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愉悦沉淀 星夜梯田哈尼老灵魂待着,我们的餐桌也待着

2015-12-17文图翎芳魔境公共账号提供贴布导演

云南画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哈尼族田垄果酱

文图/ #翎芳魔境#公共账号提供 贴布导演

愉悦沉淀 星夜梯田哈尼老灵魂待着,我们的餐桌也待着

文图/ #翎芳魔境#公共账号提供 贴布导演

《巴贝特之宴》(Babette’s Feast)即便在公映那年也算不上什么热门,一位法国女厨师在与世隔绝的丹麦小村庄烹饪了一桌美味佳肴。晚餐结束后她将回到法国,而村子里宗教氛围浓郁的生活也不会因为这一餐饭而有太多改变,但在晚餐过程中,却分明有一种未经遮掩的、近乎原始的力量爆发。从这样一部电影里,你会看到什么?看到美、看到艺术的力量,还是看到卸下面具之后心灵的碰撞?

王翎芳,台湾旅游观察家及作家,美食时尚达人,腾讯旅游微博台湾宣传大使。

在红河县哈尼梯田的最后一场桌艺,大自然才是主角。

在那片水光粼粼的梯田里,是哈尼族千年以来与自然博弈的痕迹,他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与天争夺阳光,又与地争夺水源,一点点地开垦耕耘,才成就了今时今日的壮观景象。许久以前的他们在开垦劳作之时也许从未想过在经过了漫长时光之后的今天,他们赖以生存的梯田水地,会变成如此这般具有美学价值的事物。王翎芳老师站在梯田高处向下看,看到的是在原始时代近乎血迹苍苍的壮阔美感,是哈尼族人留在梯田里、永生不灭的老灵魂。

对于红河县的哈尼族人来说,他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物资都产自梯田,他们播种水稻,收割碾磨成米,在水田里赶鸭抓鱼,晚上拿着火把还能捉到黄鳝。甚至对于在这片梯田边长大的哈尼族女孩马斗崩来说,童年的乐趣便是在水里捞起蝌蚪,看它在石头的凹陷里面游泳的样子。

以梯田为纽带,哈尼族人养成了一种和自然无比贴近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梯田的生态系统下获得了稻谷和其他事物,也获得了一种在一代代耕作当中流传而来的属于农耕文明的智慧,勤劳的哈尼族妇女知道如何按照节气时令劳作,也了解如何在黑夜里捕捉黄鳝,这种智慧承袭于过往,也将被继续传承下去。

初到红河县的王翎芳老师被梯田的美景所震撼,她想要在这片水田里布桌摆宴,当时在她脑海里的,是一幅包括了当地的生态美食,包括了她的果酱,也包括了梯田的美丽景象。但当她和贴布导演了解到这里除了梯田的自然风光,还有记录了哈尼族人古老文明脉络的活化石“哈尼古歌”时,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桌艺和影片的想法变得异常坚定。

于是一切按部就班地开始进行。如同哈尼族妇女准备食物一样,王翎芳老师蹲在窄小的厨房里,以当地的小芒果配上柠檬熬成了果酱,李家媳妇和马奶奶也将在水田里现抓来的鱼鸭和黄鳝料理完成,和她一起在仍旧灿烂的阳光里走过水田间的田垄,把食物和果酱摆在水田中支好的长桌上。

像哈尼族女人一样包裹着头巾的王翎芳老师,和两位真正的哈尼族女人一起准备着这场即将于夕阳共同到来的盛宴,除了食物和果酱,桌上还有哈尼红米和唯一不是自水田中获得的玫瑰。食物用最原始最质朴的碗器盛装,王翎芳老师信手捡来了两根稻草放在红米上,除了以玫瑰花瓣做装点、再迎着梯田的轮廓拉出线条之外,夕阳斜照之下哪怕再有一朵花一捧叶也显赘余。

准备的过程中,王翎芳老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之前的几场桌艺中,都是她选择恰当的元素,以形式和内容的冲撞来表达概念。但此时此刻却完全不同,在这片广袤的水田当中,无论是她、李家媳妇还是马奶奶,似乎都成了梯田这场桌艺中的动态元素。而当村民们沿着田垄缓缓走来,唱起了哈尼古歌之时,歌声和梯田的回应令这种感觉达到了极致。他们都不是这场桌艺的主角,从始至终,这都是千年亘古的自然给与他们的飨宴,他们是客人、是参与者,是流动的布局摆设。

村民们唱着歌转身渐行渐远,王翎芳老师踏入水田的泥泞当中,一根一根点燃了置于田垄之上的蜡烛,在她的心里,自己仿佛被抽离到了一个更高的视角,日光渐暗,烛光闪亮,恍惚间她的餐桌不再是面前这张,而是整片的梯田水地。

赤脚踩在泥土里对于哈尼族女人来说早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久居都市的王翎芳老师却生发了更为多样的感受。也许是因为炎热的天气,皮肤接触到的泥土都是温热的,就仿佛被土地所包裹和托举一般,这种自身下陷又被柔软的泥土托起的感觉,对于更加习惯坚硬土地的我们来说甚至是有些不安的。我们在文明里生活了太久,对于土地缺少了本能的信任感,更希望能够踩在足够坚实的地方。但哈尼族人不同,他们全心信赖着且依赖着这片土地,就算某一天真的土地塌陷,他们落进了地心深处,心里想必也是我们难以感受到的安全。直到旅行结束的今天,王翎芳老师最难忘的仍旧是当时双脚陷在水田泥地里的时候,心灵感受到的、来自土地的呢喃和震颤。

而这些,不过是红河县哈尼族人日复一日的生活。

所有布置完成之后,王翎芳老师静静地坐在水田里,等待着天色转暗。但是直到她最终离开,真正站在高处俯瞰梯田中央于黑暗中已经不甚清楚的长桌,和将灭未灭如繁星闪烁般的蜡烛时,才相信自己真的完成了这场桌艺。又或者说直到离席,她才真正体验到了作为主人的大自然,以梯田这张桌子,呈献给了她如何难以言喻的艺术享受。

伴着哈尼族人晚餐时分的欢笑声凝视着水田,王翎芳老师觉得自己似乎将之前完成的一切都还给了自然,而大地又给予了她无限的感触与反思。她又重新将自己掏空,回到了自然的原点。就像整张桌艺最完美的摆设竟是随意落在红米上的稻草一样,从水田而生的它们本身就与自然有种神奇的对话关系。在自然面前,所有的人工和矫饰都显得多余,哪怕再一朵玫瑰也是俗气。

所以她们走了,夜色下的梯田还在这里,哈尼古歌还盘绕在空气里,古老的灵魂还在这里。

猜你喜欢

哈尼族田垄果酱
多族群杂居区节庆音乐文化的认同阶序——以元江哈尼族传统节庆“喍奢扎”音乐展演的当代转型为例
果酱
月光
新农村杂吟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学校您好
八月的忧愁
爱的果酱
稻草人,或者父亲
勤劳的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