参透小说中个体的存在,不可脱离其存在的环境,正是在一定的“圈子”(milieu)中,[4]88角色的“命运才得以演绎”(enact their destinies)。[4]88在《哦拓荒者!》中,男性与女性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与土地息息相关。表面上看,似乎每个角色都对脚下大地倾注了毫无保留的爱。然则从精神分析视角进行深层分析,你会发现唯有孤独的Alexandra对土地的爱是最诚挚与深沉的。

父亲Bergson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献给边境,只求能够驯服这匹野马。不幸在46岁时辞世,那时他刚刚摆脱债务,还未曾给野马套住缰绳。他毕生的努力并非来源于对大地的崇敬,仅仅是因为潜意识里对财富的渴求。潜意识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人物在家庭中的地位,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义得出。[3]13小说中,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John Bergson常会自责,觉得自己是家族的累赘,他的辛劳可以看作为一种“保护性策略”(protective strategy),[5]124只为保全他的自尊与他的婚姻。病重的父亲临死前的只言片语,恰好揭露了他真实的内心与他对荒原的感情,他终究打算放弃,也不愿再做出错误的决定。[6]16那一刻见证了他倾其一生的努力化为徒劳,因为11年的坚持未始于爱,亦非终于爱。

那其他拓荒者对荒原的爱是如何构成的呢?仆人Ivar是唯一与大自然亲近的居民,他拒绝住进房间,坚持赤脚行走,但这些不属于爱,而是对外界“诱惑”(temptations)[6]23的一种逃避行为,例如认为爱情、性是罪恶的。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这类行为的内因是个体对性的压抑,从而渐渐产生一系列强迫性、神经质行为。[7]250Ivar把与自然的互动视为仪式,成功将自己与外界纷扰划清界限。[7]223强迫型神经症(compulsion neurosis)往往会养成顽固(obstinate)、机智(intellectually gifted)、谨慎(con⁃scientious)、重伦理道德(a desirable stage of ethical development)的人,[7]224也恰恰成就了这样的Ivar。然而,他寻求内心宁静与安慰的土地,那个被他称作“大地之母”的荒原,[7]134在弗洛伊德书中却是“女性器官”[8]224的象征,带有一定的性暗示。在精神分析中,Ivar这类行为称作移情,即将自身性欲转移到无威胁性的事物上,因为对人的性欲会使之感到恐惧与不安。[3]15

另一户人家Carl与他的父亲对荒原充满敬畏之情,致使他们于Bergson逝世三年后放弃拓荒,移居圣路易斯。相反,Alexandra的弟弟Lou与Oscar虽然坚持到最后,心里却多多少少受到创伤。听闻Al⁃exandra与Carl的婚讯,他们气急败坏,极度害怕与外人分享土地所有权。这其中便是过去痛苦的拓荒经历在作祟,失去土地的恐惧与从头再来的担忧将他们淹没。在两兄弟眼里,土地是身份的象征,任何意义上的掠夺行为都不能忍受。最小的弟弟Emil在经历种种波折后,反而希望远离荒原。

因此,只有Alexandra心中怀有对土地最真诚的爱,她是“平原上的圣母玛丽”、“带着遮阳帽的天使”、“穿着裙子的拓荒者”。[9]95新一代的拓荒者中不乏女性,她们“在厨房里品尝孤独,手头总有做不完的农活”,[10]19Alexandra却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融入草原生活,成为美国拓荒者的缩影。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女如长子),父亲去世后,继承农场,用爱将它浇灌。精诚所愿,金石为开,农场终于开始盈利。与其他人物相比,Alexandra从未有过失去土地的不安全感,也不曾因为未知的恐惧感而放弃。只有她和荒原的关系由爱维系,土地是她的心灵导师,正如她所说,“只有爱它(大地)、懂它的人,才有资格暂时拥有它”。[6]209

三、爱的情结(Love Complex)

小说中暗含的“情结”(complex)并非恋母情结[7]86,而是“同胞争宠”(Sibling Rivalry)[3]14以及“兄妹情结”(Brother/Sister Complex)。[2]56自荒原开始繁荣起,这两种由爱生发的情结使家庭成员渐行渐远。Emil讨厌家庭聚会,对长兄的古板感到羞耻。同时,两位哥哥认为弟弟的任何追求都是不务正业,见不得Alexandra对Emil的宠爱、Carl的喜欢。而Alexandra也只挂心Emil,将他视为自己的骄傲。最终,家中四人独自经营各自的生活。爱的情结为何对他们造成如此影响?

Bergson死后,Alexandra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在抚养Emil时,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就好像照顾田地里最喜欢的作物一般。她从不强求Emil继承农场,并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解读这其中的情感。即使在幼儿期,男孩会对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爱恋”,[7]174认为母亲是自己“独有的财产”。[7]174对Emil而言,Alexandra是姐姐,更是“母亲”。潜意识里,他不愿与他人分享姐姐。这也就是为什么,得知Alexandra有意嫁给Carl时,他感到尴尬、烦躁、不安。[6]111这些似乎只会在恋爱关系中出现的情感表明,Emil视Carl为“情敌”。[7]174因此,他对姐姐的爱,蕴含“兄妹情结”。

《现代批判理论》一书将“同胞争宠”定义为兄弟间为吸引父母的主意或偏爱而暗自竞争的关系。[3]14如果Alexandra对待彼此的方式不同,Lou和Oscar两兄弟时常互相嫉妒,也一直看不惯姐姐对Emil的宠爱。从“同胞争宠”来看,Lou和Oscar相对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爱与被爱。

四、神经质爱(Neurotic Love)

恋爱关系中,如果双方或多或少有一些身心病症,他们的爱情便具有成为神经质爱的可能性。《哦拓荒者!》中,Marie和Frank夫妇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以悲剧告终,本小节将分析导致他们婚姻破灭的心理因素。

其实,从一开始这段姻缘就缺少爱的呵护,Marie和Frank的互相吸引也未及精神层面。例如,Frank送给Marie的定情信物——表盒(watchcase),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属于“珠宝首饰盒”类,[7]128具有性象征。年轻的Marie为Frank的外表与体格倾倒,Frank则有强烈的占有欲。自从定居荒原,最初的热情逐渐消耗殆尽。Frank只关心如何重新树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发家致富。两人的关系因此渐行渐远,Marie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结交新朋。她性格好、样貌端,自然人见人爱,这让相对孤僻的Frank心理五味杂陈。久而久之,他们的婚姻演变成竞争关系,即配偶间为了家庭主导地位,甚至社会地位彼此较量,[5]5婚姻生活相比也偏离轨道。神经质的Frank认为是妻子从中挑拨,使得左邻右舍对他有偏见。因为他在寻求社会地位的路上身心俱疲,他绝不允许太太生活得有滋有味,所以反复找茬,让对方也痛不欲生。这样极端的心理状态,叫作情感死亡(emotional death),“既然得不到应有的感情回报,最起码受伤害的不是我”(if I don't feel anything, then I can't be hurt)。[3]23

从心理分析角度看待Frank的心理问题,笔者发现他是一个患有背叛臆想症的人,这类人总是陷入会被背叛的恐惧中不能自拔,这是一种关不掉的情感,害怕朋友背信弃义,害怕爱人同床异梦,害怕自己被谎言与嘲笑淹没。[3]16Frank用这些无根无据的想法折磨自己,构成一种“强迫症”(ob⁃sessions)。[7]216Frank的嫉妒心也是导致他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他臆想Marie出轨,给自己一个对她不好的理由,这种心理称作“嫉妒强迫症”(obses⁃sion of jealousy),[7]216他可以从中寻求自我慰藉。但臆想的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往往难以接受现实,在遭受到严重打击的同时,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失控行为。[7]217例如,将背叛者、玷污他名声、阻碍他幸福的人置之死地。就是这样,Frank不由分说地枪杀了Marie和Emil,且迟迟不能正视自己的极端行径。那一刻,他内心的野兽被释放,多年来的压抑喷涌而出,一心只想着结束痛苦,抹去这些年妻子带给他的侮辱。[11]19Frank的神经质人格碾碎了爱情和幸福。

五、禁断之爱(Illicit Love)

Emil和Marie温情如一场美梦,但终究是梦一场。Emil对Marie有好感,是因为他想要寻找安全感。个人的不安全感即自我认识飘忽不定,[3]16所以Emil做起事来毫无定性。可他的安全感为什么会来自Marie呢?童年记忆是诱因。每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始于自己的童年,童年决定了其成年后行为、性格的模式。[3]12Emil和Marie初次见面时,两个都是五岁的孩子。Emil碰巧丢失心爱的猫咪,Marie同他玩耍,分他糖果,让Emil从倍感温暖。每个人都想重返童年,[2]180Emil亦不例外。与此同时,Marie正经历着令她窒息的婚姻生活,与Emil关系愈发亲密让她内心不再空虚。神经质的Frank看见她们一同躺在树下时,扣动了扳机。爱是我的信仰,我愿为它失去生命,我愿为你失去生命。[2]200爱情与死亡相遇,Emil和Marie告别过去,回归爱的荒原。

六、拯救爱情(Save the Love)

小说女主人公Alexandra的爱情也来之不易。精神分析视角下,她和Carl的爱情最终开花结果,是因为他们及时挽救了这份爱情。

Alexandra背负着父亲的嘱托,在家中挑起大梁,女性特质也逐渐削弱。大半生为土地及家人操劳,她从未有时间考虑过自己的幸福,家事与恋爱两者不可兼得。生活富裕后,Alexandra开始体会到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再次与儿时伙伴Carl相逢,让她重燃青涩爱情。再次相见,精心挑选香水与服装体现她想要吸引Carl注意的心思。[9]151他们儿时一起埋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爱情也开始发芽。狭义上,爱情伴随性欲,会引起奇怪的梦境,性欲也会在梦中得以平息。[2]127这也正解释了Alexandra熟睡时反复出现的梦境。Gelfant持同样观点,凯瑟作品中的人物总是逃避自己的性欲,或在梦中得以释放。[12]104而从Alexan⁃dra对待梦境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她慢慢正视、接受自己对Carl的喜欢、渴望,最终敞开心扉。小说结尾,他们是朋友,是恋人,将爱情根植荒原。那片荒原带来了物质与精神财富。

七、结语

每个时代,都需要Alexandra那样有美德有爱心的人。爱可以温暖生命,恨只会让人生更显凄凉。通过对《哦拓荒者!》进行精神分析,希望读者对这部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些鲜活的角色告诉我们,征服与克服需要爱来支撑,爱可以治愈一切。这些人物在爱情世界里遇到的问题,反映出的心理问题,恰又映射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里有创伤或者疾病时,抑制、逃避只会让不健康的情感更加肆虐,并伤害周围爱你的人。

[1]Bloom,Harold,ed.Willa Cather.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5.

[2]Mordell,Albert.The Erotic Motive in Literature[M].刘文荣.文学中的色情动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3]Tyson,Lois.Critical Theory Today:A User-Friendly Guide.2nd ed.New York:Routledge,2006.

[4]Brooks,Peter.Body Work: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Horney,Karen.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M].冯川.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

[6]Cather,Willa.O Pioneers!.New York:Bantam Dell,2008.

[7]Freud,Sigmund.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Haikou:Hainan Press.2001.

[8]Sigmund Freud.Interpretations of Dream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9]李莉.威拉·凯瑟的记忆书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5.

[10]Kazin,Alfred."Elegy:Willa Cather."On Native Grounds (1970).Rpt.in Willa Cather.Ed.Harold Bloo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5.15-23.

[11]Jung,Carl G.Psychoanalysis and the Cure of Souls[M].冯川.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

[12]Gelfant,Blanche H."The Forgotten Reaping-Hook:Sex in'My Antonia'."American Literature(March 1971).Vol.43. Rpt.in Willa Cather.Ed.Harold Bloom.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1985.103-121.

(责任编辑:王念选)

Landscape of Love:A Psychoanalytic Reading of O Pioneers!

LI Wei-ya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00,China)

Willa Cather has few rivals among the American novelists of this century.Her second novel,O Pio⁃neers!,also the first famous one,is applauded as a splendid celebration of American frontier life.Miss Cather re⁃sponds to frontier experiences,to the settlers,and to the vastness of the country artistically.The two generations of pioneers on the Divide managed to build an"agrarian Utopia"out of an infertile land which always holds a promise for better life.Alas,when they own a landscape of harvest,their heart remains barren.O Pioneers!,a psy⁃chological drama of dysfunctional love,will be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reinforce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and thereby reveals a pattern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sponsi⁃ble for the"narrative progression".

Psychoanalysis;Love;O Pioneers!

H315.9

A

1673-2998(2015)01-0059-04

2014-07-14

李维雅(1990-),女,陕西人,四川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凯瑟拓荒者荒原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草原上的小木屋》——拓荒者的奇妙之旅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老师的秘密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
难忘雪漫荒原夜
致冬末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