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飞越快的时间啊

2015-12-13丁宗皓

海燕 2015年1期
关键词:蒋梦麟盘锦亚历山大

□丁宗皓

越飞越快的时间啊

□丁宗皓

在法国人佩雷菲特所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中,可以看到一位叫W·亚历山大的人的绘画(我不称其为作品)。这是我有限的阅读中所看到的,最早的外国人关于中国的绘画。记录的是W·亚历山大所目睹中国城乡的一些情景而已,速写的味道很浓。绘制的时间在1793年。

这一年,W·亚历山大随着马戛尔尼的英国使团从广州北上,船队从杭州进入京杭大运河,最后行经天津、抵达北京。从亚历山大的作品可以看到这个旅程的经过。他最初画的是舟山附近的船、清朝官员等,但从进入到京杭大运河开始,则进入了农业中国的腹地。亚历山大是这个近百人庞大使团中的画师,从杭州开始,他的画里,就开始多了中国人熟悉的人和事物。比如"正在吃饭的拉纤人"、"全力以赴的拉纤人"、"中国人玩斗鹌鹑"、"罪与罚"系列,其中包括"法官审判妓女"、"官员命施杖刑"等。而更接近我们乡村生活经验的是,"农民家庭:背着孩子抽烟的妇女"、"风帆独轮车"、"鸬鹚捕鱼"等。

一个人若想看到自己真实的形象,需要一面镜子,W·亚历山大的眼睛就是1793年11月间通过大运河的镜子,尽管照见的仅仅是河岸上几个孤立的影像。

和画比起来,照片当然更加真实。和W·亚历山大使团成员身份不同,清朝,还有一些来到中国的、留下一段时间不走的外国人,即传教士、商人、旅行家等。这些人不仅有机会进入中国乡村,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深入了解乡土中国的可能,何况,他们有了照相术。美国的明恩溥就是一位传教士,他1872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天津、山东庞庄传教,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中国乡村生活》即是他的一部专著(1998年时事出版社出版)。我注意到的是书里有一些珍贵的照片,

不知道是否是明恩溥亲手拍摄,关于这一点,书中似乎语焉不详。但我觉得可以视为他的拍摄,因为在他和文字和图片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但,那的确是很有震撼力的照片,拍摄者似乎有意地按照一个专题来做,照片拍摄了乡村集市;晌午间,铺着上衣就地而卧的农妇,马站在一侧;挤满人的乡村渡口;村井;被母亲扯着上教会学校的孩子;走村串乡的铁匠们;推着木制独轮车的赶集者;看守庄稼的窝棚;割谷子的农民;乡村里的鞋匠;说书人;灶台旁做饭的女人等等。照片上的人们大都贫困,但是都留着辫子,说明拍摄这些场景的时间,应该在晚清。

无论是佩雷菲特、马戛尔尼使团的W·亚历山大,还是明恩溥乃至更多的明恩溥,作为一个中国文明的外来者和旁观者,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会认定他们从文化意义上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停滞的中国,或者一个代表整体的中国局部,比如中国乡村。但事实上,无论马戛尔尼使团造访中国四十年之后,鸦片战争发生,中国已经被迫开始了近代化过程。作为一个外来者,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传教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了变化的过程。

蒋梦麟在《西潮》一书的第五章,写到了明恩溥一样的传教士,"传教士们不顾艰难险阻,瘴疠瘟疫,甚至生命危险,遍历穷乡僻壤,去拯救并不相信上帝的中国人的灵魂。他们足迹所至,随身携带的煤油、洋布、钟表、肥皂也就到了内地。","传教士原来的目的是传布耶稣基督的福音,结果却无意中为洋货开辟了市场"。

本书的开篇,蒋梦麟所描绘的是十九世纪末的,他的老家蒋村。蒋村位处钱塘江冲击平原上,距离杭州不远。在这部书里,仍然能够嗅到浓郁的乡土味道。我相信W·亚历山大经过杭州,和蒋梦麟所描述的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杭州乡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就是"西潮"。"西潮"在蒋村的存在,就是"……现在突然有人从上海带来了几盒火柴。……火柴在当时叫'自来火',因为一擦就着,也叫'洋火',因为它是从外洋运进来的。"----外来者看到的中国是古旧、不变的,在蒋梦麟看来则是激变的,“西潮”就是西方文明的潮流。

但,对今天的人,现代化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其中有些变化是剧烈的,而有些变化则很缓慢。W·亚历山大笔下、明恩溥镜头中的许多乡村事物,比如木制独轮车,比如叼烟袋的乡下妇女,还有那里种种场景,都曾经是我们乡村生活记忆的底色,甚至是精神家园的要素。我的母亲,蹲在土灶前烧火做饭的样子,和同样烧火做饭的晚清妇女没有什么不同,若有不同,也只是服装而已。至于屋子、土墙、木制做饭家什,并无二致。

我有三个自己颇为得意的收藏,一个米斗,一个米升,一个拍子。前两者是衡器,不用说了,七十年代,辽东乡下还在使用。后者是苫房子的工具,这么一说就麻烦,还得具体加以说明。这样说吧,以前的乡村和今天不同,没有瓦房,除了蒋梦麟那样的小康之家以外,都是草房。辽东的草房用一种叫苫房草的草作顶,草整捆截断,斜摞在房上,拍子就是要把草拍实的工具。现在早已不用,以至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识。

一个秋天,在老家老屋的房山头得到了它,挂在那里,已被风雨雕蚀。拍子柞木料的,制作于1940年,还保持了一个完整的外形。我收藏它,是作为记忆。而不是记录,和W·亚历山大以及明恩溥的动机有了明显的不同。

四年前,盘锦市委宣传部任职的一位诗人老大哥到乡间走,看见一处弃置的草屋,他无意透过挂满蛛网的窗户往里一看,结果引出了诸多事情。

——不久,在盘锦有了一次民俗展览,所展出的,都是乡村生活的各种用具,里面

也有我收藏的米斗。许多东西,我们在W·亚历山大的画里看过,在明恩溥的照片里更多。如果把这些东西都使用上,封闭在一个草屋里,只要我们生活一天,相信谁都搞不清楚,究竟生活在什么时代。

事情还有新的发展——展览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于是报纸上要介绍。每一种农具或家什都得有介绍啊,说明啊,还得分类。比如说,篦子不是厨房里的东西,比如不能怪炕桌的腿短等。另一个我们都管他叫杨哥的文物工作者杨洪琦应邀开始细致地写起了说明,他在盘锦文管所工作,对这些东西十分熟悉,写那个细啊,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又分明带了伤感。

接着,一个叫郝国平的漫画家,把这些家什的用处通过漫画的方式作了还原,使人活生生地回到了从前。比如,他画了一个挂在墙上的老家谱,两个人对着家谱叩头,郝国平的说明是:"过春节叩拜祖先"。他画的"泥火盆"的边上,一个梳着疙瘩鬏的老太太盘着腿在那里抽烟。一切如此熟悉,一切如此遥远,看完这些,过去时光带着温暖的感伤来到了心里,久久不散。郝国平也是一位在农村长大的画家,喜欢喝酒,画仿佛是微醺后的结果,显然,对过去的生活,他还有一份沉醉。

最后,出了一本书,叫《盘锦民俗》(中国书画出版社2006年)。在盘锦收集的乡村家什,就叫盘锦民俗,但其实,那些也是辽宁民俗,也是中原民俗,如果丰富一些内容,那就是中国乡村生活的工具符号。

在外来人W·亚历山大那里,乡村是停滞的;在传教士明恩溥那里,乡村有更深的停滞;在孙中山秘书、北京大学校长、文化大家蒋梦麟那里,乡村在惊奇、惊喜、惊恐中发生着巨变,仿佛婴儿诞生的前夜;在我爱喝酒的朋友那里,乡村已经冲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和乡村之间的脐带似乎已经剪断,剧变的阵痛已经演化成对遥望背影的感怀。乡村,从记录的对象转成追忆的对象,这意味着,一直都在准备成为过去的乡村时光,终于要成为过去了。

现代化像一列高速的火车,车头已经消隐在视野里,还有很长的车身需要从我们面前经过,这让人们激动。但实际上,现代化是一场洪流,它涤荡的,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辽宁朝阳县某山村,著名剧作家隋治操的家乡。左一是批评家秦朝辉,左二是剧作家隋治操,右一是治操的弟弟治刚。

猜你喜欢

蒋梦麟盘锦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亚历山大诉耶鲁大学:美国依据第九条提起的校园性骚扰第一案
学龄前期儿童患“亚历山大Ⅱ型”1例
蒋梦麟人财两失
蒋梦麟软硬不吃
盘锦人工岛建设条件分析
盘锦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辽宁盘锦大米升级推出“玉粳香”生态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