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从平地觅奇峰——党建工作片叙事心得一二三

2015-12-13■周鸿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寻乌县寻乌入园

■周  鸿

可从平地觅奇峰——党建工作片叙事心得一二三

■周鸿

作者(右)深入果园采访

2014年,为了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制作了党建工作纪实片《寻乌再调查》。工作片好拍,却难以拍好,很多人对此都有体会。这个主题颇大、素材也枝节丛生的片子着实让我们费了不少脑筋。经过反复商讨与实践,最后我们回归工作片制作的本源,着力在叙事手法上做文章,用慢功夫做出了细活计。

鼓励人们讲真话

工作片应该讲什么?其实从历年来的制片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真话最可贵。这也是专题片真实性对创作提出的要求。但是看看以往的一些工作片,内容“高大上”,片中人物说话也像背讲稿,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接地气,真的也拍得像假的。所以我们这次拍工作片首先从求实入手,内容要真,采访要真,片中采访对象的话语也要发自肺腑。

制作者要眼见为实。我们做片子,听说一件事,必须要实地明察暗访,务必得出真相,才能选取素材进行创作,要以“眼见”为准,而不能盲从于道听途说。在“寻乌再调查”活动中,当地党委政府联系协调供电部门,在短短24天就对27公里的电路实施了改造,解决了群众用电难问题。因为这一典型事例已被多家电视媒体报道过,加上实地采访路又太远,所以寻乌县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不用去了,用现成视频资料就行。但我们没有偷懒,坚持现场采访,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重新梳理了事实。

片中人要坚持说真话。幼儿入园难是寻乌县长期以来久拖不解的问题。在采访幼儿家长时,由于有县里的同志在场,采访对象有顾虑,言不由衷,说话也不痛不痒,表情上更是极不自然。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我们摄制组悄然出击,私下以“寻乌再调查”活动干部身份走街串巷,拍到了许多家长发自内心的宣泄和牢骚:“这次征求意见是真的还是假的?关于幼儿园的问题是多次征求意见了,都是走过场,我希望别搞形式主义。”同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中,也有村民直言不讳:“我家几十亩果树因为黄龙病都砍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们管不管?”真实的话语最能打动人,真实的表情也最自然生动,这使片子有了更强的可看性。

带着问题谈工作

工作片要谈工作,但谈工作也要讲方法,不能敞开就谈,立意突然;也不能想到哪谈到哪,话题散漫。所以一定要找好标靶,要带着问题去谈工作,让观众的困惑能于片中求解。

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开展了有名的“寻乌调查”,“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提出的论断之一。如今寻乌县开展再调查,也应从解决工作问题、民生问题入手。我们拍摄这个活动过程,更是要围绕问题做文章,揭示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反映问题解决的路径,这样片子的内容才会有所依托。近年来,寻乌县重温寻乌调查,组织开展“寻乌再调查”活动,就是因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滋生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引起了群众反感和不满。这方面的问题要不要反映,怎么反映?我们仔细地看了寻乌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视频,发现一些县领导都能积极以寻乌调查为“镜”,主动查找自身在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办法。因此,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回避问题,而且要在片子中以这些问题为导向,追踪县领导的实际行动,从而使片子的思想性找到实际中的立足点。

有了这一想法后,我们重新调整创作思路,有针对性地抓取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现场视频,联系领题调研幼儿入园难和柑橘黄龙病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县领导,跟拍他们立行立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以真实生动的画面语言展示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干群关系的改善。结果,这样拍出来的片子不仅没有损害领导的形象,反而给领导形象加了分,也使“寻乌再调查”这一活动显得紧贴实际、个性鲜明。

起伏跌宕说故事

清代作家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立主脑、减头绪,其实也就是强调叙事的结构和方法,结构要精当,方法要巧妙,主题一以贯之,情节起伏跌宕。拍片亦如此,尤其是工作片,如果不讲求一些叙事技巧,你讲的故事肯定没人爱看。

切入时不妨抖包袱。在安排片子的叙事结构时,我们多次在转换话题时留下“包袱”,从而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讲幼儿园的问题,是从百姓黄忠坚的遭遇入手的。黄忠坚为孩子报名上幼儿园,可是150个名额45秒钟就被抢光,黄忠坚感到很不开心。而教育局的干部在提到这个问题时,一开始却表示有心无力。这里就抖出了本片最大的一个情节包袱,此后的情节进展,这个悬而不决的问题一直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接下来的柑橘病害后产业结构调整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一开始就是骑摩托的村民面对镜头发问:我们遭了害,你们管不管?

结构上要回环起伏。讲故事要善始善终,你提出了问题就要有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你不必急于给出,要先实现叙述目的,缓缓而图。在开片提出入园难问题后,片子没有急于去反映解决的过程,而是话锋一转,进入反思,重温“寻乌调查”的历史和精神,与现在的工作作风进行对比找差距。这样一来片子的主旨就明确了起来,寻乌县切实改变干部工作作风、为民排忧解难的事实也便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但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未免显得单薄,所以这时片子还是不急于给出答案,又进一步讲述了黄龙病害致农民减产绝收这个现实问题。农民在政府引导帮扶下走出困境的同时,入园难问题也得到了切实解决,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欢声笑语此时显得那么纯真可爱,观众的心至此方能放下。

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小中见大选素材

工作片的主题经常会显得很宏大,给创作带来的困难因此变得多种多样,但最突出的困难其实还是讲什么的问题,因为经常要在素材的海洋中左右摇摆,所以在选材上就难免无所适从,容易卷入创作的漩涡。刻意追求小中见大,有时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好手筋,可以让主题变得容易驾驭。

《寻乌再调查》一片片长只有10分钟,但在制作中我们却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只不过在后期编辑时很多素材我们都没有采用。比如解决山区用电难问题,我们也去实地采访了,但后来剪辑时全部都删掉了。最后之所以选取了幼儿入园难和黄龙病害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两个事例,目的就是为了能小中见大。

《寻乌再调查》的创作意图是反映“寻乌再调查”活动的精神,呼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主题不可谓不大。假如用比较省力气的制作方法,那么就开门见山回顾历史,将以往历史与当前现实做对比,然后再反映一下寻乌县改变作风的一系列举措和实效,这样拍也无可厚非。但这样就会很无趣,把带有生活气息的现实素材的价值浪费了。所以我们以讲述两个小故事为叙事主干,把我们要反映的主体内容穿插于小故事情节进展的过程中,从而管中窥豹、立竿见影,让观众从身边发生的事实中体会“寻乌再调查”的精神所在。

有时候,我把主题当成墙上的钉子,用来挂那些在现实中顺手拈来的小故事。这不是舍本逐末,也不会主从颠倒,事实上观众更加喜欢从故事中领会来的道理。《寻乌再调查》就是我挂小故事的钉子,而小故事的大内涵却成就了《寻乌再调查》的精彩叙事。

(作者为江西省赣州市委组织部干部)

猜你喜欢

寻乌县寻乌入园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脐橙之乡
尹 平
张子炀
江西省寻乌县果业转型期融资问题研究
寻乌画卷
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