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2015-12-10杨霞飞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杨霞飞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共同信仰培育,会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当今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要坚定地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为它是讫今为止最科学最革命的,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寻找到了可行的道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体现了共产党人一贯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行为准则。

关键词:共同信仰;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45-02

信仰是人类精神最终追求,是对回归最终家园的灵魂慰藉,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意义。同样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没有希望,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生机勃勃,对未来充满希望,精神高尚,团结向上的。当代中国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固有的信仰、价值观遭到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混乱的状况。从建国以来的历史来看,信仰建设几经挫折,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信仰的困惑、价值领域的矛盾等问题,尤其是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计划经济时期的信仰受到来自西方世界及传统文化的挑战,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反思,对来自西方的价值理念及传统文化的探讨,表明中国人对于信仰的需要日渐苏醒,但信仰什么,个人信仰与公共信仰之间是什么关系,应培育什么样的能凝聚民心的信仰等问题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关键是没有信仰的引导,而现今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教育成效并不明显,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信仰之间的冲突就难以避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信仰代表着国家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信仰培育,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仰、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信仰有多种看法,一般认为信仰是信念的一部分,是普遍、最高(或极高)的价值信念,由于人们对某种理论、主义或学说的信服与尊崇,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选择,而价值观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指南,当一个人做出信仰选择的时候,他的价值选择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信仰决定着人的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整合实质上就是社会利益的协调和调整过程,是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1]。它“构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2]。信仰是精神层面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导致的主体性抉择,一个人的信仰受文化传统及外部世界影响,可见信仰是可以培育的,而价值观是主体信仰在实践中的实现。

信仰是个体的,但人是社会性的,有其共同的精神纽带。共同信仰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是对世界本质的追索,是对自身灵魂归宿的想象,是对客观事物存在真理性的坚定追求。一个社会有着共同的信仰,才有凝聚社会的力量,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需要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在我们国家能凝聚人心的共同信仰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代表着着人类最终的价值理想和最高追求。

有了社会的共同信仰,就有了大家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社会有各种价值观念,但一定要有起支配作用的核心观念,即核心价值观,它“是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3]。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追求。

二、共同信仰关乎着人类的最终价值选择

人生活在地球上,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会思考人生存意义问题,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人对自身的存在充满好奇,哲学的三大问题就是探寻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的问题,从唯物的观点看,所有哲学所要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动物生存,而人是生活,正是因为人的意识使人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人在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上,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人的实践活动在满足人的生存问题的基础上,信仰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理想生活的境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升华,是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愿景,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寻。

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从必然走向自由,“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4]。“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5]。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正是在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信仰作为人们的一种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而来,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意识作用的生动描绘,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改造着世界,无不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无不体现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无论是东方和西方,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大多一致。

在对于人到哪儿去的问题上,人必须面对死亡,对于死亡的态度极有可能影响你一生的价值选择,而信仰让你正确面对死亡问题。信仰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人的存在的意义和根据是什么,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关怀,超越了物质的需求,而为人的存在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和价值的支撑。正如蒂利希所说:“我们终极关怀东西,乃是决定我们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那个东西……人终极地关怀着他的存在和意义。”[6]

人需要信仰,是为了寻求一份精神上的安宁,袁济喜认为:“精神家园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终极的归宿。精神家园被看作人的内心的信仰,信仰则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是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是对社会公正的内心追求,是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7]。假如人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会陷入空虚,陷入到及时行乐,行尸走肉之中。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让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意义。可以说,科学的信仰关乎着我们的正确行为,它处于整个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信仰的实践

当今社会信仰趋于功利化、多元化,凝聚人心的共同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托克维尔曾说过:“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8]社会共同信仰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信仰,精神世界就会崩溃,价值追求也会成为空谈。

当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实际上与共同信仰的复兴及重建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反映在软实力上,不仅有着发达的经济,更有着有信仰的公民,这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代表着我国的奋斗方向,体现着人民的共同需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了危机,许多的青年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它,而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它,因为背诵太多而反感它。“思想似乎失去了批评的对象,于是,它会迅速地沦落为一种依附于经典的知识,并在考试制度的挟迫下,被简约化为一些无意味的文本或公式,只是作为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存在”[9]。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就要从狂热到理性认知,是实践出了问题而不是原理本身的危机,是后人非理性教条的应用或曲解而不是科学理论在现实中的瓶颈。

共同信仰是社会的共同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才更有说服力,从中国的具体实践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二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带领着中国从落后贫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第二次飞跃使中国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0]

从在战争时期为了国家命运抛家舍命的仁人志士,到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模范,他们践行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祖国的富强与民主,信仰与价值追求明确。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理论的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去认证,从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整体系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这个系统中,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人价值也在于与他人、社会融为一体。

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于个人价值的认同较高,要教育大学生把崇高的信仰和个人的主动追求对接起来,形成“号召”和“我要”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综合国力强大、人民共同富裕、精神面貌极大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转型期,个人出现价值混乱、思想动荡、道德失范的情况,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的提出,对社会思潮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找到了行为的立足点,有了个体清晰的价值目标。以共产主义崇高的信仰为基础而达到全民族的共识与认同,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与践行。

参考文献:

〔1〕廖小平.价值观的分化、整合与价值体系建设谈[J].道德与文明,2013(4).

〔2〕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N].人民日报,2014-2-12.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5.

〔6〕王珉.终极关怀—蒂利希思想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9.

〔7〕袁济喜.漫谈精神家园建设与审美提升[J].北京观察,1997(5):17.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24.

〔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毛泽东选集(第二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