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015-12-10张政

关键词:古迹文化

张政

摘 要: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对于对于旅游方面的需求日益高涨,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单单重视风景的秀美程度,相当大的比例看中的是旅游地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呼和浩特市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旅游旅游资源为出发点,进一步描述呼市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对于整个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呼市文化旅游开发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可持续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古迹;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41-03

一、名词解释

(一)地域文化

有关专家指出所谓的地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创造出来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它是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区分各个地区身份的最好铭牌,对于展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主要讲述的是狭义的地域文化,仅仅是相对于广义的中国整个的大的文化圈而言的,是统一在大的文化圈范围之内的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是人们在不断地经验总结中形成的,不同的地域由于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们的作用下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比如我国的徽州文化就是在以自然环境为主导下行成的,因为此地山高水远,所以中原的一些世家大族来此逃避战乱,带来了同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原的文化因为地形的阻隔在这里沉淀下来,与当地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这样文化范式的形成还有很多例子,这也就说明: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古语有云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的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地域文化的形成就是在诸多因素的导致下产生的。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里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并且至今仍然在不断传承,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瑰宝。时间跨入到现代,地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持续发展,进而带来非常客观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看清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基,也就是所谓不忘本,而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及其重要和明确的。

(二)旅游

旅游这个词对于当下的大众来说是非常好理解的,从简单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个词的意思非常明显,“旅”就是外出旅行,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一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空间活动,而所谓的“游”就是一种观光和娱乐,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旅游的本义,其实旅游一词是人们在甲骨文中发现的,在山东昌乐骨刻文中发现,是对于东夷的娱乐活动的一种记叙,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旅游的体现,这进一步说明关于旅游的记录最早产生于我国。

将地域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所组成的文化旅游其基本载体就是旅游,核心是文化,以旅游的形式作为展现,是一种旅游形态的高级展示,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城市简介和历史文化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近代呼和浩特被称为归绥,是绥远省的省会所在地,后来行政区划的调整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到这里,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市”城市的人口构成以蒙古人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共有41个民族生活在一起,有国际列车航班可以直接通往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呼和浩特市是我国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的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内旅游的热门地区,这里以独特的草原文化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的到来和观望。

呼和浩特有着非常多的旅游资源,因为历史悠久,所以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大量的博物馆,在这里可以北上草原感受大草原的雄伟壮阔,往西边去就是无边无际的大漠,感受西域的荒凉,南方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这里是集中国北方景色于一身的风景奇绝的旅游圣地。

(二)文化古迹景区的开发总论和注意事项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诸多的地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一些文物古迹,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对于历史的传承和记录,我国是一个比较重视历史遗迹保护的国家,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我国商代就有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传统,我国考古科学家1936年在殷墟发现的YH127坑,就是商王室的储藏王室占卜档案的地穴,出土1.7万片甲骨,反映了当时对王室档案的保护和管理。从此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对于前代的历史遗迹进行保存整理的部门,进入近代,由于近代战争因素的原因,我国的古迹保护工作几乎停滞,大量的古迹毁于战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拆古城墙和破坏历史古迹的过激行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错误的方针指引,中国的文物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大量的古迹被破坏,所谓古迹保护在这一时期绝无可能,更不用说对于古迹景区的保护。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党和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文物古迹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中国文物保护现状》一文中指出:“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国家层面来看,对于古迹的保护已经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共识。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升温,一些著名的历史古迹被开发成古迹景区,例如非常著名的有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据统计,在我国首批公布的187个4A级旅游区当中,以文化遗产或仿文化遗产作为主体吸引物的旅游区达67个,占总数的35. 8%,以文化遗产或仿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吸引物的旅游区有33个,占总数的17.6%。文物古迹作为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贡献。在古迹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各个开发机构也开始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于文物古迹景区的保护,例如我国著名的龙门石窟和布达拉宫就采用了每天限制游客数量的方式对景区的游客饱和度进行控制,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在对游客的展示过程中采用的都是密封式的对外开放,以保护文化古迹的原始形态,近些年来,对于古迹景区的保护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古迹景区通过门票费用进行景区的自我修缮和政府主导下的维护目前是我国古迹景区保护的两大重要方式。但是我国的古迹景区保护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有一些名气比较小的景区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少,景区的游客也比较稀少,所以对于景区古迹的维护就微乎其微,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三)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呼和浩特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这里打败居住在这里的两个游牧民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建立云中城,自该城池建立的那一天起,这里就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用来镇守北疆的战略要地,因为此地在此之前曾经被蒙古人所占据,所以在市域境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供人观赏,随着时代的发展,呼和浩特市政府开始逐渐较大对于文化旅游方面的投入,改建和完善了这些景区。

大召寺

大昭寺是在呼和浩特非常重要的寺庙之一,是该地区建成历史最早的黄教的寺庙,最初的主体建筑建设于明代,当时的首领可汗在公元1579年即明代万历七年,,是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西藏达赖而建造的,明代万历皇帝赐庙名”宏慈寺”,公元1640年皇太极对大昭寺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基本形成了现在的雏形.

寺内有非常有名的大昭寺三绝,即所谓的壁画、银佛和龙雕,除此之外,寺内还有非常著名的大昭寺三保,分别是金佛像、康熙皇帝所赐的八盏宫灯以及孔雀开屏图被誉为”大召三宝”。

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在大昭寺的对面,同样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寺庙,是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寺院中的七大召之一的寺庙,也是目前呼和浩特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总的占地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的建筑由牌楼、山门、大殿等部分组成,大殿的营造类型采用藏式寺庙的风格,寺庙的周围用彩色的琉璃砖进行包裹装饰,和殿前的雕塑相得益彰,带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非常强的艺术渲染效果,这里至今还保存着由清朝康熙皇帝御制的“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竖立在大殿的显眼位置,皇家风范尽显。

将军衙署

将军衙署也就是所谓的绥远将军衙署,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年即公元1737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通知,加大对于西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在归化城(现在的呼和浩特的旧城)设置了衙署并在与衙署相隔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为了进行防御的城市,并被乾隆皇帝亲笔提名为”绥远城”,并派驻一名武馆管理事务,现在的将军衙署就是当年绥远城镇守将军的府邸,目前还完整保存着132间房间,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的同样类型的官府当中最大的一个.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金刚座舍利宝塔——五塔寺

此地原来叫做金刚座舍利宝塔,因为这座宝塔的塔顶上有非常奇特的无座规则排列的方形的舍利塔,所以又被称之为五塔寺,这是一座同样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整个寺庙由最为坚固的塔基和金刚座以及塔顶三大部分组成,最让游人称道的是塔顶上五座玲珑的小方塔,这在全国的古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开发的注意事项和方式

(一)历史文化挖掘注意事项

呼和浩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为呼和浩特地区的学术研究和历史传承以及旅游开发所服务的,在对于这一地域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主要是对于保护行为研究的力度不够,而导致在开发时并不是将文化古迹保护放在首位的,在展开对于呼和浩特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先明确一些观点:关于文物破坏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意识的破坏,第二大类是有意识的破坏,这其中,第二大类的有意识的破坏分为善意的破坏和恶意的破坏,这其中也可以成为是一种保护行为,笔者将会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重点阐述。

对于这一组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些例子:在我国徽州地区的开发早期,由于前期开发的手段比较粗放,会在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对古迹有所破坏,特别是徽州地区的古民居主要是砖木结构,在这些砖木结构之上存在有大量的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容易受到破坏,这也就所谓的对古迹景区保护过程中发生的无意的破坏;那么第二类的所谓的有意的破坏中恶意破坏的部分则是指在非自然力的趋势下,人为的因素导致古迹被破坏的现象,这是一种比较恶劣的行为,本质上不属于文物保护行为,在前一段时间流传出的山西省半坡古村被拆除的事震动全国,地方政府为了开采古村底下丰富的煤炭资源获得高额利润而放任企业肆意破坏古村,半坡古村历经风风雨雨仍然保存着完完整整的古村风貌,但是却因为经济利益被拆迁而毁于一旦,让人扼腕叹息。

最后一种方式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种文物的破坏,可是如果缺少足够的论证就非常有可能成为货真价实的古迹破坏,所谓善意的文物古迹景区破坏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状况妥协的开发保护方式,前提是需要有充足的论证,例如在合肥市政府对于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李鸿章家族住宅的开发保护过程中,一共涉及到两处重要的古建筑,一是李鸿章故居和李鸿章的侄子李国蘅的故居,两大片古民居连成一片,占去了大半条淮河路,当时市政府有意识的开发此地为商业步行街,所以,对于这些古建筑的去留有过争议,最后,在相关专家团队考证过后,采取了保留李鸿章故居而拆除李国蘅故居的决定,在后期的建设发展后,李鸿章故居成为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并在二零一三年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淮河路步行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过,这种保护性开发的方式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这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妥协。但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在充分论证的方式下是可以运用到对于呼和浩特文化旅游开发中去的。

(二)开发建议和意见

呼和浩特的文化旅游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打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牌子,发挥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当然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开发的可持续性,特别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要进一步制止人为的恶意破坏,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大文化旅游开发的监管力度,尽量避免人为的善意的破坏,还文化于本真。

除此之外,呼和浩特还可以结合特有的草原文化打造草原文化游,依托成吉思汗墓园以及昭君墓进行重点打造,再现元代时期中国的天朝上国的历史形象,进一步建设“元文化园”和“蒙古族历史发展博物馆”以及“王昭君纪念馆”将已有的文化进行集中展示,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开发的含金量,将呼和浩特进一步打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展示基地。

参考文献:

〔1〕张淑梅.论内蒙古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资本化转化[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3).

〔2〕李宇虹.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宋博骞,田巍.内蒙古呼伦贝尔冬季旅游资源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0).

〔4〕韩新盛,智颖飙,郭晓川,卢文生,张荷亮,雷达,红鸽,旺扎拉.基于季节适宜性的草原景观旅游资源评价[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古迹文化
古迹“开发”之忧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岩上觅古迹 画中释春秋——纪念盖山林先生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京都古迹
探秘吴哥古迹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