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2015-12-14周端云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幼师普通话均值

周端云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系, 湖南 岳阳 414000)

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分析——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为例

周端云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系, 湖南 岳阳 414000)

该文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从"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对汉语言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三方面入手,对本学院西藏幼师班三个年级共95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主体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以及人口学变量、汉语言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对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的影响。调查发现,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内容排序依次为主流文化的认同、学校教育的认同、对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

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Redfield等人提出的[1],指文化上有区别的群体之间持续和广泛的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会影响她们的智力发展[2]、自信水平[3]以及心理健康[4]。内地西藏幼师生是未来西藏幼师的中坚力量,其对主体文化的适应将会影响未来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对此群体主体文化适应现状的考察有利于学校采取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汉藏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幼师班三个年级随机抽取95名学生进行调查,样本构成见表1。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及居民构成。第二部分为文化适应问卷,在借鉴胡兴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2]基础上,结合内地西藏幼师生的特点,对问卷个别题目稍加修改而成,共16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对主流文化认同(7个)、对学校教育认同(4个)、对教学语言(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5个)。

表1 样本构成的基本情况

3.研究目的

本调查旨在了解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总体水平;了解人口学变量与主体文化适应的相关性,发现影响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的因素。

4.研究假设

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水平随着年龄、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源地、普通话水平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均利用SPSS17.0,对研究结果分析主要分为“内地西藏幼师生的主体文化适应总体水平”和“差异情况”两维度。对研究结果的频数统计发现,内地西藏幼师生对主流文化和学校教育认同度总体水平较高(见表2、表3),而对汉语言熟悉和理解程度较低(见表4、表5、表6)。

(一)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总体水平

1.对主流文化认同的总体水平

表2 主流文化认同总体水平

2.对学校教育认同的总体水平

表3 学校教育认同总体水平

3.对汉语熟悉和理解总体水平

表4 语言交流

表5 普通话等级

表6 普通话使用场合

(二)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背景的内地西藏幼师生“对主流文化认同”和“学校教育认同”的差异情况,探讨影响其主体文化适应的因素,本研究从年龄、年级、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以及普通话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分析。

1.年龄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表7),内地西藏幼师生(下简称幼师生)对主体文化适应的总体年龄差异不明显,11项中只有3项有差异。多重分析结果发现3个年龄段的幼师生均值得分普遍较高(表8),且17岁幼师生均值有7项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幼师生。事后多重分析表明,17岁和18岁以上的幼师生在某些选项上差异显著,如第1项上有差异(.005),第2项差异显著,差异指数为.001,而16岁的学生和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差异不明显。第8项上,17岁和其他年龄段的幼师生有差异,差异指数为.033和.039,在“你认为汉文化是优秀的”选项中,17和18岁的学生差异显著,差异水平为.001。

表7 年龄差异结果简表

表8 年龄均值比较表

2.年级差异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见表9),年级总体差异不大,差异显著的仅有2项,事后分析结果表明,幼师2和幼师1在第3项有差异,差异水平为.023和.029,幼师2和幼师3差异不显著,差异水平为.972。幼师2和幼师1、幼师3在第10项上差异显著,差异指数分别为.001和.000,幼师1和幼师3差异不显著,为.508。除了第8项,各年级得分均值都比较高(表10),且呈现出随年级递增的趋势,幼师3年级有6项均值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年级。

表9 年级差异结果简表

表10 年级均值比较表

3.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源地差异主要包括幼师生的居住地及居住地居民构成两方面的均值比较和差异比较。从表11可以看出,来自汉族占多数地区的幼师生得分均值有6项高于来自其它地区的幼师生,来自其他少数民族占多数地区的幼师生均值得分很低。但她们之间的主体文化适应差异总体并不显著,只有第4项、第7项和第10项差异显著(见表12)。

表11 居民构成均值比较表

表12 居民构成差异结果简表

表13结果显示,幼师生对主体文化的适应均值总体呈现出一种地域差别,来自大城市的幼师生均值高于来自中小城镇的,中小城镇的幼师生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她们的差异并不显著,只在个别项目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在第3个项目中,来自中小城镇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差异显著(.036),但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差异不显著(.485)。来自大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差异不明显(.363)(见表14)。

表13 居住地均值比较表

表14 居住地差异结果简表

4.父母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如表15所示,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文化程度在此研究中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不再呈现。而母亲的文化程度均值比较表显示,由中专文化程度的母亲抚育长大的幼师生有7项均值得分均为5.00,高于由其他文化程度的母亲抚育长大的幼师生。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她们之间的差异仅体现在第1项和第10项内容上,其他的并无显著差异。事后分析表明,母亲文化程度对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有一定影响,其中,母亲为高中文化程度的与中专程度的差异最为显著,差异指数为.000。高中生文化程度的母亲与文盲母亲、中专文化程度的母亲以及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母亲,在 “期望掌握更多文化精华”项目上,呈现出差异性。差异指数分别为.027、. 013、.010(见表16)。

表15 母亲文化程度均值比较表

表16 母亲文化程度差异结果简表

5.普通话水平差异分析

这一项主要想证明普通话的水平和对普通话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是否影响幼师生的主体文化适应,普通话的水平高低是否会导致主体文化适应的差异。均值结果显示,普通话水平良好的学生均值得分高于其他水平的学生,这在意料之中,但高于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学生,这出乎意料。认为学习普通话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均值得分高于其他两类学生。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学习普通话必要性的认识是导致主体文化适应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普通话水平会影响学生是否喜欢这个地方,良好与优秀的差异结果为.049,良好与一般的差异结果为.002,与较差结果为.004。对是否“喜欢现在所学课程,”不会讲普通话的学生与普通话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水平的学生差异结果为.027、.013、.023、.028。“有机会积极参加汉族传统节日”,良好与一般、较差、不会讲的差异水平为.012、.016、.026、.028。比起普通话水平一般的学生,普通话水平良好的学生 “期待掌握更多的汉文化精华”(见表17~20)。

表17 普通话水平均值比较表

表18 普通话水平差异结果简表

表19 普通话必要性均值比较表

表20 普通话必要性差异结果简表

三、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水平并没有随着年龄、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生源地、普通话水平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而是呈现出下列特性。

(一)内地西藏幼师生主体文化适应总体水平较高

本研究的文化适应主要涉及对主流文化、学校教育的认同以及对汉语的熟悉或使用程度方面。研究显示,总体上内地西藏幼师生对主体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最高,其次为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对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有所不同[4]。

(二)对汉语言必要性的认识影响幼师生的主体文化适应

内地西藏幼师生的主体文化适应并没有随着年龄、年级、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以及普通话水平变化而呈现出差异性,但内地西藏幼师生对普通话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会影响到她们的主体文化适应性。在调查中发现,内地西藏幼师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太愿意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民族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和人类学家霍弗(Whorf)所提出的Sapir-Whorf假说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密切相连的,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方式也有差异。以藏语为母语的藏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由于藏语的原因对一些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也和以汉语为母语的同学有差别,并引起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心理疏离感[5],从而影响其对主体文化的适应状况。

(三)内地西藏幼师生采取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关研究表明,文化适应策略可以分为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四种[6]。研究发现,内地西藏幼师生对主体文化采取的是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既保持自己文化的认同,又积极参与其他文化活动。调查结果表明,有63.2%的幼师生愿意积极参加汉族传统文化节日,有64.9%的幼师生愿意同汉族同学交朋友。

结语

内地西藏幼师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国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归宿。在内地西藏幼师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秉承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到内地西藏幼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1]Redfield R.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

[2]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4):497-501.

[3]程科.在蓉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的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79-83.

[4]赵铭锡.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2(2):207-209.

[5]张广裕.中国藏区教育文化适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2):182-185.

[6]Berry,J.W.et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278.

(责任编校:马余平)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Inland Tibetan Pre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A Case Study of Hunan Vocation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ZHOU Duan-yun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Hunan Vocation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Yueyang,Hunan 414000)

Using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we investigate 95 students of three different grades who come from Tibetan in one′s vocational college of Hunan on their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school education identity,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in order to find the overall level of cultural adap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school education identity,familiarity with Chinese.The data demonstrates that students have the best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worst 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preschool students;acculturation;school education identity;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G 655

A

1672-738X(2015)06-0034-05

2015-10-2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汉藏文化融合与内地西藏幼师生素质培养双向影响研究”(13C381)。

周端云(1979—),女,湖南邵阳人,学前教育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师教育,民族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幼师普通话均值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男幼师荒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17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