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 81.0你可以更幸福

2015-12-15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鄂璠

小康 2015年31期
关键词:国球小康受访者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幸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可以更幸福,但前提是:要调整自己的“幸福阀”定位和生活方式,经常提醒幸福、品味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还需要不断地训练

GettyImages

“您是否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幸福?”

10.1%的人比较茫然,“不知道”;18.3%的人有些悲观,“不相信”;更多的人(71.6%)则满怀希望地表示“相信”这个美好的“预言”。

这只是“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调查题目之一。综观这份关于“幸福”的调查问卷,若再对过去4年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进行回顾梳理,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坚信这个“更幸福”的预言。

“幸福指数”又涨了

“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是在今年9月至10月,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而进行的。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5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为81.0分,比上年提升了0.3分。

“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测评涉及到身心状况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社会环境满意度等方面。今年中国人对这五大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身心状况满意度为77.4分,比上年增加了0.4分;家庭生活满意度为87.0分,比上年增加了0.3分;社会关系满意度为83.1分,比上年增加了0.2分;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4.8分,比上年增加了0.3分;社会环境满意度为72.7分,比上年增加了0.1分。

《小康》杂志社自2011年开始对“中国幸福小康”水平进行测评。5年间,“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一直在不断攀升,2011年为79.9分,2012年为80.1分,2013年为80.3分,2014年为80.7分,今年则升至81.0分。

“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中国人幸福感的不断提升。“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75.8%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的生活幸福,而在“2014中国幸福小康指数”的同题调查中,这一数字只有67.4%。

2011~2015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

为幸福的人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不幸福的人给予更多的温暖与关照,参与“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还有7.6%的人觉得“不幸福”。其余16.6%的人则在“幸福”与“不幸福”的感受间徘徊,他们选择了“不好说”这一表露出矛盾与纠结的选项。

去年,《小康》杂志社请受访者们以10分为满分,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程度进行打分,结果显示,受访者们的“幸福平均分”为6.6分。今年,《小康》再次进行了同题调查,结果发现,仅一年间,受访者们的“幸福平均分”竟提升了1.2分,达到了7.80分。虽然参与两次访问的受访者群体在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知到了越来越多的幸福。

“您觉得今年比去年更幸福吗?”面对这道选择题,在“比去年幸福”、“没有变化”和“不如去年幸福”这三个选项中,同样是选择“比去年幸福”的人最多,过半(53.7%)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如去年幸福”的受访者占比7.8%;感觉“没有变化”的受访者占比38.5%。

影响幸福感的首因:男选收入,女选健康

在国内外关于幸福感受的调查中,大多数调查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都发现:女性的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在对自己目前的幸福感进行评价时,男性受访者中有69.8%的人感觉“幸福”,21.3%的人觉得“不好说”,8.9%的人感到“不幸福”;女性受访者中感觉“幸福”的人则达到了八成(81.6%),感到“不幸福”的人只有6.5%,另外11.9%的人觉得“不好说”。

同样的差异也表现在男性受访者和女性受访者分别打出的“幸福平均分”上,男性受访者们的“幸福平均分”为7.61分,女性受访者们的“幸福平均分”为7.96分。

“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影响男性幸福感的因素与影响女性幸福感的因素也不一样。在男性受访者选出的影响幸福感的五大因素中,收入排在第一位,健康排在第二位,婚姻排在第三位,家庭关系、个人能力分列第四、五位。在女性受访者选出的影响幸福感的五大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其次是收入,再次是婚姻,家庭关系、住房分列第四、五位。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在“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有关影响自身幸福感的调查题目中,除了35.4%的受访者选择收入,33.6%的受访者选择健康,27.7%的受访者选择婚姻,25.3%的受访者选择家庭关系,19.7%的受访者选择个人能力,19.1%的受访者选择住房外,还有18.9%的受访者选择社会保障,17.3%的受访者选择环境,14.9%的受访者选择职业,1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背景,13.9%的受访者选择理想,12.9%的受访者选择社交,12.5%的受访者选择学业学历,亦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选择社会宽容、交通、社区以及其他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在接受《小康》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社会心态蓝皮书》主编王俊秀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幸福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个是情绪性的,可概括为“快乐”;一个是评价性的,相对“快乐”而言更“长期”。“对于每个人来说,影响他们幸福感的因素都不尽相同,有的受家庭影响更大,有的受事业影响更大,这要因人而异。”王俊秀说,“而这种影响的大小,则取决于一个人对这项因素的期望值和要求程度,期望和要求越高,受到的影响则越大。”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心身医学门诊主任彭国球亦认为,与幸福相关联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首先,身体状态决定了幸福感的存在,身体状态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躯体,一个是心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感;身体不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则难以获得幸福感。”彭国球为《小康》记者列举了几项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幸福感,关系和谐,就容易幸福;关系紧张,就不容易幸福。幸福还和安全感有关,幸福一定来自于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谈不上是幸福的。幸福与金钱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宏观数据表明,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存在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但超过这个临界点,金钱的增加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幸福和家庭也是有关联的,据统计,60%的幸福来源于家庭。”

在彭国球看来,幸福感还和职业、爱情、国家、时代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过具体到一个人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则与这个人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关,“幸福是比较舒畅的内心,你要去感受它、去领悟它。”

你想触摸到幸福吗?告诉你,它有“阀门”!

作为一位资深心理医生,自1997年起,彭国球已帮助数以千计的人摆脱了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痛苦,那些走进“心身医学门诊”的人,大部分都长时间地感觉到自己“不幸福”。

为什么这些人会“不幸福”?他们表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为疾病、有的因为失眠、有的因为爱情、有的因为婚姻、有的因为工作、有的因为人际。不过,彭国球把这些原因总结概括成了一句话:感知幸福的能力下降。

据彭国球介绍,从1997年到现在,走进“心身医学门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年龄从十来岁到八九十岁,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伴随着就诊人数而增加的,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具体困难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走进诊室后,都对彭国球说,自己在经济、工作、情感等各个方面都还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不幸福。“这就是感知幸福的能力在下降,为什么会下降?有的是因为感知问题,有的是爱钻牛角尖,有的是爱计较,当然也有一些人确实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彭国球解释说。

与彭国球一样,北京会明成长咨询中心业务督导、首席心理咨询专家孙月芬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幸福”的人,具备心理学及医学专业背景、有着近三十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她,帮助过很多在婚恋情感、情绪管理、心身健康、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等方面有过困惑和实际问题的来访者。在孙月芬看来,一个人不幸福,除了在诸如工作压力、亲子关系等方面有具体问题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便是“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

小康榜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个人能力闯入前五、家庭背景首入前十

在“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也请受访者列出了他们所发现的一些人“不幸福”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者们列出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安全感”,既直接印证了彭国球的观点——“幸福一定来自于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谈不上是幸福的”;又间接印证了孙月芬的观点——“一个人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

“幸福其实是有‘阀门’的。”北京市社会办副巡视员张青之认为,幸福是两个问题,一是自我感知,另一个是自我认知,既然是感觉和认知,就有程度的划分,“每个人对等级的划分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线,这个标准线就叫‘入阀’或者是‘阀门’。”在张青之看来,幸福感是由“阀门”决定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阀”,“幸福阀”的高低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那些不幸福的人,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自己的“幸福阀”调得过高了。

张青之举了个例子,一个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工薪阶层,能够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其实是很幸福的,但如果他非要和那些有好几辆车、好几套住房的人去比,自然便会感到很不幸福。“有些人只往上比、不往下比,自己把自己的‘幸福阀’给抬高了,其实,抬高了也不要紧,但关键是不能虚高。本来‘幸福阀’在适合你的位置,你会很幸福;但抬高之后一旦‘触摸不到’,便会觉得痛苦;再抬高,就绝望了。”张青之说。

在参与“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们所列出的“不幸福”原因中,除了排在第一位的“缺乏安全感”外,“不知足”、“爱攀比”也被很多受访者提及。而那些将自己的“幸福阀”抬到过高位置的人,几乎都存在着“不知足”和“爱攀比”的问题。

调整、品味、学习、提醒、训练:你可以幸福,也可以更幸福

不幸福的人可以获得幸福吗?幸福的人可以更幸福吗?

无论是参与“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广大受访者,还是接受《小康》采访的社会建设工作者、社会心理学专家、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几乎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么,不幸福的人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幸福的人如何才能更幸福?

张青之和孙月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调整”。

张青之建议那些“不幸福”的人要在社会系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及时调整自己的“幸福阀”的定位,不要把自己的“幸福阀”抬得过高。

孙月芬则建议大家在生活上做一些调整,“首先,要能够接受自己的情绪本身就是波动的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和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要接受它;其次,要经常有规律地去锻炼身体,每周运动两到三次,总共不少于90分钟,因为锻炼身体可以产生内啡肽,这种激素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振奋、轻松、舒畅、达观,对人们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的调节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再次,每天都带着发现的目光去看待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每一次得到的东西,哪怕微小,都不要把它看作是应该得到的,怀着一颗欣赏和感恩的心,你就会觉得自己挺好的、挺幸运的。”

孙月芬还透露了一些“拥抱幸福”的小技巧,她介绍道,“在自我状态调节方面,即便是在心情低落的时候,该做的事情也要去做,要像平常一样去工作、生活,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心情就调整过来了;行为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当你的嘴角微微地向上翘起的时候,自然地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再有,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多地带有目的性,事事都有目的性,事事都斤斤计较,就不容易幸福;如果这些办法都尝试过了,还觉得‘不幸福’,可以参加一些心理成长小组,或者是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一对一的帮助、辅导。”

强调“幸福和一个人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关”的彭国球认为,幸福是需要提醒的,幸福是需要品味的,如果经常去提醒幸福、品味幸福,就会感到越来越幸福;如果不去提醒、品味幸福,就会让幸福“溜走”。

人们感知幸福的能力究竟来自哪里?在彭国球看来,感知幸福的能力来自于每个人内心对幸福的认可,也来自于从小的培养。

幸福,也需要从小培养吗?孙月芬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一个人在3岁之前,特别是1岁之前,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或者是主要照顾他的人,能够随时敏感地了解到他的需要,及时地去满足他,给予他无条件的爱,那么这个人在长大后就会比较有安全感,比较有自信心,有良好的应对能力,也会比较容易地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正因为幸福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所以孙月芬一直梦想着开办一所家长学校,把这些培养孩子的理念与方法传递、告诉给家长们。

但生活,毕竟无法重来。每个人都不能把原生家庭当做自己不成长、不改变、不幸福的借口,因为自己的幸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彭国球所提到的“提醒幸福”,其实来源于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这位作家也是一位注册心理咨询师,在《提醒幸福》这篇文章中,她写道: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读到这里,您是否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幸福?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研究员王知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国球小康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国球国车一起炫!风神携手国乒公益直播传授乒乓技艺
我家的小康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中国的“国球”
“国球”是这样炼成的
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