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原因探析

2015-12-10王文东

王文东

摘 要: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向国民党所占据的金门、马祖发起猛烈的炮击。这一突然的举动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全世界,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连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都感到措手不及。伴随着隆隆炮声已经消逝,紧张不安的台湾海峡也趋于平和与宁静,但是历史上的这次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引发了后来人的种种疑问和思考,等待着历史学者的研究与解决。

关键词:炮击金门;三和路线;华沙会谈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52-03

195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金门、马祖发起了炮击。一时间东亚的局势变得紧张不安,使人们感到扑朔迷离,匪夷所思,而且也为后来的历史学者留下了种种疑问?制造金门、马岛危机的是谁?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炮击金门前是否与苏联方面进行讨论过,这次炮击金门对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美国对于这次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要全面的干预中国共产党这次“挑衅”?炮击金门的原因何在,又为什么不立即解放金门、马祖,甚至解放台湾?这和毛泽东的好斗性格又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上面的诸多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随着一大批史料和回忆录的涌现,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史料之间的矛盾,各持一家的看法,使我们很难真正的去认识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分析这次军事行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呢?在这里笔者就结合一些史料和论著对毛泽东发动对金门炮击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金门诸岛(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以东海域,西距厦门岛1.8海里,东距台湾高雄港160海里,总面积147.37平方公里,而马祖则位于福建省闽江口,台湾海峡正北端,马祖列岛北起东引乡北岸,南到莒光乡林拗屿南岸,极东东引乡世尾山东岸,极西为南竿乡津沙村西岸,距离台湾岛114海里、离金门152海里、澎湖列岛180海里与闽江口相距约54海里,离福建沿海约10多海里,列岛的陆域面积为29.52平方公里,各岛海岸线总长为133公里。其地质条件上为花岗岩锥状岛屿构成,地势起伏大且陡峭,北竿岛的壁山标高294米,为马祖列岛第一高峰,南竿第一高峰是云台山标高为248米,己列为台湾小百岳之一,其地理位置十分独特。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金门失利后,国民党军一直踞守金门迄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想一举解放台湾,但是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缺乏海军力量和不熟悉海洋作战等不利条件以及天候、水文、潮汐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因而损失惨重。①台湾作为国民党的最后一个据点,毛泽东迫切地希望尽快的解放台湾问题。在得到苏联的武器援助后,毛泽东立即把军队调到华南一带,准备渡过海峡,解放台湾。但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以及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且给予台湾当局诸多的军事援助,粗暴地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步伐。于是,金门诸岛和台湾问题就这样遗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1954年,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把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美国的支持和默许下,国民党以金门马祖等岛屿作为平台,经常性的进入内地进行轰炸和侦查活动,给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大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一定情况下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和生产活动。为应对国民党这种无理狂妄的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1950年初就对其进行了猛烈的炮击,较为出名的是“九三”炮击金门,其后又在1958年对金门马岛进行了炮击。然而,这次炮击却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人们以为中美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美国的一些军事领导者甚至主张用核武器对社会主义政权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毛泽东曾说过炮击金门是一件大事。既然是大事,为什么人民解放军会突然对国民党所据守的金门进行猛烈地炮击,说其突然,只是针对时间上而言,其实这一点儿也不突然,因为这个军事行动是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长期策划孕育而成的。为什么毛泽东会在世界趋于和缓的时候动武?难道是源于蒋介石在7月17日宣布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全线处于“紧急戒备状态”导致的?还是炮击金门既可以“支持阿拉伯人民的反帝斗争,又打击蒋介石集团在金门、马祖一带经常骚扰我福建沿海的气焰”,②于是,毛泽东主张给予金门一击,灭其威风助己志气。艾森豪威尔在其回忆录中也写道“他(蒋介石)不顾我们军方的忠告,许多个月来一直在增加金门和马祖的守军,让他们向前移动,更加靠近大陆。1958年夏天,有十万人,也就是他的地面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驻在那两个岛群上。”③非但如此,“在美英发动对阿拉伯各国的武装干涉以后,蒋介石集团也起劲叫嚷要‘反攻大陆,并加强了以金门、马祖为基地的对大陆的骚扰和破坏活动”。④从1950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国民党军队袭击骚扰沿海地区41次,使用兵力达28000余人。根据下面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国民党对金门岛屿的极大重视,自从“九三”炮击金门后“至1957年底,金门设有防卫部,辖6个步兵师和特种兵部队共8.5万余人,其中各种地面炮兵31个营又2个连,有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80门。”⑤国民党之所以对其重视,是因为他想把它建成反攻大陆的平台,那时候蒋介石还十分热衷于反攻大陆。这一点毛泽东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知道对于这次军事冲突是中国方面先开炮的而非台湾当局,毛泽东在炮击之后也坦诚的说“是他——而不是蒋介石——导致了金门、马岛危机。”他甚至若无其事的说“他的军事行动‘只是打了几炮”。⑥因而我们可以得知,最终造成东亚局势紧张,台海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而非蒋介石,这并不像以前所说台海危机是国民党军队挑衅造成的。但是,毛泽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对金门进行炮击,难道仅仅是因为蒋介石在金门诸岛上驻扎的军队不断增多吗?

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已酝酿已久,炮轰金门的这次计划是在1958年8月17日-30日的北戴河会议期间决定的。在可见的资料中,最早的是在1958年7月14日提出的,也就是说,提出的时间是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发生政变的同一天提出来的,似乎中国炮击金门的确是为了声援中东。⑦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委员的叶飞认为“毛主席选择这个时机大规模炮击金门。“一是警告蒋介石,二是同美帝国主义进行较量,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来,以调动当时正在侵略中东的美国第六舰队,支援中东人民的斗争”,⑧吴冷西也认为“炮击金门、马祖的主要目的是警告国民党反动派,使它不敢放肆地在沿海骚扰。在一定程度上,炮轰金马,说不定可以分散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的注意力,对“阿拉伯人民的斗争可能有所帮助。”⑨但是根据上面的一些材料就认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是为了支援中东是不可靠的。首先,沈志华教授就对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从决策时间上看,支援中东恐怕只是一个说辞,否则就不会在7月下旬中东危机最紧张的时刻放弃行动。而一个月后再次决定实施炮击时,中东事件已经接近尾声了”,⑩其次,我们得知早在1958年2月,中国政府外交部就三次发表声明要求美国重新派出大使级别的代表与中国方面进行谈判,最后甚至于6月30日发出了声明说,限美国在15日内对中方给予答复,否则后果自负,这种后果就是1958年的炮击金门。而且,有史料显示早在7月14日以前,就存在着中国方面将要对蒋介石军队进行一场报复性地打击的说法,{11}在3月5日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就对“我空军进驻闽粤问题”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准备在必要时轰炸金门、马祖”。{12}因而我们推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声援中东人民的反帝运动,这正如吴冷西所言,支持阿拉伯人只是附带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讲,炮击金门的想法形成较早,不管中东的事件有没有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会炮击金门的。而中东的政局的变化为炮击金门提供了一个更为“悦耳”的、正义的借口。如果说仅为声援中东人民的反帝运动而发动对金门的炮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炮击金门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支援中东反帝运动,这只是“一箭多雕”中的一只不那么重要的“雕”。于是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中国炮击金门是为了迫使美国重新开启一轮中美双方谈判的砝码。杨奎松教授在其书上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说“毛泽东坚持要把美国逼回到谈判桌上前”,{13}重新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美国人的确不想因为台湾这几个岛屿与中国发生全面的冲突(但不是说美国愿意国民党把金门马祖让给大陆,只是希望避免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再加上赫鲁晓夫在1958年9月7日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中警告美国不要对中国进行不顾后果的军事干涉。因而毛泽东在9月10日写给胡志明的信中更加肯定地说“美国人怕打仗,就目前说,很少可能大打起来”。{14}后面所发生的事的确如毛泽东所预料,“美国一方面为保卫金门做出备战部署,一方面也要在这个议题上展现有意愿‘修好、谈判。”{15}艾森豪威尔主动地提出要恢复大使级别的会议,“9月6日,我获悉赤色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刚刚通过广播说中国人接受我们7月28日的建议,重新开始共产党中国大使与我们大使雅各布·D·比姆之间在波兰华沙的大使级会谈。这些会谈在进行了三年之久以后,已于6月30日停顿”。{16}可是,美国在7月28日就已经提出和谈的信号了,为什么中国直到9月6日才同意并发表讲话,炮击金门却是8月23日,比美国提出和谈信号还早近一个月。可以看出,中国无须用炮火的威胁就可以和美国进行会谈,为什么中国还要对金门进行炮轰呢?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因为美国答应和谈是在中国6月30日提出15天内恢复谈判的通牒以后的12天才提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方“又拖了12天才指派其驻波兰大使比姆为代表。既然美方拖延答复,我方来而不往非礼也。因而可以看出,中国如果不碍于面子,也不一定非要动武不可的,{17}但是,1958年的炮击金门的确导致美国进一步地提出和谈要求。终于在9月6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欢迎中国关于恢复大使级会谈建议的声明。“如果中共现在愿意响应,美国欢迎这个决定。美国驻华沙大使随时准备立即同中共驻在那里的大使会晤”。当然,笔者也比较赞同这种看法,即炮击金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开启新一轮的谈判,以使国民党在沿海岛屿减少军队的驻扎。

另一种说法是中国炮击金门是为了与国内的大跃进相呼应,他们认为可通过新一轮的华沙和谈迫使国民党军队从金门、马岛撤退,从而可以鼓舞民心。毛泽东一向重视人们的精神意识,他认为帝国主义制造的紧张局势有利于刺激世界人民觉醒,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方法,看到事情有两面性,看到紧张局势固然是坏事,但可以使人们觉醒,下决心同帝国主义斗争,这是好事。“这样看问题,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获得解放,不致于老是觉得包袱沉重”。{18}

笔者认为炮击金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想通过这种行为表示对苏联赫鲁晓夫着重强调和平局面的直接否定,进一步地对赫鲁晓夫1956年提出的“三和路线”的否定。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不满集中体现在炮击金门前的“共同舰事件”和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处理方式上。在1956年2月14日-25日,苏共举行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做了总报告,表示“由于形势的发展,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在议会中取得稳定的多数,使议会成为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这就说无产阶级可以不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取得政权”。{19}这种关于“可以不通过暴力手段进入社会主义”的说法引起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对,因为否定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方式就是否定毛泽东引以为豪的革命道路,就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革命的论述,在毛泽东看来革命的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因此毛泽东在不同场合中多次表示了对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特别是对“和平过渡”的极大不满。{20}

在探讨关于炮击金门的原因时,较少人能涉及到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毛泽东炮击金门是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表示不满的具体行动。施拉姆在《毛泽东传》中也写道,1958年7月28号赫鲁晓夫建议召开有英、美、印、法和苏联参加的高级会议以解决中东危机。可是三天后,赫鲁晓夫就秘密访华,并收回了关于召开最高级会议的提议,“这次冒险的转变很显然是受到了来自毛泽东的压力,他反对和那些仍然支持台湾的另一个中国政府的‘美帝国主义者去打交道。为了斩钉截铁地表明他的这种看法,毛在1958年8月底开始炮轰沿海岛屿。”{21}可是如果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最后的遗言》中的内容,我们会得出结论是赫鲁晓夫是支持中国的这个军事行动,尽管他并不知道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行。赫鲁晓夫回忆道“我们以为他们打算采取决定性行动来消灭蒋介石,因此他们提出的那些东西(大炮飞机等),我们都给了他们。我们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去约束中国的同志,因为我们认为他们要统一全中国这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完全赞成毛泽东解放这两个岛屿,消灭蒋介石向大陆进犯的潜在跳板”。{22}其实,上面的回忆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辩护。我们知道赫鲁晓夫在得知中国炮击金门这事件后是十分着急的,恼怒的,因为他不想为中国的军事行动而卷入有美国参与的战争,事实正是这样,以至于事后赫鲁晓夫一直谴责毛泽东在炮击金门前没有和他商量好。可以得知,赫鲁晓夫不赞成中国在1958年对蒋介石驻守的金门进行攻击,可是倔强的毛泽东则反其道而行之,这不得不使这位性格鲁莽的赫鲁晓夫恼火。的确,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不满对以后中苏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在炮击金门后的一年后,也就是1959年9月,赫鲁晓夫和美国进行了戴维营会议后,赫鲁晓夫与毛泽东进行了会面,“赫鲁晓夫提醒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要谨慎,不可莽撞。“这类劝说反而使毛泽东不悦,证实他原本的疑心苏联即使没跟美国串谋搞‘两个中国,至少是默许美国放手推动‘两个中国。”{23}因而可以看出,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对1958年炮击金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之所以发动对金门马岛的炮击主要是为了把美国逼上谈判桌上来,而此时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当局又十分猖獗,与此同时中东人民正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因而又以“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帝斗争”为旗号,可以说是一箭多雕。当然,在这场斗争中,的确也夹杂了毛泽东的诗人浪漫主义情怀、好斗性格以及对赫鲁晓夫的不满的因素。因此,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历史,使历史能够真实的得以流传给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①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47.

②{18}吴冷西.忆毛泽东.网络电子版.34,35.

③{16}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下):缔造和平(1956-1961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29,336.

④中国外交史——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104.

⑤炮击金门(上).福建史志·军事志[M].2003.15.

⑥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345.

⑦吴冷西.忆毛泽东.网络电子版,34.以及很多当事人的回忆,如《彭德清将军回忆海军炮击金门》.

⑧叶飞.执政大较量,万炮轰金门.

⑨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年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75.

⑩沈志华.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J].历史教学问题,2010(1):4~21.

{11}彭德清将军回忆海军炮击金门[J].海防视角,37.

{12}彭德怀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74.

{13}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京: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488.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13.

{15}{23}陶涵.蒋经国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63,261-262.

{17}李春玲.《揭秘中美华沙会议:金门炮战后恢复的大使级会谈》一文,摘自《党史月刊》.

{19}沈志华,于沛,等.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989年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79.

{20}这个观点可以参见沈志华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思考与选择(下)》第734页和杨奎松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第603-613页.

{21}施拉姆.毛泽东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295-296.

{22}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最后的遗言[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403.(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