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15-12-15疏志年李小荣陈丽萍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模式信息

疏志年 李小荣 陈丽萍 程 军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WEB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疏志年 李小荣 陈丽萍 程 军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师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上存在的不当之处着手,讨论如何利用Web技术跨越时空、跨越地域地扩展教学范畴,缓解传统教学的不足。

web2.0;web3.0;教学改革;扩展课堂

1 引言

在信息社会,信息数字化与数据网上行规范了政企的运作和管理,重构着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丰富了资源和安全等概念的范围[1]。信息比特化和网络全球化打破时空限制,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的服务机构、高校及个人由于各种原因加入到提供、修订、传播网络信息资源的行列中,推动了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变革[2]。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配备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常年处于上网状态,QQ、博客、微信、播客等软件使用频繁。新时代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各类课程中,计算机类课程比数学、英语、化学、物理、文学等更接近计算机和网络,更适合作为Web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先锋。

2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大量接触和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对QQ、微信、网游、视频等软件有一定的了解,享受着并习惯了各种信息软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较高。进入大学后,家长和学校的监管较以前宽松,学习压力大为降低,闲暇时间增多,学生将掌控对个人时间和金钱的独立自主支配权[3]。学生对大学教师、学校和课堂期望值非常高,高到几乎没有哪位教师的课堂能让学生们都百分百满意;学生希望学到全新知识,但未完全适应从灌溉式高中教学到良好地自主性学习的转变;学生渴望成才,而又耐心不够,缺乏坚韧的学习意志和持续的攻关精神;绝大部分学生举止大方且个性张扬,但自控力较差,一旦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或有可能开小差、睡觉、聊天、缺勤,甚至出现习惯性缺勤等现象。

受大纲、学时所限,高校教师必须在培养方案所限定的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并以规定的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现大学课程改革,许多课程学时一再压缩,如从104学时到64学时,甚至到40学时。学时所限,课程内容却在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师难以找到系统地讲完所有课程内容的着力点,也难以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接受程度,一一因材施教或进行人文关怀,更难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个人能力和作品的展示等。

计算机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语言课程,涉及软件开发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JAVA语言、网站设计、软件工程等,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如JAVA程序设计中第一章讲解到JDK的下载、安装、配置及JAVA程序的运行,仅用传统的教材、PPT、板书无法与学生实现顺畅对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师直接演示如何在网络上下载和安装JDK,安装过后JDK目录中有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改变path和classpath环境变量。如果没有改变path值,在命令提示符界面输入javac后为何显示javac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将JDK的bin目录加入path值后,为何在命令提示符界面重新输入javac为何还是显示javac不是内部或外部命令,而重启命令提示符界面后显示就正常,可以进行程序的编译了;path环境变量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这类知识的口头讲解和PPT讲解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费时多效果差;但若使用计算机现场演示,立体感强,修改效果马上看得到,较易引起学生共鸣。而Web服务器的配置、软件工程、网站设计等课程,更加需要网络支持。

3 教学模式的发展

自古至今的实体课堂促进了人类知识的传承,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到相同地点进行教学。受时空约束,传统实体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点。①师生皆须到堂,灵活度不够。②时间受限,讲解过程不可逆,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希望重复听讲要求。③除动手实验环节,学生大多在听老师课堂讲解和典例点评,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自己思考、验证、发挥和表达。④无法满足学生的交流、类比和表现欲,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欲望下降。⑤教师对同一知识点的反复讲解,造成师资的隐形浪费。

Web1.0是“只读性”信息共享型互联网,网站将信息进行处理、发布后,此信息可供用户阅读,信息单向流动,用户被动接受。如新浪、搜狐、腾讯等各门户网站开始拓展和延伸,论坛等动态网站开始广泛应用。在Web1.0下,教师可以将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发布到网站,学生只能被动阅读教师提供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Web2.0是“可读写”信息共建型互联网,即用户既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又可以经由网络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信息,网络体系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去创造和主导,人人皆可参与,用户深度参与信息共建和分享[4]。在Web2.0下,教师可提供一个平台,发布课件、参考资料和作业等、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这些信息主动地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加工和验证,并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网上进行发布,供他人参考等。Web2.0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扩展学生视野、进行纵横向对比、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便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和协作、丰富学习资源。

Web3.0是“智能”综合服务型互联网,至今尚无绝对定义,是新一代互联网的统称。其核心思想体现在:①用户建立全网通用的个人数据;②Web3.0将用户偏好和行为特征等引入信息筛选机制,为用户提供快速精确的信息;③可由第三方信息平台智能地同时对全网信息(如:旅游、运输、住宿、餐饮、支付、教育、招商等)进行搜索、无缝迁移、自由整合和有效聚焦,节省用户在不同网站上进行搜索、信息筛选、另一个网站上进一步搜索、进一步筛选等的操作的时间。在此平台下,教师发布的信息、各类更新;学生的交流数据、阶段性成果等数据将终生保留,既可作为个人成长的见证,又为大数据分析提供真实素材。

4 Web技术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2015年,手机QQ和微信软件日活跃用户数量都突破一亿,在我国,网民在PC端浏览时间接近4个小时,在手机上停留手机超2.5小时。现在高校学生的网络活跃指数远高于平均值,网络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其让学生迷茫地抛洒时光在网络游戏、无意义的网聊上,不如由学校、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扩展视野。

学生利用QQ、微信、UC等软件进行日常沟通已成常态,教师可充分利用QQ、微信等软件建立学习群,充分利用聊天软件的各类功能动态了解和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以QQ为例,教师可按院系、专业、年级、课程等组建QQ群,通过QQ群邮件或群文件将教学资源实施共享,学生有好的参考资源和个人成果也可以以同样方式与群内成员分享;课后发起群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相关联知识点进行深入探计,扩展课堂;通过QQ文字聊天或语音聊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或进行情感互动,促进人文关怀等。

播客又被称为有声博客,常见的播客网址有:优酷网、土豆网、新浪播客、56网、酷6网、我乐网、六间房等。以优酷网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所有用户在优酷网上注册用户名,通过互加好友建立学习小组;教师将本人课程教学视频或音频上传后组内共享,学生可随时上网学习这些资源;教师布置阶段性任务,学生上传自己的阶段性成果,自我评价,同学间可相互查看和相互点评[5]。通过阶段性成果展示,每位学生都有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通过相互成果的查看和点评,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个人学习水平,正确评价自己当前能力水平;通过分享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建立课程教学博客,将电子教案、PPT课件、案例代码、共享软件、参考资料等电子资源上传至博客形成网络资源库,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教师将课堂未能讲透彻的内容以文字形式做成连续性博客;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从教师博客中提取资源并进行学习;师生也可以在博客上关于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展开讨论。

教师教导学生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利用迅雷、电驴等下载软件下载各类电子资源,有针对性地进入网络论坛与其他兴趣爱好者进行交流;上我爱自学网、博视网等教育性视频网站进行网络听课和自学。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电子试卷取代传统纸质试卷,用当场实现的代码操作、问题解决的熟练程度等作为能力评比标准备。

5 总结

Web技术重构了网络时代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为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Web技术应用于课堂的高校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1]赵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威胁个人、组织与社会[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2]李小荣,疏志年,朱爱国.基于就业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巢湖学院学报,2014,(6)∶151-154.

[3]陈冬玲.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90.

[4]余燕芳,葛正鹏.终身学习平台设计与构建——以Web2.0到Web3.0的学习理念变迁为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0-76+96.

[5]时宇石.知识分类视角下Web2.0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106-110.

责任编辑:陈 凤

G423.07

A

1672-2868(2015)06-0140-03

2015-09-19

巢湖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h13kcjgxm20、ch13kcjgxm25、XLY-201311)

疏志年(1981-),男,安徽安庆人。巢湖学院网络信息中心,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学模式信息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订阅信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展会信息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