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2015-12-10刘霞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微时代

刘霞

摘 要: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等概念应运而生。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以微博、微信、QQ等为交互平台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微时代的信息传输以实时互动、高校便捷、开放为特点,网络舆论内容上多样化、浅表化,在形式上圈群化、碎片化,网络舆论主体草根化,使得网络舆情的统计分析难度加剧。微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平衡,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部门,系统分析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网络舆论,维护网络安全刻不容缓。

关键词:微时代;互联网+;网络舆论;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49-04

一、微时代及其特点

(一)“微时代”的提出

在产业结构深入调整中,移动互联网行业异军突起。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并且还提出要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培养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互联网,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兴技术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如,互联网与传统通信行业结合,就有了现在的微信、QQ等产品;互联网与传统的销售行业的结合,就有了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繁荣;互联网与传统的汽车租赁行业的结合,就有了滴滴打的、快的打车等便民产品。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以微博、微信、QQ等交互平台为方式的“微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概念即微时代的核心内涵。

(二)微时代的特点

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网络时代,人、物、空间、介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人逐渐网络化。网缘,成为新的评价人际关系的标准,人类成为重型在线动物,人际交往逐渐圈群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群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为划定或者选择的人际交往圈。圈群化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网络信息因此而出现碎片化。

2.物逐渐智能化。物的智能化,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导游、Apple watch、无人飞机,智能驾驶等等,它一方面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逐渐取代传统劳动力。

3.传播介质移动化。除了以空气、水、金属等传统的现实空间为传播介质以外,互联网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作为移动的传播介质正蓬勃发展。

4.人类文明的形态逐渐数字化。近两年,清明节扫墓服务在淘宝、微商里迅速蹿红,电子博物馆、电子公墓等等在网络盛行,人类文明形态的数字化正已应接不暇的姿态蹿入人们的思想,另部分年岁稍长的人群感叹时代变迁太快。

二、微时代的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论

在我国,“舆论(public opinion)”作为一个词组,最早见于《三国志·魏·王朗传》:“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其后见于《梁书·武帝纪》:“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意见。在欧洲,18世纪的伏尔泰称“舆论”是世界之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认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从古至今,人们都认同舆论的重要性,但对舆论的内涵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多数人概括一致的对社会感知和态度的反映。有人认为,舆论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有人认为,舆论是一定群体对特定事物带有倾向性的认知和看法。2015年5月2日,一篇名为“华山天价米饭15元一碗”的报道成为舆论热点。舆论中,有人认为一碗米饭15元,有敲诈之嫌;有人认为,明码标价、买卖自愿,无可非议;有人认为,对于景区里的经营行为,政府要做好价格引导;也有人认为,虽然是明码标价,但消费者却别无他选,仍有“强迫消费”之嫌。因此,网络舆论,是网民借助互联网这一特殊信息载体,对现实空间里发生的具体事件,在网络空间里共同表达并呈现出来的认知和意见。在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微时代,互联网空间里的网络舆论呈现出以下特点:

1.网络舆论具有“草根性”。网络舆论是各种见解、立场和情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的交错综合。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不受任何拘束的表达个人的见解、立场和情感的机会;移动终端,开辟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播音员”的传媒时代。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85.8%。网络舆论的“草根性”是与“官方舆论”而言的,微时代再不是“官方”一家之谈的时代,网络舆论因“草根性”,信息资料获取的直接性而更具说服力。

2.网络舆论“微型化”“多样化”并存。“微型化”,是指承载网络舆信息的形式微小,如一个短句,一张截图,甚至一个符号等等。“多样化”是网络舆论的信息内容多样,涵盖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娱乐等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获得并发表各类言论和发布消息的机会,自由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舆论形式“微型化”和内容“多样化”并存。

3.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数字空间,它开放、无门槛,网民人员众多,结构纷繁复杂。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见表1);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见表2);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6.8%与30.6%(见表3)。

4.网络舆论的传播实时互动、高效便捷。网络舆论的传播方式依靠当前强大的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例如网上论坛,电子邮件,个人博客、空间,各类聊天工具等等,让舆论的传播高效便捷、实时互动。如,在恐怖信息和恐怖事件上,网络舆论更容易引起网民情绪化的评论,网上与网下的快速互动,成为引起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的导火索,使得一些群众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问题或矛盾都会借机利用网络舆论宣泄对社会的不满,导致比恐怖事件更加可怕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治安,威胁国家的发展。

(二)网络舆情

根据百度百科里的解释:“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即民众围绕客观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特定的社会空间里,从政治、社会、道德等各角度表达出来的社会态度、信念、意见和情绪等的总体情况。2015年5月3日,四川成都一男司机因违法变道而对变道女司机进行殴打,导致其骨折并带有轻微脑震荡。事件之初,舆论强烈的谴责男司机的暴力行为;随着男司机车内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视频的公布,舆论突然逆转,甚者有人认为女司机挨打实属“自作自受”。网络舆情,是对网民对其关注的各种话题及事件在网络上公开表达的意见和观点进行分析甄别、归纳总结后获得的信息情况。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兴产物,除了传统的信息渠道外,各种新闻网站、网站门户、社区论坛及博客微博等已经成为舆情的重要信息来源,与网络舆论相比,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舆情以网络舆论为基础。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发生、并存在于互联网空间或者虚拟空间。网络舆论是网络舆情的“原材料”,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的“产品”。网络上流行的“舆情分析软件”、“舆情分析专家”就是对这一产品的开发,以期能为特定的主体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

2.网络舆情是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的结果。网络舆论主体知识结构、学识经验各异、态度目的各不相同,网络舆论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各种舆论充斥着网络空间,如何从数以亿计的信息海洋中研判出有价值的信息,就是网络舆情的主要任务。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系统、软件,通过设定关键词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研判、筛选,最终获得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网络舆论。

3.网络舆情为引导和控制网络舆论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到的网络舆情,往往能帮助决策者、管理者或者当事人发现舆论背后的真相,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控制舆论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三、微时代网络舆情分析与网络舆论控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有政策支持。在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网络空间的发展和规范载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予以确定下来,这就为微时代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和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有技术支撑。决定某种技术发展状况的标准只能是技术本身是否成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任何对技术的发展造成的障碍行为都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现今,互联网技术成熟且有广泛的市场,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网络舆论引导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国际社会已基本形成责任共识。2002年7月25日《经合与发展组织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准则:发展安全文化》中指出:“所有参与者均对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负有责任”。2003年日内瓦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第一阶段会议上的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关系到各国和人民的利益与安全,必须提到联合国框架下讨论互联网的治理问题。这一些列的国际会议及会议上达成的协议,为微时代下网络舆论的引导与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和责任意识。

(二)挑战

1.变幻莫测的国际治安形势。微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再不是武器及其杀伤力的竞争,而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文明之间的较量,而互联网空间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国际社会中意识形态的较量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意识形态、社会文明、价值观等在互联网世界碰撞,相互作用、此消彼长。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仍警示着我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切勿成为“温水中的青蛙”。

2.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心腹大患。美国斯洛登事件警示我们,网络空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十分激烈。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已成为世界大国博弈的新战场。许多大国已经采取外交、军事、经济等手段保护其网络空间安全。因为一句“奥巴马说话做事总是太鲁莽,像一只热带丛林里的猴子”,朝鲜的互联网曾被美国切断,全国无法上网。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终极武器,网络安全,是我国网络舆自由与控制面临的重大挑战。

3.网络空间里的“蝴蝶效应”和“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蝴蝶效应”引申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菲利普斯提出的“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随后的自杀者就越多。“蝴蝶效应”和“维特效应”对盲目、分化的网络舆论,更是煽风点火、火上浇油。

4.网络大V居心叵测,网络舆论真假难辨。在社会矛盾突出的今天,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在网上交流、聚集、组织、动员提供了便利,也为别有用心的网民、网络大V传播煽动推翻或分裂国家政权、煽动民族仇恨居心叵测,影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一些群众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问题或矛盾就会利用网络宣泄对社会的不满,网上与网下的互动快速便捷,容易受到网络负面舆论的教唆和影响,极易酿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国家的发展。

四、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

(一)维护网络安全

1.切实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战略。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战略实施工作机制,以国家电网经验为典型示范,加大力度,建立国产化实施、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国产化试点,全面组织对芯片、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等核心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分步、分类实施国产化战略,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核心。

2.切实加强对国家级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和监管。美国斯诺登事件为我国网络安全敲响了警钟。“思科、IBM、谷歌、高通、Inter、苹果、甲骨文、微软”,其产品几乎垄断了全球产业命脉,并已深度渗透至我国电信、金融、能源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将国家级重要信息系统作为国家和行业的重点保护对象,建立完善国家级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事件(事故)报告调查制度和应急处置机制,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管理办法和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全面了解微时代与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可控可防,并非深不可测或者无能为力。虽然,日前成立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多部门参加、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国家网络安全工作格局,但具体的配合协调机制及配套政策还待进一步明朗。

2.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分析研判、应对机制。建立网络舆论监测报告机制和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在各部门之间加快构建信息化体系,形成一个稳定的、光滑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可靠的网络舆论应急机制,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具体职能部门能迅速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调动和整合各种网络力量积极应对。

3.加强专业的队伍建设,创新微信息技术。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以及相应的微式技术平台,能对互联网上数以亿计的信息,高精确度的计算,能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高效率的对网络信息、舆论进行筛选和分析,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网络舆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肃清网络空间

1.信息公开及时、主动、全面、客观,把握舆论引导权。如,在确保公民的基本信息和隐私安全的基础上推行网络实名制,将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对应录入网络终端系统,通过网络实名制的技术手段寻找信息的发布者,及时追究那些散布不良信息的媒体和个人的责任,能有效净化网络环境,抑制网络犯罪。及时、全面、主动、客观地公开信息,不仅能将网民尽可能的引导至主流舆论之中,还可以避免引起新一轮的舆论危机,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2.严厉打击利用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2013年以来,中央加大力度整治网络秩序,针对网络乱象,重拳出击,打击网络传谣,如秦火火、薛蛮子、立二拆四等一批网络大V,同时部署开展青少年网上关爱行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地清理了网络空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9月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对同一被认定为诽谤信息的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行为可定罪。这一规定,有效的限制了“蝴蝶效应”、“维特效应”在互联网空间的影响。

3.建立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发挥网络安全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建立网上网下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能切实提高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稳定的能力与水平。公安机关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网络基础数据库,能够对社会重点人员、重点场所进行有效控制,并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集中整治垃圾电子邮件、打击网络赌博等各类专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已经成为公安机关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阵地。

(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前所述,我国网民数量以1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为最,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高达31.5%。根据我国基本国情,10-29岁年龄段的人群基本上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对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1.树立和巩固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超越民族和国界,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从而带来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学生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破坏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出现彷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2.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火已经绵延到网络空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意识形态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犹如身临其境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适应现实的能力急剧降低,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时导致人格的异常。据有关调查,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迷恋症”和“网络孤独症”的倾向,而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容易变得冷漠自私和性情孤僻。

3.加强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据有关调查,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内容,47%与暴力、色情有关,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有些意志薄弱者就有可能丧失是非判断能力,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成为网上色情暴力的俘虏,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任贤良.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9.

〔3〕何军.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共开封市委党校,2013(8).

〔4〕高鸿钧.清华法治沦衡(第四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行业研究网”.也淡技术中立.http://www.chinairn.com/doc/50160/11235.htmI,2005-4-2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网络舆情微时代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