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幅真实宏阔的抗战画卷

2015-12-18段崇轩

黄河 2015年6期
关键词:阎锡山林彪战役

段崇轩

认识糜果才有30余年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忻州文联工作,他是繁峙县的骨干作者,又在县文联工作,有过几次接触、交往。我们都是50年代人,他小我几岁,都出生在基层,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在性格和心理上有共通之处。我知道他从70年代后期就开始创作了,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都有涉猎,在《五台山》《山西文学》《山西日报》《黄河》等报刊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坦率说,由于文学功底和生活环境的制约,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境界还有限,他向大多数作者一样还是一个地域性作家。但长篇纪实文学《烽烟平型关》先在《中国作家》选载、后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改变了他的形象,也改变了他给我的印象。这部书的出版,自然搭上了纪念抗战的“顺车”,但更是他创作积累和功力的体现。在他走向“花甲”之年能完成这样一部厚重之作,我由衷地为他高兴!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灵丘县,距离繁峙县城只有60多公里。那场震惊世界的平型关大捷,大约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但对这场战役的详情、细节,却是人们不了解甚至误解的。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中就有《平型关大捷》。教科书和意识形态告诉人们,那场战斗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本侵略军的一场激战,结局是八路军大胜,沉重打击了敌军,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样的历史定论延续了半个世纪,人们对这样的定论深信不疑。但近年来,我们的历史观终于有了突破和进步,对八年抗战中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历史作用,逐渐有了清晰、准确、符合历史规律的认知。糜果才的《烽烟平型关》,以史家的严谨和笔法,真实而详细地书写了78年前那场悲壮激烈的抗日战斗。作者告诉我们,平型关大捷只是平型关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夺目的“亮点”。在整个战役中,共产党的八路军和国民党的数万军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历时一个月,最终全线撤退。作为战役总指挥的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既立下了不朽功绩又出现了诸多失策和失误。同时,糜果才又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在描述历史中努力刻画人物形象,充分运用电报、诗词、民谣等资料再现历史的现场感和鲜活感,大量增加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这些都使这部纪实文学,具有了开阔、深厚的历史感,富有了逼真、丰富的文学性。

《烽烟平型关》遵循了纯正的史家笔法。所谓史家笔法,我以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努力还原历史真实,二是要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糜果才说:“我常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仅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而且应当常怀警惕之心!之所以写这部书,是想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平型关战役。”“为了让人们永远准确地记住平型关的辉煌和耻辱,作为对平型关有着深厚情结的我,有责任还这段历史一个本来面目。”繁峙县紧挨灵丘县,糜果才是一个生在平型关、长在平型关下的人。他曾经多次登临平型关,凭吊古战场。他曾经遍寻文字和实物、当年的老者,构想那场战役的全景。他曾经写下多篇诗、文、赋,抒发对那场战役的感想与思索。从少年时期在心里种下写平型关的种子,到后来走进历史深处写下众多纪实文字,糜果才终于具备了全面书写这场战役的基础和条件。历史选择了他,他选择了历史。还原历史真实,说来容易做来难。过去对平型关战役乃至整个抗日战争,在写什么、怎样写问题上,都是有清规戒律的。糜果才的这次写作,恰逢一个回归历史、观念转变的时期,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一种较大的自由度。他在写作中全景式地展现了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整个过程。譬如日军的入侵、抗战的艰难。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与惨重伤亡,阎锡山的运筹帷幄与制定“口袋阵”计划。譬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前线,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与阎锡山会商作战方案。林彪、聂荣臻在阵地勘察地形制定战略,在战斗中的果断指挥与机动灵活。譬如整个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伏击战的关系,共产党与国民党既合作又矛盾的微妙关系,国民党内部的各自为政与勾心斗角等等。他在写作中进行“田野调查”、仔细核实史料,纠正了多处关于时间、地点、兵力、人名等方面的错讹,还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所有这些都写得真实、准确、条理、清晰,让我们穿越时空,真正领略了那场战役的全貌、过程乃至细部。

纯正的史家笔法,不仅表现在作家对历史的真实、准确的书写上,同时表现在作家对历史的客观、理性的评判上。在糜果才笔下,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是巨大、深刻、多方面的。对日军方面:“日军在平型关的惨败,最终影响了大本营的决策思想,日本当局终于对板垣征四郎提出的‘欲要制服华北,必须首先戡定山西的策论予以认可。”对山西方面:“阎锡山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并确认了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外的乔沟取得的胜利。他知道这是第二战区抗战以来最为辉煌的一次战绩。但是,这毕竟是八路军打的,与晋绥军屡战屡败形成了鲜明相比,孰喜孰忧,他的嘴角不由地露出一丝苦笑。”对林彪来说:“平型关大捷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不仅他的名字蜚声中外,而且他的雅号也由原来的‘常胜将军,增加为‘抗日英雄、‘民族英雄、‘无敌元帅。”而对毛泽东和共产党来说:“第一一五师平型关一战,为八路军提供了太多的经验和教训。一向坚持‘实践出真知的毛泽东,在进行了一番高屋建瓴的审视后,经过摒弃与吸收,去伪与存真,他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的抗战军事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这就是说,平型关战斗不仅粉碎了日军速战速胜占领中国的美梦,同时促进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携手合作,而且在各个方面、各个领袖人物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的分析、判断、评价是深入而珍贵的。

《烽烟平型关》运用了多样的文学手法。糜果才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谙熟了多种文体的表现手段,致使这部描述抗战的记实文学,具有了浓郁的文学色彩甚至小说韵味。其实历史题材完全可以写得好看耐读,它并不排斥文学手段的介入。譬如《史记》,既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又是鲜活的文学作品。糜果才熟悉的诗歌、散文、小说的种种手法,在这部纪实文学中都派上了用场。最突出的一点是,在人物描述中插入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作者追求的就是“以人记事,以事述人”的创作方法。譬如描写林彪率部勘察地形,饥肠辘辘,大家就在地里挖生红薯吃,他吩咐部下留下一块大洋,压在石头下,作为对老乡的补偿。譬如写大战之前毛泽东对林彪的担心:“林彪的个性,毛泽东了如指掌,善用兵,会打仗,但喜好自我表现,个人主义严重,如果使用得好,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将才。”于是发一封电报,叮嘱、敲打林彪。譬如阎锡山给蒋介石拍电报,一会虚报军情,一会认罪自责,让蒋介石信以为真,跟着他的思路转圈子。对于一部全面描写战争的作品来说,不可能集中描写一两个人物,要展现的是群体形象,因此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画龙点睛,一下子就把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显了出来。其次是大量运用了重要人物的诗词,如毛泽东、续范亭的诗词;公务电报,如蒋介石、阎锡山,毛泽东、林彪等之间的往来电报;民间歌谣,如乡村小学老师和学生欢迎军队的诗歌:“晋军晋军,晋军进军,欢迎晋军打日本!”如阎锡山从平型关慌忙撤军后,民间流传的歌谣:“阎锡山装门面,开了晋军几个团……老阎一看事不好,带上人马一溜烟。”大量的诗词、电报、歌谣等的有机插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现场感,强化了作品的形象性、可读性。其三是对战争环境、战场景象的形象渲染。譬如作品开头写1937年初夏,晋东北内长城上空的奇异天象:本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天昏地暗,太阳周边出现三个巨大的彩环。民间自古就有“天上三环套,地上人头落”,它预示着一场战争灾难的降临。譬如写大战前的田野风景:“经过夜里一场雨水洗刷,乔沟一带的山川显得格外壮美,草木显得格外清新。一层淡乳色的晨岚柔曼地笼罩着山野,又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羞涩、几分神秘。”作家对故乡山水的爱,对非正义战争的恨,在这里表现得含蓄而深切。

在漫长而悲壮的八年抗战中,山西无疑是中国的主战场。在全国一系列重要战役中,山西的战事最多,譬如平型关战役、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等……山西作家没有忘却历史的遗愿,没有辜负时代的期待,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抗战历史的优秀作品,如曹利军等的《忻口战役》、彭图的《白虹》、张卫平的《给我一支枪》,近期则有李骏虎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糜果才的《烽烟平型关》等,为再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为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可贵贡献。但从更高的层面检视这些作品,譬如糜果才这部纪实文学,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新颖,艺术表现不够精湛、丰富的缺憾。这么多作品,似乎还没有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山西历史题材创作,包括革命战争历史和一般古代、近代历史创作,依然在路上,任重而道远。山西古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罗贯中《三国演义》那样的杰出历史小说,我们期待着作家们写出更多、更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

猜你喜欢

阎锡山林彪战役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战役中的你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