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思路及实施初探

2015-12-10乌日罕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

乌日罕

摘 要:本文力求探讨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和可行性,拓展思路,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蒙汉双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评析、写作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55-03

内蒙古自治区杂居着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比例最大,是蒙古民族集中的地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溶的深入,越来越急切需要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从这一实际需要出发,内蒙地区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高校自1988年起先后开设了蒙汉双语专业。蒙汉双语专业以培养蒙汉兼通的人才为目标,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课程教学。①各高校蒙汉双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主要必须课程基本都是相同的,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蒙汉双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凸显着它独特的主导地位。这门课程也是各高校蒙汉双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课程,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古汉语基础差,理解,阅读存在着诸多障碍。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年代跨度大,内容繁多,课时比中文专业学生的少等客观因素也制约着本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因素使得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存在很大的畏难心理,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其理解、阅读、评析能力成为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老师急需攻克的难题。目前,大多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以讲授为主,依据历史基本史事的原则,以时间先后为序,进行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的基本讲授。②据考查各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亦是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个别教师偶尔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但也未成为系统、成熟的教学模式。本文力求探讨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和可行性,拓展思路,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当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蒙汉双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评析、写作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

一、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③古文基础差的蒙汉双语班学生对内容相当繁杂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普遍存在抵触、逃避、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一味地强硬灌输古代文学知识会使学生更加畏惧这门课程,从而使教学效果逐日下降,改变教学思路,巧妙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紧张、不安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热情。其次、用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实和深化所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流派、文体相当的多,并且名词概念对蒙汉双语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难。采用一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有时学生会失去兴致,处于麻痹状态。讲授课程间隙偶尔采用实践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补充或加深所学内容,对老师讲授过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实践教学的再现达到理解、通透的效果,还能加深印象。如在讲授元杂剧概念时老师讲“元杂剧是唱、念、打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学生很难有具体、深刻的理解。老师讲授完这一编内容后规划一次教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课外准备,课堂上表演关汉卿《窦娥冤》的窦娥赴刑场或者窦娥的三桩誓愿情节,不仅能使学生们感受《窦娥冤》中窦娥的感天动地的冤屈的同时更能形象地体会元杂剧的唱、念、打的舞台表演形式,从而可以达到教和学双赢的效果。再次、提高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汉语理解、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朗诵经典诗词实践及剧目情节表演实践中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表演,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不断纠正错误的发音,克服汉语表达能力差的弱点,提升自身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共同表演剧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通过模仿古诗写作、撰写古代文学小论文、写古文读书笔记等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蒙汉双语专业学生汉语基础薄弱,汉语词汇量少,平时实践写作少,在写作上存在很大的障碍。通过模仿浅显易懂,韵律优美的小古诗(如:王维《鹿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李白《赠汪伦》等),可不断积累词汇量,还可明确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古诗词韵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古文修养。学习写作研究古代文学小论文,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④为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是打破以往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讲授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互动性的教学改革探索,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汉文读、写、理解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为成为真正的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做铺垫。

二、实施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依照年限可分为九大部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辽金、元、明、清、近等。文体上有诗、词、曲、乐府、散文、传奇、小说等。应根据课程进度、课程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时间上教学实践活动应在讲授理论课程内容之后或同步进行为宜。教学实践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内容可采用朗诵式、表演式、观赏式、写作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朗诵时采用经典的诗词曲(诗经,唐诗,宋词,元散曲),进行小组朗诵比赛,个人朗诵比赛,合乐朗诵,欣赏名师朗诵等方式进行。表演根据学生的表现欲或者学生的表达能力可选取传奇(唐、宋),杂剧(元),小说(明、清)中的经典剧情可分组情节表演。观赏是指在讲授完内容或者讲授过程中选取作家的轶事、作品中难以理解的片段或者经典的片段,利用较短时间(3-10分钟的时间)来欣赏影视片段达到易掌握和加深印象的效果。写作实践包括古诗写作练习和小论文写作练习,老师可预先拟题,留课后作业后利用课程较短时间来解读、评价学生的作品,或者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讨论可以选择学术界未定性或者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或进行双方辩论等。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人”的性别、长相、它所代表的人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而教师必须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⑤《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来讲是门难度较大的必须课程,采取适合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施《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传统的老师讲授方法具有传播知识快,信息量大,系统性强等诸多优势,所以一直被推崇为是高效率的教学方式。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但是合理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如今新形势下社会各行各业越来越急需实践能力较强的蒙汉兼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今民族院校老师面临的重大课题。蒙汉双语专业任课老师应尽快转变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学”“传播知识”的教学理念,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具有学生基础差,课程内容繁多等特殊性,应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制定严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制定的科学指导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它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⑥所以,任何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重新制定其已有的教学大纲,以此来指导教改后的教学活动。在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明确一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重新制定。内蒙地区各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都有其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也按此大纲进行着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律。然而新形势下社会对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蒙汉双语专业学生不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要求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所以除了以往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还要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任务。其二、依据教学改革内容选编教材。各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了选编教材的原则,虽然各高校具体的原则稍有不同,但主要原则方向还是一致的。旨在选择符合蒙汉双语专业学生实际能力和培养蒙汉兼通人才要求的教材。很多民族院校采用本校老师根据学生情况编写的教材,如内蒙古民族大学百分之八十的专业课程教材是本校老师编写,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改革后应鼓励任课教师编写符合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教材,编写教材时应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深浅程度的同时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如:先秦文学后附上需朗诵、背诵的诗歌目录,以方便同学们提前预习。还比如:在关汉卿与窦娥冤一课后附上表演窦娥赴刑场的表演要领等。其三、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现大力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下很多课程都进行了改革,逐渐重视起实践教学,但所有的改革都不能偏离老师传播知识的正道,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文化知识,还提升了实践能力。其四、转变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改革后以往的只用纸质考试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太适合,应在纸质考试的基础上可考虑实践能力的考核,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害羞心理,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于蒙汉双语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一门课程,让学生参与实践,表演戏剧,朗诵诗歌,抒写文章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大挑战,从简单的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在实践过程中任课老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障碍,为成为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⑦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作为蒙汉双语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肩负着适应时代步伐,培养出担负起时代责任的蒙汉兼通的应用人才的使命,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改革中我们还应注意传统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的辩证关系,应在老师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教学,应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

注 释:

①高红梅,郝青云.蒙汉双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6):34.

②高政锐,邓福舜,赵丽.论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J].现代交际,2015(4):1.

③陈善荣.插花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台市头灶镇中学.1.

④王平珍.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168.

⑤陈金花.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小议[J].西南科技大、高教研究,40.

⑥王春生.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改革邹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3).

⑦包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