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内涵、特征及提升路径研究

2015-12-14石清云孙艳洁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民素质教育意识

石清云,孙艳洁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公民素养具体表现为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能够将公民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较好地体现出来。公民意识体现了公民的公共意识、民主意识、权责意识、主体意识等精神层面,而公民素养则主要包含公民的法律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公民素养还包括能够做出科学结论、确认社会问题、投入社会生活、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社会的各种行为用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思想观来理解的能力。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不取决于其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而在于其公民品格水平的高低及公民的文明素养,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这也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这一句话就把优秀公民素养的内涵与特征阐述出来。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寄望较高,要求青年大学生应具备志愿精神、公共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人格意识、权利与义务平衡意识、参与能力、参与意识、共同体意识等一系列的优秀公民素质。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所遇到的问题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处理、解决的能力,以及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具体包括科学文化方法、技能、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青年大学生应该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方法、技能、知识来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生活的幸福快乐进行体验、领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青年大学生要坚持助人为乐、宽容待人、诚实守信、平等待人的优良作风,要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创造一个能够与同学、与他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共同激励的和谐氛围。[3](p35-41)

2.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法律制度的心理、知识、观念、思想等的总和,包括法律能力、法律习惯、法律信仰、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知识等。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公民对法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先天不足,再加上非专业人员也很难系统地获取法律知识,一旦遇到涉法问题,往往就会束手无策。近年来,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由于一些琐事就采取极端手段的报道时有出现,如2009年11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仅仅因为打呼噜的小事就将同寝同学赵研用尖刀扎死;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与同学黄洋因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造成黄洋中毒死亡。这些血淋淋的案件都说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极为重要。我国正在走向法制社会的道路上,基本治国方略就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国。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未来,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法律修养和法律知识,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必须树立起权利义务观念、公平正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民主法治观念等。[4](p109-114)

3.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是人生存的必要协调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是优秀公民素养最基本的要素。道德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就是“遵纪守法”、“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而爱国主义则体现出了青年大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尊严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青年大学生只有继承了自强不息、勇敢勤劳、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才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2018-06-27李春燕(1986-),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教师、助教。

二、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提升改进的模式路径

(一)结合大学生的阶段实际,模式路径要做到循序渐进。

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予以关注,注重因材施教,要推进导师制、学分制、走班制、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制等方法来充分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时,不能一刀切。高校传统的公民素养教育模式是指同一考核标准、同一教学方法、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班级学生来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各自的认知接受能力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结合大学生的阶段实际循序渐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五同”,即同标准、同方法、同内容、同能力、同年级。(如下表 1、表 2、表 3)。

值得注意的是,A、B、C三个层次之间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生公民素养的变化而变化,或提高考核标准,或增加教育内容,所以,可以通过晋降级制的方法来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关注学生公民素养水平的变化。晋降级制是指每一学期都重新基于学生平时表现、测试成绩及未来发展等来进行全方位估量,严明、严肃、准确、客观是基本要求。对于积极性较高、表现突出的C层学生可跨级晋升;而对于不积极参加公民素养学习、个人思想严重,政治意识淡薄、反传统倾向增加、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念混乱的A层学生给予降层、降等的处罚,以此来维护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的可信性,树立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设计的权威性。

表1 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层次的划分

表2 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模式的内容与目标

(二)融入社会性的态势特征,模式路径要做到学用结合。

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来看,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是他们接受系统化、正规化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还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对于实践、理论、知识、物质的需要表现得更加迫切与强烈,富有激情和热情,表现欲强、既有成才的愿望,又有对知识的渴望,正是这种激情的冲动、旺盛的欲望、强烈的需要,才促进青年大学生快速成长。[5](p119-124)

青年大学生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发展。社会是大舞台,只有让青年大学生走进社会,才能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体会公民素养实践技能及公民素养知识,才能够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任务和角色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多元化,社会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影响会日益加大。社会教育与公民素养教育一样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是青年大学生优质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因此,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内涵与特征的提升改进应该融入社会性的态势特征,模式路径要做到学用结合。可以让青年大学生多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养成优秀公民素养,如当交通志愿者、去贫困山区支教、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等。

(三)展望时代化的未来趋势,模式路径要做到明确长远。

随着全球一体化潮流的日益汹涌,以信息、科技、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已是当今社会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内涵与特征的提升改进也应该与时俱进,模式路径要做到明确长远。

1.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全球意识教育。

公民素养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要让广大公民尊重多元文化、学会宽容、超越文化差异、形成民主、自由的观念,成为一个强调正义、宽容、平等、讲求个人自由的好公民。荷兰自由大学的BenSpicker教授、Jan Steutel教授,美国哈佛大学John Roars教授、美国政治家Stephen Macedo都将优秀公民素养的核心价值确定为“自由民主”。“自由民主”的公民应宽容他人、反对歧视、有正义感、能够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都秉承宽容大度的态度。在对全球文化多样性了解的基础上,要对多样性的文化学会欣赏与尊重。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多元文化,在认同外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捍卫本族文化。

表3 分层次公民素养教育模式的考核标准

2.国际理解教育。

时代化的未来趋势之一就是将国际理解教育(以“和平”为主题)推入到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养教育的视野中。早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开始大力提倡国际理解教育,希望能够通过在人心理上构筑和平的方式来让世界各国人民远离战争、和平共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界普遍出现“反战”情绪,国际理解教育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国际教育局和教科文组织在1948年6月28日郑重指出应该消除种族偏见,促进国际友谊与和平。近年来,恐怖事件不断出现、恐怖组织日渐猖獗,西方社会将国际理解教育确定为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公民在为自己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而自豪的基础之上,明白和平的重要意义,进而创造和平、捍卫和平、热爱和平。因此,展望时代化的未来趋势,青年大学生应该要突破个人局限,尊重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世界,自觉自愿地维护世界和平。

3.环境意识教育。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类的生活水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水污染、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减少等环境生态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以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环境意识教育课程。环境意识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公民理解自然环境的复杂特性,并让他们获得环境保护的实际技能、价值观念、知识能力,以便能够参与环境质量监管、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意识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目的就是要让世界各国明白各自在生态、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每一个国家所采取的行为和决定都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应该发展团结意识和责任感来建立新型的国际新秩序,进而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三、优质公民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模式路径要做到切实有效。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始终把全面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工作,要求通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优秀公民素养,使得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实践证明,要想让青年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应该让公民素养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探索性的公民素养教育活动来让学生得到思想道德及公民素养的锻炼。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对传统公民素质教育的反思、批判与继承、创新。

传统公民素质教育追求“精确性”、“客观性”,要求学生要“认真”、“严肃”、“无条件地服从”,从而形成“技术中心”、“教师中心”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允许有丝毫的“篡改”与“歪曲”,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培养与独立思考,实质上就是将学生在公民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思考、批判、追问的权利予以了剥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变“他律”为“自律”,要让学生能够体现出主动、积极的公民素养学习精神,它是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展现,而不再是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灌输式教育;它是建构性、再生成的教育过程,而不再是简单的复制重复。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公民素质教育过程的主人。

(二)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众所周知,社会责任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具体体现就是“主体参与”。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授认为:应该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体魄完美”、“道德纯洁”、“精神丰富”,“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作为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们既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又有自主参与的权利。在青年大学生优秀公民素质教育中,无论是协作活动,还是保护帮助、教育分组,都需要学生树立起自我负责的精神和意识,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公民素质教育更富有实际效果和活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青年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有益尝试。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定,为青年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将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提到了较高的程度。以往的青年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更加重视思想的强制性灌输,这样很容易会让学生陷入厌倦的尴尬状态。学生主体参与是基于学生认识特点出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够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进行充分发挥。在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青年大学生的公民素质。

(四)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在传统的公民素质教育模式中,往往忽略了青年大学生在其中的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而对公民素质教育过程的引导性、简捷性和强制性过分关注。公民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学生获取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提高抵制错误思想倾向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过程。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公民素质教育活动中能够通过思索、移情、想象、领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互汇、碰撞、交融,从而能够在个体心灵之中激活相对静态和相对凝固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更深刻、更强烈的参与动力和参与意识,从中赋予公民素质教育活动新的意义。

公民素养是社会群体精神面貌与价值理念的综合表现,是维系社会发展的意识层面的关键组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公民的优质群体,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生力军,尤其需要强化锻炼其优秀公民素养的培养塑造。准确把握优秀公民素养的内涵特征,针对创设具备切实科学的提升对策,从而实现青年大学生的优秀公民素养的锻炼打造与社会进步的融合双赢。

[1]Nussbaum,M.C.,"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In Joshua Cohen(ed.),For Love of Country:Debating the Limits of Patriotism[M].Boston:Beacon Press,2006.

[2]何雅敏.浅谈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及培养途径[J].传承,2009,(06).

[3]汤伟栋,吴宏卫.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以湖南工业大学德育实践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郑广峰.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关系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2).

[5]徐丽枝.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13,(03).

猜你喜欢

公民素质教育意识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