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初探

2015-12-10傅德田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方式微课

傅德田

摘 要: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和技术要求、合乎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必然选择,是较好解决一系列思政课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发挥教书育人作用的改革之举。思政课“微课”内容选择要遵循教材内在逻辑的原则,还需进一步落实在教材逻辑展开中的关节点、理论的重难点等上。"微课"不是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颠覆,也不宜喧宾夺主,它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很好地协调。

关键词: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52-03

无线网络化时代,“微”(Micro-)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等具有“微”(Micro-)属性的交往方式、思想内容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极大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就是顺应时代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体现“微”(Micro-)特征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是新时期思政课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改革选择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把“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008年来,“微课”及以“微课”为基本要素的慕课快速发展。2010年开始,国内教育界也兴起“微课”热潮。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研究与实践却起步缓慢。但高校思想政治课“微课”教学方式改革又是迫在眉睫的事,从“微”时代背景而言,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已是时代的大势,在这一大势下,思政课“微课”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下知识传播、思想培育与价值观确立具有“微”性,思政课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改革,是顺应时代之举

“微”时代下,虽然信息大爆炸,知识传播却呈现“微”化: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成为知识传播的新宠;传播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的速度快捷多变;传播的方式互动与自我,在自媒体平台上人人是主体,人们交互评价、影响;知识呈现网格化,缺乏理论的深度变化与紧密逻辑性。这些变化直接关涉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他的思想养成、价值观确立越来越受到知识碎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碎片化、扁平化等“微”特性,其思想与价值观多元有余、分析批判性不足。针对知识传播和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新特性,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教学中,遵循并积极利用这些传播特性,开展“微课”这种“微”特征的教学方式,就成为顺应时代之举。

(二)“微”时代中的高校学生心理也呈现“微”性,政治课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改革,是因势利导之举

当今高校学生是一群善用移动工具、生活在电子交流中的新新人类。他们非常娴熟地把握“微”时代的各种手段,遇事则进行网络搜索,从百度、搜狗等引擎中寻找各种答案;他们热衷于论坛交流、自媒体互动而可能讷于直面交往;他们不喜学习中的灌输、强制、被动、单向度;他们学习兴趣广泛,涉猎内容多元,多任务超负荷学习能力较强,但难以长时间专注,注意力比较分散;他们多数个性开放,思想自由多元,行为自主。他们除了具备这一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外,还染上这个“微”时代的色彩。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因势利导,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契合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时代特情的必然选择。

(三)新时代教学媒体技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思政课把握潮流,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尊重科学、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的明智之举

高校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者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情况与社会需求所决定,二者受教学技术的影响。“微”时代所具有的自媒体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带来教育技术的突飞猛进。与这些教学技术相匹配,“微课”教学方式也成为时代潮流。思政课把握潮流,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技术,进行“微课”教学方式探索,是尊重科学技术之举。

可见,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其实是顺应时代、技术要求,合乎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必然选择。

二、“微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有效教学方式

从“微”时代大局看,思政课“微课”改革是时代之必然;从思政课教学本身着眼,“微课”教学方式是较好解决一系列思政课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好发挥思政课程教书育人作用的改革之举。

(一)“微课”是弥补、解决原有思政课教学不足的较佳手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在努力,从“专题式教学”、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到精品课建设、精彩教案建设等等,探索进取未曾停滞,成绩有目共睹。但“微”时代下思政课程教学方式问题仍有不少。从我们2010年来对思政课程追踪调查看,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规范、为人师表普遍评价较高,但对教学方式方法则颇多批评,认为过于陈旧、创新不足。

“微课”探索是改进思政课教学不足的有益尝试。“微课”的片段化设计、微视频的模式、情境化教学、短时大量信息的涌现,这些都比较吻合“微”时代的高校学生学习特点,有利于抓住他们的眼球,聚合他们的短时注意力。“微课”内容是精心选择的,通常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专注教学关节点问题,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另外内容问题。“微课”展开包含着一对一的教学情境,其叙述包含一定趣味性甚至故事性,形式相对生动,这些均有助于消解教师灌输、自上而下宣教的消极形象,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与“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二)“微课”也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有效工具,是解决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政课”系列,对以往教材体系做了较大改进,把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等有机整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很好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系统性。教材的核心原理依托马克思恩格斯等的经典原著,又紧密联系中国实践的实际,还适度兼顾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前沿,在一定思辨性中涵盖着价值关怀。但是,精当的教材还不是精彩的教学体系本身。教材的高度理论化、体系性在展现思政课深度同时,也凸显了教材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如何从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如何把精彩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中深入浅出呈现,是思政课教材发挥育人和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一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失是应对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微课”以情境化微视频展开教材核心话题和各类关键点内容,设计、创作片段的教学单元,因而,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有着化整为零、删繁就简、避轻就重等传统教学方式所缺乏的优势。

除了教材理论性、体系性令“微”时代学生苦恼外,思政课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思政课与中学的交叉重复,也使曾经战斗在高考前线的大学生意见颇大,较明显地损害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新奇性。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妥当处理上述课程之间较明显的重复、交叉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借用“微课”教学方式,可以较好减少重复教学、深化或提升重复的相关内容。比如,教师制作相关“微课”,突出交叉重复内容的核心观点,以微视频形式阐述其关键,并以问题的方式把余留的重复内容交给学生课外思考;或者采用由学生制作“微课”的方式,促使学生自主研究、整理重复的相关内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当然若能以特定“微课”提升重复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挖掘其重复表象之外的微妙差异则更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开眼界拓心胸中培养德性、养成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微课”是化解大学中学思政课内容重复、深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是“微课”教学方式取得成效的关键

思政课“微课”是合理形式与科学内容的统一,达成两者的协调,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才能够取得好成效。

就形式而言,“微课”有四类:一是视频拍摄形式的“微课”,采用专业摄像机、DV或者手机等工具;二是屏幕内录式的“微课”,制作前进行“微教案”设计,完成教学课件PPT,然后运用会声会影、屏幕录像专家、写字板等软件工具,录制教学音视频;三是软件合成类“微课”,如由PPT、Flash等软件录制或编辑合成;四是由运用以上二种或多种方式混合制作成的“微课”。除了上述形式外,当前还有一种过渡的形式,即把原先思政课的视频课程剪辑成若干片段,把相关片段加工成为“微课”。采用何种技术手段、运用怎样的软件硬件,会影响“微课”的质量和“微课”教学效果,技术条件是“微课”成败的重要客观因素。

就内容而言,思政课“微课”的内容选择首先要遵循思政教材内在逻辑的原则。思政课“微课”主题必须以思政课程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既以每门课的内容逻辑为主线。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微课”主题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这些核心,以每章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像绪论部分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具体展开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线索。

思政课“微课”内容选择还需进一步落实在教材逻辑展开中的关节点、理论的重难点、现实的热点难点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学生兴趣点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通过对其教学内容分析与梳理,选择每章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作为“微课”的内容,可以形成如下的“微课”主题:“马克思生平”、“马克思思想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特征、发展及评价”、“世界辩证图景”、“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认识辩证图景”、“何为真理”、“真理何为”、“社会辩证图景”、“价值由谁创造”、“剥削的奥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图景”、“社会主义的实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等。

这些“微课”形式与内容如能精巧统一,思政课“微课”的实效方能呈现。因此,对于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关键是以合理形式恰如其分阐述思政课核心思想。

四、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是初步的,存在着各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与不断解决。

其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思政课“微课”内容的选择存在深层矛盾。思政课理论的体系性、逻辑性与“微课”的碎片化呈现一定的紧张。思政课的思想性、价值性与“微课”所含的具象化、碎片化也有一定矛盾。“微课”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后现代的性质,具有对真理、整体、本质等现代价值的挑战甚至解构,如何避免“微课”所隐含的这类影响,发挥其建构思想、塑造价值的作用,是思政课“微课”改革的深层考验。

第二,思政课“微课”教学实施面临一系列困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刚性规定与“微课”灵活教学存在一定冲突。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权威性,教学大纲具有统一性,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的权限不大。而好的“微课”显然不是原有教学的视频化,“微课”设计要求微原创,既对形式有新创,又对内容有新意,如何在创新与权威间达成协调,非常困难。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微课”的时间安排与传统教学时间会产生矛盾。从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初步实践看,由于教学时间的高度紧张,“微课”深入教学的程度远远不够,整个教学中能够进行“微课”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

第三,思政课“微课”制作中存在一系列技术、条件、能力方面的限制问题。“微课”制作需要相应软件技术的运用、需要一定的IT知识背景、一定的美术功底。目前来看,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这类相关技术、能力的储备。

问题的存在提供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和改进的机会。

我们认为,思政课内容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思政课内容都能够适合“微课”表达,“微课”方式有时无法很好阐释思想性强、逻辑性强的观念,因而,“微课”是补充思政理论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手段,它不能取代理论教学。思政课“微课”教学需要妥善处理“微”与“全”的关系,即“微课”与其它教学内容相协调衔接、把“微课”内容融入教学整体中、把“微”教学融入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微课”不宜喧宾夺主,它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新颖方式,但不是唯一。倘若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微课”来组织、展开,那么,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情况会很明显。

思政课“微课”是顺应“微”时代的教学改革,以其灵动、简短、精致、动画等“微”特征而引学生关注,但“微课”不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学技术是不断前进的,每一次教学技术或教学媒体的改进都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改革。但时至今日,传统教学方式依然传承下来,并且不断丰富发展。在思政课“微课”改革上也是如此,“微课”教学方式是新时代下思政课改革的新探索,它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协调、融洽。设想“微课”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模式,设想“微课”教学方式将给思政课效果带来革命性成果,可能是不现实的。

从我们对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来看,思政课“微课”教学方式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难,但仍不失是一种“微”时代下新教学方式的积极尝试。这些问题与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积极创造条件,应该能够得到较好解决,届时,思政课“微课”能够发挥更好的涵养精神、培育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方式微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