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我区民族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12-10娜仁

关键词:民族教育寄宿制学校

娜仁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族义务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组深入到赤峰市牧区的部分地区蒙古族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从牧区义务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总结和分析在民族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提升牧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事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族教育;牧区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49-03

民族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到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边缘贫穷的牧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群体,牧区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实现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内蒙古民族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保障牧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民族义务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制约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因素,是提升民族教育办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一、内蒙古牧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管理缺失科学性和灵活性

1.“难管难教”是当地中小学领导和老师们的头等难题。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据我们课题组了解学校合并后中小学都集中在乡镇(旗、苏木),一个旗(县)只能保留一所初中。“管理难”,“难管难教”是每个学校的最大难题。首先,对学校的整体管理来看上级各部门的层层监督和“指导”之下,学校没有自主权。如,学校想买一盒粉笔都要上级审批,学校法人只是名存失意,已成为执行上级命令的载体。这样失去了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而且有关部门对学校的日常管理直接插手,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校自身的优势及特色末能充分发挥。其次,学校经济困难。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付的每个学生6元钱的生均公用经费以外没有其他收入。因此,校长里外两面夹击,无法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保证,也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

各地区的寄宿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苏木(乡)中心小学住宿,初中生都集中到旗(县)首付中学住宿。住宿学校执行“封闭式”管理,民族地区普遍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等原因两周放一次假的情况十分普遍。由于缺少专任生活老师,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除了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担负起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日夜安全工作等。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其次,学生多数是农村牧区来的,第一次离开家,而且很多是“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家庭教育,加之刚进城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常见。再次,老师不能惩罚学生也不能训斥学生等规定让老师在学生管理方面雪上加霜,而且和家长沟通难,在学生管理方面得不到家长应有的支持和帮助,老师束手无策。在交谈中老师们苦诉:现在老师们的压力很大,我们目前的最大任务不是怎么教好学生,反而怎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即老师接受了一名学生,最终目标不是把这个学生送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把他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而是怎样把他安全的还给家长手里。

2.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影响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民族地区基层学校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在民族地区及边远贫困山区,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学生难教难管”“工作压力大”,是造成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这对年轻教师而言尤为突出。

其一,教师每月固定工资以外,年终绩效工资的30%学校支配,年末按工作业绩打分发放。奖少罚多的严格考勤制度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

其二,教师职称晋级难,职称工资兑现更难。新来的年轻老师和多年工龄的老教师的工资却没有多大差距。课题组发现,个案莫中学情况看,已经评上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53名,其中聘任的才40名。中学一级教师126名,其中聘任的32名。如果按这个比例聘任的话很多老师等到退休也兑现不了。尤其近两年又新出台教师职称晋级考试制度,60%-70%的教师被晋级拒之门外,对此很多教师心存不满,有经验的老教师情绪低落,不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其三,教师年龄“老化”,学科和年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年龄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是当前牧区学校面临的普遍现象。学校合并后学校编制数已满,无法再进新教师,同时原来的老师年龄、身体健康、知识老化等原因无法担任教学工作。调查组发现:个案莫苏木中心小学共71名教师,其中40岁以以上49人,占69%;40岁以下有18人,占25%;30以下只有4人,占5%,比例严重失衡。教师学科结构不配套,一边挂名而不工作的老师诸多,另一边有的学科缺老师,跨学科代课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四,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性,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民族地区尽管在教师流动、教师发展、教师引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教师队伍数量庞大,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旗域内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仍然明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调查中发现,个案苏木莫学校现有82名学生,却又67名专任教师,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平衡,因此,自然出现教师分工不均匀问题,有一半教师在后勤挂名,工作量几乎为零,却教学一线的教师任务繁重,对此很多教师有不满的情绪,他们虽然很爱这个职业,但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各种压力以及社会的各种诱惑之下有的老师选择离开岗位。

其五,老师们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少,短期培训不到位效果不明显,长期培训没有机会参加。原因是培训渠道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主要经费)。大部分学校无力承担教师接受培训的经费,所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难于得到改善。

(二)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民族教育的“优先、重点”发展方针,确保各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高科技信息进入课堂之后,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牧区大部分学校严重缺少各功能室、现代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和文体、卫生器材,远远达不到自治区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特别是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部分财政困难地区的民族中小学仍然存在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苏木寄宿制中心小学各种条件极其艰苦。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苏木小学教师使用的教学设备十几年来总来没有更新过,教师们束手无策,他们还是20、30年前的旧设备老方法进行教学。

民族学校活动经费不足。少数民族学校开展课外活动都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所以活动的资金投入比较多。而且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源少、住宿生比例大,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经费,使无法维持正常运转,严重影响着牧区蒙古语授课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厌学情况严重。首先,“撤点并校”,“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没有升级升学压力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学生的基础差,又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许多学生在升年级或升高一级学校时跟不上教学进度,开始“厌学”、“逃学”等现象出现。

其二,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远离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现在倡导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和接纳,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氛围,但当前的民族教育的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教材编写过分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教学内容的应用型。调查中发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没有看到任何一套少数民族题材内容的,甚至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教材。诸多课程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以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使用的各科教材基本上是由汉语教材翻译过来的,忽视了少数民族这一特殊群体的实存差异性,缺少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方历史等内容,造成很多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缺乏了解。这样脱离他们自己所熟悉生活的“偏深偏难听不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造成了以自己的母语为主的学生“厌学逃学成绩差”,教育质量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搞双语教学,但却把本民族语仅仅作为汉语教学的工具用语,造成蒙语授课学生蒙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能力都推到边缘,所以调查中很多蒙语文老师抱怨教蒙语文课难度大。这严重违背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初衷和本质。

其三,开设的课程门类太多,学生压力大。如,初中同时开设19门课,而且蒙语授课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叫“三语”(蒙语文、汉语文、英语)教学),教学过程中缺少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老师没有机会坐下来研究教学和学生,各课老师都布置各自的作业,加起来一天的作业就大大超量,学生负担自然就重了。

总之,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学方法的单调、封闭式管理的诸多缺陷、学校娱乐设施不全、学生课外爱看的图书资料极少等“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和“五花八门”的校外世界是学生厌学逃学的内在原因。这些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的棘手问题。

(三)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和生活老师的素质,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特点是全封闭式管理,全封闭式管理使学校承担着学校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寄宿制学校如何处理家庭和学校的系关是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关系到给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营造一个安心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对小学生来讲,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强,但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弱化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强化了学校社会化的功能,这对现在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的去向之下,寄宿制学校应该具备各方面的条件齐全才能保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但课题组调研中发现,牧区的学校,尤其是苏木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寄宿制学校条件差。有的中心小学的学生宿舍内没有卫生间,学生晚上上卫生间还先去叫醒生活老师。活动场地有限,设备严重短缺,课余活动形式单调;教师工作量大,待遇低,开展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素质不高。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对生活指导老师(习惯叫宿舍管理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对于低龄的寄宿制学生来说,生活指导教师的行为习惯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专任教师的工作岗位在教室,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中心就是宿舍。生活指导教师一方面要负责照顾学生的生活与课余监护工作,另一方面又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引领者。一位合格的生活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初级卫生防疫学和文化基础科目等知识。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是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但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牧区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素质偏低,绝大部分是临时聘请的无业人员或者教师家属,除了负责学生宿舍的清洁工作和维持一下纪律和安全外,基本没有教育引导学生人格形成的职责和能力。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管理人员。

二、促进牧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提高民族教育专项资金,以便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

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生活贫穷以及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更好的贯彻落实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方针,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整体上实现教育经费保障的规范化、制度化。

1.给学生创造学生课余活动的场所的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充分发挥老师组织学生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2.开发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提升民族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3.在牧区寄宿制学校专门设置生活教师编制,重新定位生活指导教师的职责;4.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穿着、饮食等风俗习惯的特殊性,相应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的合理性

1.转变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灵活的管理队伍。权管分明、权利下方,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通过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机制改革,整顿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利用,合理安排有限的师资资源,有力保证民族学校的均衡发展。3.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则制度对政府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决策进行规范和约束,实现“民族学校在当地处于优质水平”的目标,使牧区边缘地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三)实施培训与交流制度,不断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1.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相应的具体措施,把少数民族地方基层教师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使专项资金来加强支持力度,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氛围。2.应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积极参加自治区、市、旗组织的各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活动,以及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手段,使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提供教师的教学能力。3.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民族教育一线教师到其它地方参观学习、听课研讨等多样化培训形式来开阔眼界,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民族教师的专业素养。4.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民族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学历提高和各类培训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5.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社会、学校、家长三维一体的教学氛围

(四)基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需求,灵活使用并编写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教材

1.教材是教学的凭借。地方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力量,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可以将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和生产要素,体现当地民族特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加进教科书里,重新编写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材。2.适当开设内蒙古自治区和当地的历史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生存成长地区的历史背景。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寄宿制学校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