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移动照相馆

2015-12-13文/任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全家福

文/任 春

一个人的移动照相馆

文/任春

1月29日,四川达州地区飘起了2015年的第一场雪。

早上7点多,万燕明发动了他的那辆小排量的红色小轿车,带上摄影包、易拉宝、相片打印机等他下乡拍照的“标配”,离开了达州市区。这一回,他难得不是一个人下乡,在四川师范大学读大一的儿子万千一,自告奋勇给他当摄影助理。

两个多小时后,车下了高速,直奔宣汉县的下八镇。

请万燕明来拍全家福的符纯珍,其实与他并不相熟,只因万燕明多年来进山下乡给村民义务拍照,被十里八乡的村民亲热地称为“万老师”,颇有名气。春节前,符纯珍在广州打工的大女儿回来了,在县高中上学的小儿子也放假了,好不容易一家人都凑齐了,她便打电话,请万老师来拍一张“全家福”。

今年40岁的符纯珍,被宣汉县下八镇建设村的村民们一致推选为妇代会主任。6年前,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年轻漂亮的她在追求者面前立了一条硬指标:必须同意她带着公公婆婆一起改嫁。

在跑运输的那段日子里,她和朴实善良的郭兴茂相识相爱。成婚后,两人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符纯珍的父母、先夫的父母、郭兴茂的父母,一共3个爸爸、3个妈妈,还有5个小孩。

2013年,夫妇俩筹资建起了自己的苗木基地,丹桂、紫薇、海棠、蜡梅、红枫等名木落户园中。去年的“三八”妇女节,夫妇俩还掏钱慰问了村里32名80岁以上的婆婆。

拍照这天,无论是86岁的郭爸爸,还是尚在襁褓之中的符纯珍的外孙女,4代人一共15个家庭成员,都打扮得格外漂亮,精气神十足。

面对这样一个和睦温暖、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万燕明被深深感动了。他不用常规背景,而是将符家的这张“全家福”定格在他们自己一手培育起来的苗木基地。茁壮成长的树木,渐渐成熟的果实,不就是这个历经磨难却日臻美好的大家庭的真实写照吗?

“咔嚓”一下,一家老小15张笑脸,如同春天,绽放在广袤的天地间。

一旁的“摄影助理”麻利地摆弄着相片打印机,不一会儿,色泽鲜艳的“全家福”徐徐地从机器里探出身来。

年纪最长的郭家仁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那张发烫的照片,喃喃自语:“活了这么老,总算盼到好日子了,一大家子太难得!”

下午,万燕明带着儿子又赶赴另一个山村拍照。他说:“过年了,打工的人都回家了,大家都想拍张‘全家福’,这也是过年的一道菜嘛。”

尽管已经过去了10年,但万燕明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给村民拍“全家福”时的情景。

2005年,酷爱摄影与户外运动的万燕明与一群“驴友”来到重庆市城口县大山深处的樱桃溪。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万燕明看到,一个穿着补丁衫的小姑娘正带着弟弟在院子里玩耍。小姑娘对这群“山外来客”充满了好奇,那双像山泉般清澈的眸子令万燕明心头一震。

万燕明拿出相机对准小姑娘:“给你们拍几张相片,叔叔过后给你们寄过来,要不要得嘛?”

“好嘛!好嘛!”两个孩子雀跃欢跳。

小姑娘名叫袁诗咏,这居然是7岁的她第一次照相。

随后,两个孩子将他们的残疾父亲扶到屋外。袁诗咏告诉万燕明,她妈妈去广州打工了,她在学习之余还要照顾残疾的爸爸。

给父女3个人拍完“全家福”后,万燕明悄悄地往袁诗咏的衣兜里塞了200元钱。

回家后,万燕明立即冲洗并按照地址寄出了照片。很快,袁诗咏姐弟回信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要不是认识了万伯伯,我们家的生活那么困难,谁还拍得起照片啊!”

因为这次大山里的邂逅,姐弟俩就成了万燕明心中的牵挂。每年暑假,万燕明都去樱桃溪拍照。这似乎成了万燕明与袁诗咏姐弟的一个约定。

这次大山里的邂逅,也令万燕明萌生了一个念头:他要将镜头对准深山农村,对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每次拍完照片,他都会仔细记下地址,将照片寄回去。

半年后,他添置了一台相片打印机。这小小的“附件”能量超大:老人和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样子从打印机里传出来时,感到新奇、羞赧、开心、激动……每当那一刻,万燕明觉得自己所有的奔波和劳顿都是值得的。

10年间,只要天气好,万燕明就会带着照相机上山下乡拍照。

10年来,多少大山里的村民走进万燕明的镜头,他已无法统计。在他的记忆深处,百岁老党员孙安寿面对镜头的那一瞬间,令他至今难以忘怀。

2011年初夏,听说达县赵固乡锤虹村有一位1949年以前就入党、已经百岁高龄的老党员孙安寿,万燕明立即开车前往拍摄。

听村里人说城里的一位摄影师专门来为自己拍照,孙安寿让家人找出一件过年才穿的新衣服,早早坐在老屋的大门口等着。当万燕明爬上爬下、将印有天安门的背景板挂在他家老屋的后墙上时,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的眼睛里忽然滚出了泪花。他轻声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啦,我还没去过北京噻,这次我能和‘天安门’照个相,也就算去过北京了。”

一阵酸楚涌上万燕明的心头。他大声对孙大爷喊着:“老英雄,今天我给您老人家好好拍两张!”

“看我的手势,预备……”万燕明一手握照相机,一手举起示意,“咔嚓、咔嚓”,“天安门”前,孙安寿的胸前挂着陪伴自己度过了半个世纪、已有些锈迹的奖章,笑容灿烂。

大山里的留守老人,也常出现在万燕明的镜头里,他说:“在川北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我曾遇到两位耄耋老人,带着6个小孩。老人满脸皱纹,驼着背拄着拐杖,照顾着留守在家的外孙,脸上落寞与无奈的表情,看着让人心疼……”

每次拍这些留守老人,万燕明总是尽己所能,说一些有趣的话调动他们的情绪。当透过镜头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难得的笑脸,他感慨:“他们都是我们的父母辈了,一辈子为了儿孙们操碎了心,能留住他们脸上一丝欢乐的笑容,哪怕布满沧桑,也是有意义的。”

10年来,万燕明走遍了达州附近的100多个乡村,跋山涉水去上学的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猪圈旁煮饭的留守儿童、紧紧相拥在老屋门口的留守老人和孙子的微笑……这些打动了自己的照片,也打动了许多人,一些照片还被中国档案馆收藏。

渐渐地,“移动照相馆”出名了。万燕明也因为有多张作品获奖,被选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2010年,他还被评为全国“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朋友主动要求和万燕明一起去拍照。万燕明反复强调的只有一点:“下乡拍照,别把农民当模特儿,拍一张就跑了,一定要把照片给人家。我们要学会尊重被拍摄者,千万别把自己看得太高,到了山里,山里人最大。”

拍了那么多年的照片,万燕明说:“现在举起照相机,我已经不大追求那种构图、光线等摄影技巧方面的‘漂亮’,我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山村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也许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一些改变,或许可以引起有关方面对他们的关注。总之,能改变一点是一点,这是我以后着力想做的。”

万燕明的举动,也为自己赢得了一群特殊的“粉丝”。

在达州开着一家广告公司的颜怀见,学着万燕明的样子,办起了自己的移动照相馆。略有不同的是,他的喷绘背景墙是长城图案,比万燕明的更高更长。

颜怀见说:“四川有那么多大山,万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做的是有意义的事,以己之力,给别人带去了温暖和快乐。”

有温度的影像,是有力量的。

(邹敏君摘自《解放日报》2015年2月27日)

猜你喜欢

全家福
过年全家福
全家福
新年全家福
乖乖鼠
“全家福”
《全家福》创作感言
全家福
全家福
短耳兔拉拉
挑战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