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下关滨江商务区保护对策

2015-12-10王雨

关键词:保护对策

王雨

摘 要:六朝古都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长江穿城而过,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紫金山风景绝佳,幕府山气势雄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本文将结合南京下关滨江商务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力图寻找出适合下关滨江商务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道路。

关键词:下关滨江商务区;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27-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江苏省也确定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厚基础,要建设文化强省,就必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保护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以及承载有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事件、物件等。江苏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其主要特点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具有传承连续性。不仅贯穿整个江苏文明史的始终,而且许多类型的文化资源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和创新。这说明江苏历史文化极具活力,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持续性贡献。这种文化基因在历代江苏人身上传承滋长,会体现为江苏人执著、活跃的品性。第二,具有地域不平衡性。这种时空分布的不均衡,真实地反映出江苏历史文化的流动性和地域特色,而思想文化大家的频繁出现以及行政区划的独立,增强了区域内文化的交融,成为凝聚省民意识的文化基础。第三,具有兼容性。这种兼容性文化氛围,养成了江苏人民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基因。近现代以来,江苏人每每能引领风气、敢为人先,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也是我们继续改革开放、建设美好江苏的精神动力。第四,具有较强的辐射性。辐射性展示了江苏历史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也突出了江苏对祖国大家庭的贡献,有利于培养江苏人民的自豪感。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珍惜爱护历史文化资源与否是衡量文明高低的标尺。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省、市、县各级政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相关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和组织;构建了相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些地方和单位摸索出了一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保护和利用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是坦率而言,目前一些痼症仍然存在,如缺乏法规实施细则、有法不依或难依、监督不力、“建设性破坏”、过度开发等等。今后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任何情况下,保护都应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先保护,后开发”的发展模式。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者相结合,要留意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留意其依托或寄生的物质形态。其三,点与面的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有某个孤立点的保护,也要有综合性的街区、名村、名镇的保护。其四,重建和修缮的问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主张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反对更多人为的“创造性”。其五,大环境与小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应注意力度,避免和减少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就会保留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可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还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以其文化积累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创造新文化的素材,更能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二、南京下关的前世今生

南京下关,这片长江沿岸的区域,见证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荣辱。正因为多次承载和记录着国家命运的重大起落和转折。茅家琦先生认为“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是城市近代化的核心”[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南京成为沿江的一处重要通商口岸。由于战争等原因,开埠较晚,同时也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经济优势和地缘优势,也并没有像其他条约口岸城市那样逐渐走上以工商业及外贸为先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左宗棠等先后担任两江总督,南京也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场,而下关则成为洋务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他们在下关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建设,为对外开埠做好了准备,也为南京下关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外商轮运势力的扩张,我国的运输业有了相应的发展。当时驶来南京的客货轮逐年增多,其经营航线远达长江上游的宜昌。1868年,旗昌轮船公司开航长江线后,在南京下关河西宗泰字铺地方,租地造屋6间4厢,设置“洋棚”,办理客运业务。该洋棚设备简陋,仅有栈房供旅客候船休息,并无码头等设施。

因南京系两江总督驻地,官员来往不绝,同时又是清政府设立的“江南考棚”所在地,大批考生需要乘坐轮船来此应试。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南京下关设立棚厂,开办客运[2]。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5月1日,下关滨江一带设关征税,定名金陵关。金陵关设在南京仪凤门,下设有大胜关、划子口、救生局、浦口等四个子口。金陵关的设立,标志着南京成为对外开放的开埠城市[3]。

1908年,津浦铁路开工建设,1911年9月接轨,1912年全线通车,浦口的港务由铁路兼办,建码头12座,成为南京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津浦铁路的通车,使南京的经济腹地有了进一步的扩展,江苏北部、河南、山东等地运往长江各港的煤炭、皮革、农副产品等货物,很大一部分由津浦路运到南京中转水运[4]。

津浦和沪宁铁路的通车,南北陆路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突显了南京的区位优势。南京开埠以后,下关一带逐渐形成了“南有夫子庙,北有商埠街”商业繁盛的局面。近代南京的早期工商业发展也主要集中在下关大马路、商埠街、三汊河一带。

1911年,汉口和记洋行的纪尔、韩永清等人前来南京下关筹建南京和记洋行,一座近代化的大型食品企业呈现在江边,成为南京近代化发展的一处重要的标志。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系英国联合冷藏公司在华子公司之一,由英国贵族威廉·韦思特(willia m·vestey)(1859-1940)及埃德蒙得·韦思特(Edmund·Holye·Vestey)(1866-1953)兄弟创办。

韦思特兄弟创立的联合冷藏公司为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国际食品业垄断企业。韦思特兄弟控制了联合国际冷藏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绝大部分股权,由韦思特家族成员担任公司主要负责人,直至今日。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早期建设及发展的问题,因档案遗失殆尽,详情已不可考。1962年江苏省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在南京市肉联厂驻厂调查期间,组织原和记买办、会计、工人、门警等老职员进行座谈,并留下一些宝贵的口述史料,这样,我们对南京和记洋行早期建设的一些问题就有了大致的印象了。

南京英商和记洋行买办韩永清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亲自登门访问,并手书“博爱”以赠,韩一时名声大振。南京英商和记洋行3台兰开夏锅炉,从1916年一直使用到建国以后[5]。

南京某文化单位2012年在拍摄和记洋行的专题片时,压缩机组车间里仍然有一台和记洋行(1912年)时期购进的美国产制冷压缩机,整整一百年仍在正常运转。

南京和记洋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面临长江,津浦铁路通车后,生产原料来源顺畅,涨水期间可停万吨以上级轮船,且终年不冻,比汉口有更多的优势[6]。

三、下关滨江商务区的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实际上就是这个地方的名片,是一种文化品牌。被誉为“东方文明精粹”的古都南京,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在工业化社会中,走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凸显自身特色,无疑要将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再度提上日程[7]。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南京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力图用好这些名片,发挥历史文化品牌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认为,对文物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原封不动,保护、利用、再开发才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深入发掘遍布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在保护好这些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它们来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更多的文化品牌,以提升南京的文化软实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南京下关滨江商务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滨江沿岸,立足沿江岸线资源丰富、航运业发展要素集聚的优势,按照南京打造全国航运(空)综合枢纽名城的战略,将建设成为依托内河港口、国内一流的国际化航运服务聚集区、南京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产业的核心发展区,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上,目前招商局旧址完成修缮,中山码头主体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国银行旧址、邮政管理局旧址、和记洋行旧址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施工。在保护与开发历史资源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保护

拓展历史文化保护的对象和内涵,建立由整体风貌、古都格局、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的保护框架,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保护对象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20世纪遗产、古镇村、老字号、历史典故等均纳入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

(二)整体保护

把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所依托的城市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老城及其所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持南京特有的古都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宏观上突出名城格局和风貌的整体保护,合理调整老城功能;微观上从强调对历史文化资源“个体”保护,扩大到对历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三)积极保护

在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复兴,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促进历史文化永续利用,提升老城活力。

结合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构建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展示南京的名城风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遵循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维护生活延续性的原则,保护范围内不得改变历史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保护范围内对建筑的保护和改善行为,必须保证其功能、高度、尺度、体量、风格、色彩乃至建筑主要构成要素与历史环境相协调;不得改变民居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功能和用途,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应引导发展展览、文化、休闲等公共活动功能;保护更新方式宜采取小规模、渐进式,不得大拆大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应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本次规划初步划定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范围,应进一步分片编制保护规划,保护规划应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并参照历史文化街区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

下关滨江作为划定的历史风貌区,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按照《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8]的要求进行保护,保护规划需经通过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专家委员会论证后,报南京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应经南京市规划委员会论证后,报南京市人民政府审批。

重点保护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新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等必须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居住类的历史风貌区一般不得改变其主体功能。保护更新方式宜采取小规模、渐进式,不得大拆大建。

参考文献:

〔1〕茅家琦.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现代化的轨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3〕〔4〕郭孝义.江苏航运史(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5〕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外膛水冷壁兰克夏锅炉及废烟回烧经验初步总结[M].江苏省档案馆,档案号:4061-3-1503.

〔6〕朱翔.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郑忠,杨洋.南京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兼与上海城市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3(3).

〔8〕南京市政府.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S].200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