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助力教学相长

2015-12-18伍梦尧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染整江苏学院

文/ 本刊记者 伍梦尧

“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内容建设的深水区,质量成为学校、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也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谈到学院的未来发展,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这样回答。

目前,纺织行业已进入全面调整时期,纺织教育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行业需要,站在改革的交叉路口,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摸索,认真交出自己的答卷。

在由纺织之光教育基金会授予的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名单中,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工院”)的《服务家纺产业链发展的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多元平台,着力培养染整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从“教”到“学”:高职“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与实践》三个项目榜上有名,为其教育改革成效做出最佳注解。

“工学交替”助推学生成长

学科知识积累,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提升,哪项才是职业教育的关键?面对改变,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选择完善教学体系,尽力构建“四元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染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表示:“江苏工院的教学模式升级,是以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基础进行的。”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双基导向”的原则,从社会生活过程和工作过程两个基本点出发,将学生课程按照内容分为了以思想政治、通识技能、审美人文为代表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江苏工院将行业与企业的期待加入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之中,构建了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最终形成了“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承担岗位职责奠定基础。

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升级后,学院又以之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四元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家做菜或外出就餐选择菜品时,应避免高油、高盐或高糖食物的摄入,养成饮食清淡的好习惯。专家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烹饪时可使用定量盐勺控制放盐量,尽可能采用少油烹调的方式。同时,在烹调菜肴时应尽量少放糖,也不吃或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据王毅介绍,所谓“四元”,就是江苏工院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建设的4个平台:校企合作平台、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锻炼平台及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平台。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出资307万,与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产学工厂。这座耗资上千万元建设的工厂,不仅承担了通远鑫的部分生产任务,还作为江苏工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供他们完成实习学分。

通过2~4个月的实习经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厂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个的小小“学徒”,在工厂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完成加工流程,使原本印在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可以看到、摸到的现实。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这份“下厂”的经历也会让学生对行业的发展拥有更深刻地了解,为自身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从2008级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开始,先后有南通英瑞集团、浙江中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与江苏工院合作,共同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提供实习岗位的同时,江苏工院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等优势,由学院教师担任技术总监,选取优秀学生参与平台建设和项目运行,先后建立了以学院为主体的“南通市染整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分别以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英瑞染织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南通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产品开发、课题研究,到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咨询,学生不仅掌握了获得知识、技能的手段和方法,明晰了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思路及途径,其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为保证染整技术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江苏工院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平台,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根据学院规定,染整专业的学生至少要获得“化学检验工”、“针纺织品染色工”等行业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中的一项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同时,在企业、学院的支持下,江苏工院每年都举办纺染工程学院技能大赛月,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投身到大赛的各类项目中。在大赛结束后,学院会从中择优选出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团队。自2008年至今,江苏工院已连续7年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教指委主办的技能大赛,获得佳绩连连。

杨晓红表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江苏工院以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为依托,开展了科技周等相关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行业新动态、新材料或染整行业的环保新理念为题材,发明专利、发表论文以完成自己的创新项目研究。通过学校、省市级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平台,将毕业设计教学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带领学生参加到老师的研究项目及各类技能大赛之中。不仅提前为学生确定了毕业选题,使他们可以拥有更充足的时间完成项目,更依托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运行、了解行业发展。

真实商战促进校生双赢

目前,江苏南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家纺产业集群基地,仅电商销售平台就可占到全国总量的50%。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从品牌策划、商业陈列到艺术设计、互联网思维,迅速发展中的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马昀表示:“只有将工艺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各项能力,才能紧抓行业变化,更好服务行业发展。”为了提升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综合能力,学院全力打造了专业群,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开展“一线三平台”构建,以为快速发展的家纺产业链提供服务。

校内实训室为专业群建设的一级平台,通过教师讲解企业中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完成基础技能的培养。

同时,江苏工院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在校内设置工作室或产品研发中心,达成二级平台建设。根据学院与企业的协定,每个入驻学校的企业应至少开设一门课程。有别于传统的专业选修课,这些“企业选修课”多以企业正在开展的项目为实际案例,学生会真实触碰项目进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设计能力迅速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大大提升,他们对家纺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也拥有了更多了解。

据马昀介绍,学院长期与江苏蓝丝羽家纺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创建了人才培训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单位,从家居产品的设计研发到文化与家居产品的融合设计,共同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建设。

江苏工院专业群以校外实训基地为第三级平台,王毅告诉记者:“2007年,学院成立了校办企业——南通新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纺科技”),以全力支持校内师生创新项目的企业化运作。”

相对独立运作的新纺科技,完全遵循市场运行模式,将象牙塔中的老师、学生卷入了波谲云滚的商业竞争之中。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图画,开始与企业需求、社会偏好、商业成本等问题息息相关。通过项目的运作,学生的设计不再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为贴近市场的实际需要。

通过三级平台递进式的培养模式,从基础能力培养到职业能力体系构建,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实践技能实现了无缝链接。专业群的建设融合了多学科于一体,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更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了学校与学生的双赢。

亦友亦良师

目前,转型升级中的纺织产业正在不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挑战。面对愈加复杂的社会形势,王毅表示:“我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满足学生自我增值的需求。”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改革,形成了“生本位”的教育理念。

学院在招生时先按大类分配,经过一两个学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院会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基础公共课、实践课程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对于专业、行业拥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第三个学期,江苏工院会结合学生成绩、行业需求、个人兴趣等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细分专业的选择,以更深入地探索行业发展。

江苏工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蓝丝羽家纺开发的喜缘坊系列产品。

进行专业分流后,学院通过“双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群发展、信息化教学等一系列全新教育模式,引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迎合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人生价值。

在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王毅表示:“为了更多地听到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内心感受,我们引入了第三方评价,并建立了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质量评价机制。”通过企业评价、学生创业价值评估、学生意见反馈等信息的集合,学院根据企业及学生的需求不断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以“跟进式”教学管理方式,建立了一个亦师亦友的教学环境——既能对学生提供指引,又能提供学生需要的帮助,实现了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的革新。

猜你喜欢

染整江苏学院
2023年《染整技术》征订启事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初等教育学院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