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真实的感恩之心

2015-12-16彭凯平

公务员文萃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心理研究

彭凯平

感恩最大的心理效果,就是让我们不去关注自己缺什么,而是关注我们自己有什么。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塞罗把感恩之心当作人类的道德巅峰,因为它是所有人类其他美德产生的根源。

积极心理学重视感恩的研究,是因为我们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感恩之心强烈的人,通常对生活更加满意,行动的动机更加强烈,而且更加健康,睡眠也更加充足,焦虑、抑郁、孤独感都会下降。感恩的人更加容易融入生活、融入人群,和大家和谐相处;也更多地接纳自我和个人的成长,有更强烈的目的感、意义感和道德感。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刘冠民的研究还发现,感恩之心强的人其实对自己的接纳也更加地正面、积极,更加喜欢自己,更加愿意为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利益而奋斗。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滨州大学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测试了参与过积极干预的411个人,比较了那些写过“感恩之信”的人和其他只写过“自传”的人,结果发现,写过“感恩之信”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有显著增加,而且可以持续一个月左右。

另外有研究发现,感恩和工作效率密切相关。那些在月底给自己的员工写了一封感恩信的人,可以显著提高自己手下人的工作积极性,让生产效率提高20%。一个有趣研究,把大学里的募捐工作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人按照传统方式来筹集资金;另外一组在打电话之前,先听了募捐项目负责人的激励感恩讲话。结果发现,听过感恩讲话的员工在后来一个星期内比那些传统募捐人,要多收将近一半以上的。

正是因为如此,东西方文化都特别强调感恩的作用。在哲学家休谟看来,人类最好的生活品质就是感恩之心。

中国人经常把感恩之心和愧疚之情连在一起,这种愧疚通常在中国文化中以报恩、报答之心来体现出来的。报恩这种精神是好的、有意义的、正面的,但是,感恩本身是不应该牵扯到任何报恩在里头的。因为认识到别人的恩惠是一种幸福的事情,但意识到自己是被迫去做往往是一种痛苦的事。

现在,我们有些感恩教育过分强调“报答之心”,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灌输“感恩教育”就是所谓的“报答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思想控制而不是培养感恩的心态。因为真实的感恩不是感人,而是对我们拥有的东西的一种满足,它伴随着我们心理的放松,而不是心理的压力。

那么,如何培养感恩之心呢?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可以经常记录一下值得感恩的事情。这样的感恩的记录能够增加我们心理的动机,让我们忘掉痛苦和疲倦。每天记一下生活中间有哪些小快乐,包括亲人的拥抱、孩子的微笑,甚至一个舒服的淋浴,都会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值得感激的。

还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感恩。心理学家安德鲁·纽伯格和马克·瓦德门研究发现,我们所使用的词汇可以改变我们神经系统活动,有些正面的词汇,比如说“爱、和平、感激”等等,可以激发大脑前额叶的神经冲动,让人们更加智慧,更加聪明,更加愿意从事有利于他人和自己的行动,心理抗压能力也更加坚强。

回味那些在生活中帮助过我们的人,对培养感恩之心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实验发现,构思和撰写一封感恩信或者是短信,无论是不是把这个信寄出去了,仅在写作、创作这封信的时候,就能体验到的正面、积极的心情。

但是,感恩之心和一个人原来的心理状况或者心理成熟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或者青少年给帮助过自己的人写感谢信,往往能够让对方变得更加开心,但不能改变这自身的幸福指数。也就是说有些小孩儿不知道说“谢谢”,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尚不成熟,同时这也意味着感恩之心是可以培养的。

培养感恩之心的一种方法就是养成回馈社会的习惯。这种回馈不是简单地回报给我们施恩的人和事,而是效仿他或她的精神和行动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真正有道德、善良的施恩人,是不希望也不需要别人回报的;但他肯定很乐意看到其言行对于你的影响,让你去回馈其他人,这才是感恩的真实意义。感恩它不是一种回报和义务,而更是一种感染和升华。培养我们感恩之心的目的,就是我们的回馈。(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心理研究
谁更难过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