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实施原则分析

2015-12-15姚磊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术科学科体育

姚磊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实施原则分析

姚磊

(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教学原则展开分析,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在于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身体参与性、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和交往影响性以及提升学生“学”和教师“授”的融合度。以内涵为主线,提出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应该遵循教学的系统性、创新性、开放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等原则。

技术学科;有效教学;实施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高校毛入学率达到24.2%,2015年将达到36%。在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教育质量也随之不断提升,是我国教育部门、社会乃至千万家庭所要共同面对的大问题。为此,从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专项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飞速发展起到航标的作用。特别是,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突出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院系担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技术学科”代表了体育专业的特色和根本,其教学改革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以有效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样,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就是要使教学的效益、效果和效率更为凸显,使学生在身体、运动技术技能掌握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让学生发展的更好,更适应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要求。所以,“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既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质量,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

从体育专业教学历程看,“学科”与“术科”一直就是贯穿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始末,是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关键[1]。从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历史轨迹考证,无论是在体育课程教学起始,还是现今的体育教学体系构建,无论是在政府教育规划中,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都已有意无意地接受和运用。纵观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发现军国民思想观、体育竞技发展观和教育技术教学观都是体育专业“术科”的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推源[2]。学科是以探索的对象或领域划分的。体育学科也是这样,也有自己的探索对象和体系,有着专门的术语、概念范畴。在体育专业系统中,研究者们习惯把课程划分为“理论类”与“技术类”。体育的实践性和凸显的技术性,使得体育专业教育也表现出自身的特性[1]。即把人文社会学科和运动人体科学归为“理论类”,而把体育教育学科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归为“技能类”[3]。在学术研究领域中,部分学者认为,体育专业教育分为“理论类”和“技术类”,即“学科”与“术科”。“学科”教学就是以理论课程为主体,“术科”教学就是以实践课程或以技能课程为主体。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学科与术科是共同存在于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相互对应的教学科目,前者称为知识学科,后者称为技术学科”[4]。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术科”是非知识性课程,并以此将其从“学科”中剥离出来是不合理的。仅从分类视角研究,将“术科”称为“技术性学科”,则相对合适[5]。

总体来看,当前对于“术科”的概念解析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理论类教学和实践类教学的划分标准在学界和教育部门已成共识。认为体育专业教学体系由专业理论教学、技术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技术学科”,另外为“理论类学科”。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分类方法以及访谈相关体育学专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定义:“技术学科是根据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依据体育学科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学科实践性特征的课程群”。而“学科”则为突出其理论性特征的课程群。并认为“学科”与“术科”是体育学科范畴两个互融的有机整体,是反映体育学科知识的不同形态,人们通过“学科”,从理论层面逻辑性地认知体育学科的客观知识;通过“术科”,从身体知识认知来感知体育学科的客观知识。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教师、学生和教学场域三维一体化的有序反应。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场域两两互动和交融互动,以及各维度与社会环境的互相影响构成教学的对话结构体,包容着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文化的实践,对人际关系构建的社会实践,以及师生在交往互相影响中表现的伦理与自我存在的表征[6]。因而,在研究有效教学之际,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因素,还要考虑学生以及场域周围的社会文化因子变量的制约与推动作用。可见,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就是教师、学生和所处的教学场域形成的共同体之中,三者进行的一系列的交互影响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就是学习成绩的提升,还要使学生的认知思维、人格魅力和社会意义构建三方面都得到发展[7]。而且,对于“有效教学”首先注重的就是教学场域的设计,要有个适宜的教学场景,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再次强化教学的互动性。涉及到体育教学,教师应该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育规律,投入高效的教学时间,注入充沛的精力,恰如其分地使用好现有的物力资源,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

在对以上概念的解析基础上,结合“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本研究认为,所谓“技术学科”有效教学是指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师生在交互形成共同的学习场域中,通过讲解、示范、合理布置器械等一系列交互活动而相互影响,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专业理论与知识、通识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并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习得相应的技能,进而达到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

2 “技术学科”有效教学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成长都有自身的内在规则,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也是如此,依据“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和实践教学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教学基本原则: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和反馈原理等系统性理论,对教学进行整合,使得教学的任务、内容更加适应体育专业教育的时代任务和目标,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首先,注重教学的整体性。把“技术学科”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依据系统的目的和功能,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和要素有效结合来实现教学,从而发挥其整体功能价值。也就是要把“技术学科”教学的目的与构成“技术学科”教学的要素(子系统)有机整合起来,通过教学要素建设直接影响整个 “技术学科”教学的效果;其次,注重教学的有序性。有序性原理强调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组合的顺序和层次,使其有合理的安排,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8]。在“技术学科”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课程教学内部各要素的取舍与结合,还要注重教学要素的层次化。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搭配、教学方法选择、评价体系构建,还要针对性地制定出由低到高的标准。又如,在“技术学科”教学体系建设中,应该遵循教学目标确立→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再者,加强反馈。在“技术教学”中,依据反馈原理的输入→运行→输出的流程构建教学程序,这种程序的顺畅和有效根据教学中的正负信息反馈而修正。例如在田径技术教学中,依据学生所要达到的技能 (即系统的生成阶段)来构建和规划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即输入阶段),最后根据教学管理系统来评价教学效益(即输出阶段),并进行调控和修正教学程序,以期教学达到最优化。

创新的实质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9]。体育专业“技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深含创新动力。教学中如何使得教学目标和“技术学科”的价值高度契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也就是如何有效地把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进行排序组合,达到改良和革新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及时有效掌握和运用技术技能,进而达到提升教学体系内涵的作用。这一实现首先有赖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其次还要充分体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来设计“技术学科”教学进程,有机融合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内容体系进课程教学,以丰富教学资源;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等组织管理)。

提出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是其本身特性所决定。首先,“技术学科”教学最为凸显的就是实践性,其教学内容是由各种技术、战术路线构成,其教学手段就是身体练习,教学场域具有开放性(如田径场、足球场、各种馆等外显性环境);其次,“技术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双重性,既要语言描述教学,更要肢体演示,既要掌握技术技能知识,更要理论知识来升华、提炼、加工与消化;再者,“技术学科”教学目的在于运用,要有实践能力。但是现实的重理论轻技术观念正在淡化“技术学科”的教学内涵,正在隔离体育教育理论与课程实践的统一性;另外,历史惯性的重竞技体育使得教学技术竞技化,理论教学边缘化还在蔓延。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体育领域正在承载着应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而这种承载是源于社会实践过程的需求反馈于体育。可见,作为体育发展基石之一的体育专业 “技术学科”教学,其程序设计也应该来自实践。例如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用,都应该立足社会需求,立足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需求,在具体教学中检验,在后续评价中革新。反之,“技术学科”有效教学也依赖于理论的指导与升华。例如,随现代社会发展悄然而起的广场舞,就是一门新的“技术学科”课程,这就需要考察广场舞的社会市场后,从理论上设计,论证开设课程的可行性、价值,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并付诸行动。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理论设计对实际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总结和修正。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从教学时数、进度安排、内容分配等方面有机协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授。

贝塔朗菲认为开放性是系统发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持开放性,系统才能成为活的组织。[10]“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实现,首先就得解放教学思想。要规避以知识传授和制度化教学为主线的传统教学,引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素质化教学和人文化教学;规避本位教学思想,立意面向未来,注重社会健康发展需求的整体教学观。其次,追求教学体系开放化。第一步就是教学计划开放,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实践空间,减少满堂灌时间。第二步就是教学内容开放,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以社会实践、校内竞赛和组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的能力。把技术学科课程与旁系学科嫁接整合,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入医学(损伤学)或是康复学,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三步就是教学方法开放,一改满堂灌,树立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最后就是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全面追求多元化。再者,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各环节要形成一个闭路,相互连通,使得教学信息可互动、交换与整合。例如一门“技术学科”课程要有多个教师来教,教师们在教中互动信息。又如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演示、网络直观演示)。第四,教学场域的开放。这种开放体现在软场域(社会人文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等)和硬场域(场馆设施的开放与功能完善),另外还体现在教学时间的课内外、教学形式的多变化(集中与分散学习)、教学空间的延伸。第五,教学管理开放。教学管理的开放性主要是打破制度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如实行有差异的课程开发、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评价构建)。教学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开放,管理机构应该由不同层级、级别的机构组成,改变一统天下的单一模式;管理人员应该由不同部门领导、管理者和不同课程的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另外,教学管理开放还包括进行课程开发资源的开放;进行编制人员的开放;进行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内容选择化、过程人文化等。

社会发展促使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以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前进。这就使得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必然取向社会需求方向,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技术学科”也应该体现这一时代要求,以社会需求设置教学目标、课程群和教学架构,体现时代发展的教学改革理念。例如在教学目标和课程方案上就要体现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在教学架构中,注重“技术学科”教学目标、课时比例、课程类型、人才队伍和教学手段等结构优化,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教学架构;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社会需求性,在具体的“技术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多样的技术技能,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飞速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拥有不断丰富的创新因子。各种新兴体育运动应运而生,新的体育理论与技术也不断涌现。“技术学科”教学中应该加强其教学的有效性,以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中注入新元素,以体现社会发展需求。例如,现今全民健身上升国家战略层面,就是对体育专业“技术学科”的呼应,应该培养出可指导大众健身需求的多样性体育专门人才。

[1]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6-117.

[2]刘斌,何志林.体育专业教育领域“学科”与“术科”之争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91-93.

[3]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R].2003.

[4]钟秉枢,池建,董进霞.体育院校技术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58.

[5]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4):50.

[6](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7]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

[9]黄爱峰.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与改革[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3-214.

[10]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责任编辑:陈 凤

G642

A

1672-2868(2015)06-0119-04

2015-06-20

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491)

姚磊(197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猜你喜欢

术科学科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超学科”来啦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