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个三角”理论分析新兴语气助词“哈”

2015-12-18吴玉凡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句末陈述句杨澜

吴玉凡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列“哈”的词性为动词、拟声词、叹词[1],但在日常口语中,“哈”却常见于以下句子:

(1)我问:“同学,这个学校还可以哈。”(韩寒《一座城池》)

(2)杨澜:他会很激动哈?(《杨澜访谈录——罗琦》)

(3)时间不早了,好好休息哈!(生活实录)

显然,在上述句子中,“哈”既不是动词,也不是拟声词和叹词。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哈”已经产生了语气助词的用法。邢福义先生认为研究汉语语法事实需要动静结合,而“两个三角”的验证是动态分析最基本的作法[2]。“两个三角”是指“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以及“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汉语)。基于此,我们来探讨“哈”的形式特征、语气意义、语用价值、语境特点及其来源。

一、语气助词“哈”的形式特征和语气意义

一般来说,语气助词总是轻声[3],但由于上下文语流及表意需要,“哈”在句子中的声调会发生一定变化。通过praat语音软件的测算,语气助词“哈”在句末有平、升、降三种调型。从语料上看,“哈”的分布较为广泛,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的句末。

(一)陈述句

“哈”用于陈述句句末,调型主要为平调,在平和的语气中增添一分亲切,也有向听话者就观点进行商量以寻求表意认同的含义。如:

(4)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是不是太健忘了点哈。(2004年12月24日《杭州日报》)

(5)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东湖哈。(生活实录)

(二)疑问句

“哈”用于疑问句句末,字调上扬,语气更为丰富。其用于是非问和特指问句末时,疑问程度较弱,表示亲切询问语气;而用于反问和设问句末时,疑问程度加深,传达出不满的情绪。如:

(6)如果咱们单位不去好像有点不适合哈?(海桐《轮回 1984》)

(7)[小私企业主接受记者暗访,关于自家产油的卫生情况]

记者:自己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哈?(中央广播电台《全球华语广播》)

(三)祈使句

“哈”用于祈使句句末,字调下沉,书面上后跟用句号或感叹号,表示亲切叮嘱的语气,也可表示很希望听话者这样做的语气。如:

(8)出门当心哈!

(9)杨澜:那就回到一个婴儿的状态哈。(《杨澜访谈录——戏的孩子吴秀波》)

二、语气助词“哈”的语用价值

“哈”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同“哦”“吧”等语气助词有语用上的相似之处,但它仍然有着自身独特的语用价值。

(一)舒缓语气

不管是在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中,“哈”都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以说,舒缓语气是“哈”最为基本的语用价值。我们利用“最小差异对比法”来印证这一观点。储诚志认为“最小差异对比法可以揭示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与句子语气发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显示出一个句子带上某个语气词前后语气意义的细微变化和差异”[4]。一般而言,“哈”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如:

(10)a.我们周末要开会。

b.我们周末要开会哈。(陈述句)

(11)a.是你?

b.是你哈?(是非问句)

(12)a.你就是这样糊弄我的?

b.你就是这样糊弄我的哈?(反问句)

(13)a.关门!

b.关门哈!(祈使句)

通过对比上述四组例句的a、b两种形式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哪类句子中,句末带了语气助词“哈”的总是要比不带“哈”的语气更弱、更舒缓,在祈使句中表现尤为明显。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中对祈使句的解释是“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要求的句子,语气较强烈”[5]。可见,语气强烈是祈使句的标配,但句末带“哈”使得祈使语气得到了非常明显的舒缓(例13)。

(二)拉近距离

一般而言,“哈”用于言语交际双方较为熟悉的情况之下,表示双方的亲近关系。但在实际运用中,基于言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也为了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以达到交际目的,便会使用带有舒缓语气的“哈”。如:

(14)杨澜:您也很关注这方面的新闻哈。(《杨澜访谈录——对话李显龙》)

(15)杨澜:冷静冷静,这样,啊,所以就是这一幅就是大儿子画的画哈。(《杨澜访谈录——戏的孩子吴秀波》)

(16)杨澜:是呀,您这也太早婚早恋了,这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哈。(《杨澜访谈录——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创新》)

上述三例均摘自《杨澜访谈录》。作为一档访谈节目,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陌生嘉宾,需要主持人快速拉近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澜巧妙运用句末语气助词“哈”来达到这一目的,从而使访谈顺利进行。

(三)寻求认同

寻求听话者的认同,也是“哈”的一个重要语用功能,同样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都有表现。一般而言,句子去掉“哈”就是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在一些情况下,语气助词“哦”也可以表示亲切口吻,但在寻求认同这一功能上,“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

(17)a.过年了,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毕竟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它,冲淡了亲情哦。(2012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5版)

b.过年了,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毕竟网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因为它,冲淡了亲情哈。

(18)a.为了所有人的方便,请不要占座哦。(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沁园春餐厅小餐桌上的公益提示)

b.为了所有人的方便,请不要占座哈。

例子中“哦”都带有亲切的口吻。通过a、b的对比来看,“哈”字句也有亲切的口吻,同时更多了份寻求听话人认同的意味。

三、语气助词“哈”的语境特点

句末语气助词“哈”有独特的语气、语用价值,也因此有着显著的语境特点。尹世超曾经指出,“哈”在北京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经常使用,未成年人的使用比例要高于成年人[6]。通过观察,句末语气助词“哈”的使用倾向年轻化,也就是说,如果当地方言中没有句末语气助词“哈”的背景,年轻人更常使用“哈”,特别是在网络聊天中,而年老的人更不倾向于使用“哈”。笔者在和同学QQ聊天中就经常使用“哈”,而很少听见父辈使用。如:

(19)甲:明天记得把课堂PPT拷给我哈。

乙:嗯嗯。好的。那你带好U盘哈。

另外,从语体上看,“哈”一般用于口语中,即使在书面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大部分是在对话中,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口语性。根据对BCC语料库的搜索,我们采用相同的搜索式“哈”和相同的排除式“哈哈”,在微博类别中共搜到57573条语料,在文学类别中共搜到2832条语料,科技类别中仅搜到144条①搜索采用的是模糊搜索,并没有详尽考察每条语料。但是三个类别的搜索采用的是同一标准,使用BBC语料库中自带的筛选功能进行二次排除,相信仍然能够反映一定的事实。。这一结果表明,句末语气助词“哈”基本用于非正式语体,在网络中特别常用。如:

(20)……保罗这最后一投牛逼死掉,力气小了一点点,加时赛好好干哈……看直播:我看到了这里:睡到天荒地老的,然后起来晒太阳……(来源于BCC语料库微博类别)

四、语气助词“哈”的来源及兴起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并未收录“哈”的句末语气助词这一用法,但在近三十年它已经成为“哈”的常见用法,甚至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口语表达中。如:

(21)我们今天通过《正大综艺》节目认识了不少嘉宾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1996年3月31日)

(一)语气助词“哈”的来源

“哈”作为句末语气助词这种用法主要源于汉语方言。“哈”在各个北方方言区中广泛存在,是很多地方口语中的一个固有语气词,如东北官话、华北官话[6]。此外,西南官话中也有“哈”作为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如:

(22)四川成都方言“哈”[xɑ53]:把你的椅子借来坐一会就还给你哈。(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

(23)贵州清镇方言“哈”[xa42]:水是烧冒了的哈。(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

(24)吉林大安方言:帮我把那旮旯(那个角落)的东西拿过来哈。(吉林大安方言区人实录)

(25)莆仙方言:你要不要去厝(回家)哈?(福建莆仙方言区人实录)

可以说,现代汉语句末语气助词“哈”主要是从官话渗入普通话,进而被普通话吸收,时至今日成为了一个普遍用法。至于其是否能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则有待观察。

(二)语气助词“哈”兴起的原因

近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哈”作为句末语气助词从方言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普遍用法,是与“哈”字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的。从心理上说,“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哈哈大笑”,因此当说话人希望寻求一种观点认同时,便会运用“哈”作为句末语气词,给听话人一种“伸手不打笑脸人”的暗示,以求实现自己的意图。这一点也正契合了“哈”的语用价值。另外,从上文对BCC语料库的搜索来看,在微博中使用“哈”的比例非常高。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也不再局限于熟人间,因而交流双方就需要拉近距离,使话语不显生硬,句末语气助词“哈”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网友们这方面的需求,故“哈”在网络上备受热捧。当然,方言背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上文所说的东北方言、华北方言以及西南方言中有“哈”用作句末语气助词的用法,其他方言区虽可能没有该类用法,但存在着与其相关联的用法,因此人们便很容易接受句末语气助词“哈”。如:

(26)广东阳江方言“哈”[ha33]:哈,做[mi454]吧。(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

(27)上海方言“哈”[hA53]:哈,我猜着勒。(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

五、结语

基于“两个三角”理论,本文对现代汉语新兴语气助词“哈”从各个维度进行分析。从语表上看,“哈”有平、降、升三种调型,分布在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中;从语里上看,它在不同的语气中附带不同的语气意义,主要有亲切、商量、不满等意义;从语值上看,舒缓语气是其最为核心的功能,拉进距离和寻求认同则是派生功能。而在“大三角”方面,语气助词“哈”是一种新兴用法,文章采用“以方证普”的形式,列举东北官话、西南官话、闽方言中“哈”的用法,证明语气助词“哈”源于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也成为其兴起的土壤。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03.

[2]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8-45.

[3]张邱林.现代汉语里的语气助词“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2):82-88.

[4]储诚志.语气词语气意义的分析问题——以“啊”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39-51.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尹世超.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2):95-103.

猜你喜欢

句末陈述句杨澜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
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小技巧
真实也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