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墙门 罗衫寻秋 茶雅会

2015-12-15文殊圣海

净土慢生活 2015年5期
关键词:弘一大师伯牙高山

文殊圣海

鹤之德

鹤有不群,飞飞于野

饥不啄腐,渴不饮窃。

贞姿耿介,珍鸟翩翾。

同志而游,辗转数年。

雌雄交颈,共舞不离。

凌霄之姿,不委小池。

一举千里,东飞沧海。

兴雅欲洁,不立鸡前。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孝诚鹤至,失侣哀鸣。

嘉鹤善行,传至千里。

乙未年的金秋十月,苏杭的秋意还不是很浓,辗转而行者多着罗衫。

于周五午后暖阳中闲庭漫步至宋聘号茶书院。恰似三国时魏国曹植所作《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罗衣几许轻盈过,正如西子湖畔的落叶,被阳光勾勒出璀璨的金边,满是水气的秋意渐浓了起来!

书院之中,因罗衫之缘故,江浙一带十位茶人到场,各立一茶席,联袂共伺数十位老墙门所邀罗衫雅士品茗赏心之秋凉。

如今说此罗衫寻秋之缘在一月前,众好友闻信均言“一雅会何须月余准备?”

后于茶雅会中偶尝鹤点,才知老墙门之主心意深沉,确需月余方能成此雅会

罗衫

“罗”为丝绸织物之中一品类,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商代已有。唐时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已十分著名。而“丝”为“罗”的分类之一。

自南宋定都杭州,桑蚕丝绸高度繁荣,人文空前昌明,“杭罗”成宋时名“罗”,生产绵延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仍是国人最喜爱的高贵丝罗面料。

衫,为衣服的通称,自汉时起初见。纱罗制成的衫子,称为罗衫。“罗衫”亦名“罗衣”,古时男女成婚时,常着红罗衫,有吉祥、夫妻和合贴心终身之意。 罗衫如丝柔顺,贴体而依,轻如雾谷、薄如蝉翼。杭罗自南宋起兴,延绵元、明、清。

1949年以后,因国内大规模淘汰手工织机,罗织物渐从生活中消失。2009年杭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杭罗因缘重现,延绵技艺,纯手工定制服饰方兴。

斑驳的老墙门承载着国人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带着一丝旧日岁月的痕迹。重追慕宋时盛世,再现八百年而不衰的杭罗文化。 自古罗丝常用于服饰冠带,如风吹柳叶般带出服饰主人的丝丝飘逸性情。杭罗自兴盛起,从未衰弱,可见中国人心中对罗丝的青睐之情,如唐·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

秋日里,身着罗衫,坐于树下,叶底渐红,树影下鹅卵石,几许青苔,为昨夜之雨露而现秋之苍绿之色,正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静怡感受。

花于城下虽常见,而花艺山石之美,却常隐于山林之中,如此罗衫寻秋之时,自然引“隐园主人”江晓鹿来此,行御香花、宝树,引山间、集市之花木于书院之中,用自然简约的手法将秋日美景引入堂内,每一席间皆有花、茶和韵。听闻“隐园主人”为浙江地区中华传统插花的首批传播者,17年插花生涯,是中国插花协会首届高级讲师!早年时有参加省级比赛,屡获金银奖项。

茶、花,雅士均至,自然不能少了香气四溢。如此雅境自然要分享中国文人香的制香技艺。“三宜轩和香”的昌殊先生在此浅谈中国传统和合香。从香的制香、治香与志香之中体会文人香之意趣。

昌殊先生沉醉中国文人香十几年,近4年,研香千次,方于三宜轩中推出4款文人和合香。先生分享:“品香是制香的缘起,制香是品香的完整体现,钻研和香技艺是外在的修行,品鉴和香是心灵内在的修炼。只有用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恭敬心,来践行此道,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复兴之路会越加明亮!”

微风带着几许老白茶的清澈香气,古琴的丝弦之音隐隐传来。

当下古琴之音虽不算罕有,也属稀有之音,忆春秋时伯牙鼓琴,而伯牙一生仅遇子期一人为知音,可知知己难求。

今日所奏的曲目就是《高山》《流水》连奏。《高山》《流水》已有700年之久,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可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后世即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

乐谱中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记载着《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为同一曲目。

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天闻阁琴谱》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九段《流水》。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至清《高山》成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当下万仲亮老师于“罗衫寻秋”中演绎《高山》《流水》,以一人以两个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进行连奏。鼓琴者如同伯牙,世间听者众多而知音难求,当下聚于台下听音者,则皆为子期再来,来去之中皆心意相通。

【罗衫逸美】

鹤衫+【创意茶点】鹤志向阳

《高山》《流水》后,身着老墙门 · 鹤服的四位净雅女子身穿白衣鹤裙,如忠贞不二的白鹤。在席间送上极具创意的“鹤志向阳”创意茶点。

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endprint

当下我们品尝的“鹤志向阳”是历经月余精心设计的鹤主题茶点,取的是鹤志高洁,自基石而飞向阳的图案,吉祥寓意着有德之士气若长虹,所愿必成虹日高升之象。石柱与月为可食的茶点,黏糯而不粘,凉滑而不寒。早置于席间的茶点也是专门为罗衫寻秋而定的凤梨酥,口感奇佳,凡食者皆赞味美。

【昆曲 牡丹亭·游园惊梦】

都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中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牡丹亭》内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也特别邀请了杭州戏蜂子动画:吴海峰老师与专门从福州赶来的福州市艺术学校的林特老师,盛装粉墨,为大家献上一曲《游园惊梦》。

曲中的杜丽娘如同我们一般,常年压抑在社会价值排序之中,体味无数的苦闷。丽娘内心在艺术上的修养很高,却苦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束缚。丽娘常年追寻生命中的艺术价值呈现,远远超过平常事物的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

正如丽娘梦中,一枝杨柳远胜世间珠宝、乌纱玉带,而梦中小生一句贴心的话,更远胜无休止的束缚教理。丽娘也因内心无比孤寂,常思梦中小生而忧郁成疾。

虽然牡丹亭仅是一个冲破礼教的爱情故事,描述的是深宅大院中女子向往心灵解脱的写照。

牡丹亭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小生持柳,丽娘游园的浪漫,更在丽娘衣裙旋转中,带给看客追寻梦想的希望,点点涟漪心湖翻滚,如壶中珠沸,茶香四溢,实现梦想的决心,即使是弱小女子,也必然贯彻绝不放弃。

【南山流·煎茶道】

中华煎茶道,起源于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里有记述。其后张又新《煎茶水记》、蔡襄《茶录》、朱权《茶谱》、许次纾《茶疏》等,都有相关论述。自唐及宋直至元末明初,煎茶道在中华可谓独领风骚,传承不绝。本次马守仁老师专门安排南山流煎茶道门人:王治力,到现场和大家分享一碗茶汤的自修光阴。

【话剧 胜利之声·弘一法师】

一说起弘一法师,几乎人人称颂,佛教南山律的祖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今天出演的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改编自吕建华编剧的《悲欣交集》,由游本昌的女儿游思涵改编。

剧中弘一大师作为德高望重的佛教高僧,面对一位十五岁少年对他的苛求,他却不以为忤,欣然接受意见,进山闭关;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利诱,他心如磐石,以殉教相抗争,在弥留之际,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评价自己是“一事无成”“一钱不值”的“二一老人”。他写下“最后之胜利”几个大字,表达了他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在那最黑暗的时期,鼓舞了世人的斗志,最后他感受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般的愉悦,“悲欣交集”地离去。

今天为我们带来话剧《弘一法师 · 最后之胜利》中第二幕《正义之辩》的,正是这部剧的原班人马。

故事的发生背景在抗日战争的尾声,日本即将宣布战败。因日本崇尚佛教,而弘一法师为当代高僧,即前往迎请。请他循当年鉴真之例,到日本弘扬佛法。

面对来人,弘一法师愤而说了如下一番话:“我在日本留学5年,日本学校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1200年前,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邀请鉴真法师去日本传扬佛法,鉴真法师慨然应允,六渡日本,终致成功。

鉴真法师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和医药介绍到日本,他还是日本律宗的创始人。可是现在不同了,当年鉴真法师去日本,海水是蓝的,现在已被你们染红了!日本,我是万万不会去的!”

几天后,他在讲经堂座后壁上挂起手书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还把自己的居室更名为“殉教堂”。

一场戏剧,只在数十分钟之间,而内心的激荡却时常回响,久久不去。弘一大师的信念,恰如一鹤,坚守如一,守心如同守律,终成一代人人称颂的传奇大师。

【鹤鸣阳至】

中华罗衫文化延绵千年,当下盛世恰逢知音,常伴终身,不离不弃,至纯光明。

至此本次“罗衫寻秋”雅会主旨已明,正如“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前缘摇曳,不挂后会,余斗室之中二人、一碗清茶、几点妙香。俯仰之间,便是整个世界。到此2015老墙门 · 罗衫寻秋茶雅会结束。

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中,有众多爱国进步人士为国家、民族而发愤。弘一大师在日本列强面前,拒绝东渡,甚至愿以身殉教,是满怀爱国热血和宏愿的国人典型代表,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一面旗帜。“坚守、相信、热爱”就是弘一大师的信仰。

弘一大师是中国“话剧第一人”,他第一个把话剧《茶花女》引进中国,从此中国有了话剧。当下以“弘一大师·最后的胜利”为题材的话剧,通过演绎弘一大师的晚年,让大家从另一个层面去了解弘一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茶香雅事之中,重见大师光荣,恰把人从贪茶的轻慢和困顿中拉出,以鹤之志,载罗衫梦,行于当下。endprint

猜你喜欢

弘一大师伯牙高山
伯牙鼓琴
高山茶
知 音
时空坐标轴里的弘一大师
——《李叔同——弘一大师行踪图典》评介
高山流水
高山从何而来?
高山台防雷实践
很 好
弘一大师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