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基惨案与危机应对

2015-12-10娄亚丽

娄亚丽

摘 要:1925年6月23日,沙基惨案爆发,面对英国政府的挑衅,孙科在广东革命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展示出广东革命政府在对外交涉中开始主动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在应对交涉的过程中,南、北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利益,在“废约”还是“修约”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也导致孙科虽然坚定执行国民政府"废约"的政策,但在与北方政府的谈判中很难取得成效。

关键词:孙科;沙基惨案;舆论宣传;废约

中图分类号: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49-03

目前学术界对孙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三次担任广州市长期间的市政建设、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及20世纪40年代孙科与苏联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对孙科在20世纪20年代担任广州市市长期间应对沙基惨案交涉尚有一定的空间。本文试图以《申报》、《广州民国日报》为中心,结合其他材料,探究1925至1926年间沙基惨案爆发后孙科在处理沙基惨案交涉事宜中的应对策略。

一、沙基惨案爆发前的孙科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的1925年3月到5月底,孙科为办理丧葬事宜,留居上海。广州大本营因为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失去领袖,以唐继尧为首的滇军一度包围广州,酿成危机局势。后来“则因滇唐攻桂尚未得手,各军各有勾结,亦未妥洽,故形势稍趋和缓。日来粤中各方,纷纷电促孙科氏回粤,谋根本调解方法。”[1]孙科因为广东形势复杂,最初不愿卷入其中,干预广东事务,但是又不忍袖手旁观。5月30日,孙科以丧葬事宜已着手进行,而广东省认筹的巨款尚未到付,须向广东省提请调拨,以免延误工程,于是从上海回到广东。

二、沙基惨案爆发与应对措施

6月21日,为响应“五卅惨案”,广州沙基华人同盟罢工。6月23日,英国士兵枪杀沙基游行民众,酿成沙基惨案。沙基惨案爆发后,国民党迅速做出反应。是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宣言,“宣布残杀之真相,望全国人民一致努力,贯彻取消不平等条约之目的,并望各国人士主持公道,不容此等惨杀时间之重演于世界。”[2]同时,广东省公安署分别向英、法、葡三国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广东省省长胡汉民在致英、法、葡三国领事的照会中提出,此次沙面事件,“应由英、法、葡兵警军舰及有关系之文武长官负完全责任。”[3]

自6月21日起,香港罢工返回广东的工人日益怎多,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人部设法安置工人,“分广州为八区,每区设登记处一所,预备罢工者之报名,罢工者办理登记手续后,即指定供给宿膳之所”[4]。

沙基惨案爆发后,孙科在广东国民政府支持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可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召开广州市特别党部大会,声明对英采取经济绝交政策,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6月28日,广州市党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孙科担任主席。对遇难的巡行群众表示哀悼,提出欢迎香港罢工回国同志,惩戒有关系长官,收回沙面等要求。大会提出,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国土上枪杀中国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平等条约制度,因此要求从根本上取消不平等条约。会上,孙科提出,“现在吾人应对帝国主义者为经济上之绝交,中央党部政治委员会已拟定十项办法,交市党部执行,请同志注意实行,”并告诫国民党人要严格遵守经济绝交的十项规定,否则予以开除党籍的处分,孙科的提议得到全场一致通过[5]。

7月10日为公祭沙基惨案死难烈士第二日,孙科出席公祭,并发表演说[6]。同日,孙科与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汪兆铭、胡汉民等人,共同致祭于沙基殉国诸烈士之前,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尤为当务之急。收回我领土,恢复我主权,造成独立自由平等之国家,进而谋世界永久之幸福”[7]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的重视,为顺利解决沙基惨案死难者家属的抚恤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阶段,针对英国操控舆论误导国民的状况,号召进行黄埔港建设及无线电台建设,传播事实真相,发挥舆论影响力。

沙基惨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就令香港华文政务司召集华文各报纸,通告香港政府检查新闻条例,“(一)华文各报新闻,只限于翻译香港西报之记载或中国以外之西报记载。(二)已受港政府检查之舆论通电。(三)除此外,如有别类新闻,须每日下午六时以前往华民检阅,否则一律不准登载”[8]。《香江晨报》因不愿“为帝国主义作喉舌,故决定连号外亦停刊”,而《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等报纸仍旧受英国政府操控而进行不实报道[9]。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对输入香港之华文报纸、文件及印刷品严厉取缔。为了应对英国操控舆论,孙科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向民众披露此次沙基惨案的真相。孙科揭露,此次香港方面的新闻报道全部由英国政府掌控下的路透通讯社发出,“全在香港制造,假称由广州发生,遂令全世界人士,为其朦惑。如广州有此无线电台,则本省与海外,均可直接通讯。不致为帝国主义者之新闻机关所蛊惑也”,因而提出要在广州建立大无线电台以与世界各大无线电台直接交通,并表示“此项无线机,已向欧洲订购。俟数月后,广东与海外交通,当可自由无阻。将来此项无线电台成立,不独广东受益,而海外各国,亦同时受益”[10]。

其次,在媒体发布消息,提出南方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7月12日,孙科在广州《英文日报》发表《广东省政府建设厅筹建计划书》,指出此次惨案发生的原因一是香港为英国所操控,黄埔港建设受到英国银行团阻挠;一是大无线电台缺失,造成对于沙面惨案的报道由英国政府操控。孙科在计划书中指出,“广州为海外交通门户,因受英帝国主义者操纵之下,今者香港欲将我国内之爱国运动,根本扫除。广州口岸,竟被帝国主义者所封锁,甚至邮电交通之自由,亦已丧失。因香港对于一切通过该处之邮电,均受其无理由的检查扣留也。吾人被迫于此种情形之下,交通及运输两种便利,全为帝国主义所操纵,纵使广州及南中国降为英国之次殖民地,似此经济地位,不能独立”,香港被英国操纵导致广东省之工商实业,“必无发达之可能”[11]。他在计划书中进一步揭露,早在满清之季官商各界已有建设黄埔港计划,然而“此项计划一时未得实行,固因频年变乱所致,而帝国主义者之银行团,恐广州筑港计划一成,香港即丧失其操纵广东经济生命,乃出死力反对,亦为此计划阻碍之一因”[12]。为了筹集建设经费,孙科于7月22日致函海外华侨,请其给予援助[13]。

最后,针对罢工过程中出现商人踌躇观望的态度,号召商人反对帝国主义。孙科提出“最近香港公认要打倒帝国主义而罢工,商人岂能旁观。须知商人不顺潮流将为天然之淘汰,要顺潮流即宜依照本党民族主义以反抗帝国主义”[14]。

在孙科的倡议下,1926年2月17日,国民政府任委孙科、宋子文、陈公博、伍朝枢为黄埔开港计划委员会委员。2月28日,孙科就黄埔开港计划委员会之会议发表记者谈话,提出将黄埔港定位自由港[15]。1926年6月23日,孙科、宋子文、陈公博等12人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黄埔商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委员[16]。黄埔商埠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是孙科大力倡导的结果。

第三阶段,孙科赴沪、京与北方政府接洽,号召南北一致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

7月22日,广东省政府各委员汪精卫、孙科等人曾就沙面惨案一事致电北方政府代表许世英,主张“本中山先生废除不平等条约之遗嘱为主旨,希望北京当局亦同此志”,而北京政府方面虽然赞同贯彻孙中山先生之遗嘱,但是在操作层面却认为“此间交涉,亦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主旨”,提议广东政府“公推代表入都,加入交涉”[17]。尽管双方在“废约”还是“修约”方面,未达成一致,但是南方国民政府方面仍然派孙科与傅秉常赴上海与北方政府交涉。

7月31日,孙科就沪粤两案事发表对记者谈话,希望借助舆论,引起广泛关注。孙科在答记者问中再次明确对沙基惨案的态度,“沪粤诸惨案非局部问题,自当举国一致,对外力争,惟北京政府之方针及办法,是否能与粤政府之主张一致,当待傅交涉员与之洽商后方可明了。……余可郑重声明者,沪汉诸案即或随便了结,粤政府对于沙基事件,当坚持奋斗到底,决不含混了事”[18]。

北方政府此时正忙于沪案交涉,面对南方政府的要求,1925年8月15日,北方政府代表许世英与南方国民政府代表孙科关于南北对外合作达协议,“一、国民政府认执政府为对外代表。二、粤案移京办理。三、粤政府对外交与执政府取同一态度,执政府亦尊重粤政府之意见”[19]。8月17日,国民政府委员汪精卫、胡汉民、孙科、廖仲恺、伍朝枢、邹鲁等人电复北京沪案后援会,提出如下政策:“第一,单独反对英国;第二,扫除帝国主义势力,扫除军人政客;第三,发起国民会议预备会议,为议决取消不平等条约之主体。”[20]

8月20日,孙科偕同傅秉常与北方政府接洽,“广州政府要求组南北对等委员团,双方各三,办理交涉,段不允”,在这种情况之下,二人遂赴上海[21]。北方政府在此过程中坚持“修约”而非“废约”,与广东国民政府的诉求仍旧发生冲突。会谈无果情况之下,鉴于冯玉祥在沙基惨案爆发后曾发表演说,号召为中国民族而战,且曾公开主张“解决风潮唯一方法,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22],孙科于8月28日赴张家口与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接洽,“报告沙基惨杀案”[23]。

9月7日,中国国民党举行中央政治委员会议,议决“派林森、徐谦、孙科、邹鲁、陈友仁为北上外交团政府代表”[24]。此次外交代表团北上,“系将沙基惨剧真相,宣示于众,俾引全国同胞之注意。然后联络沪、宁、浔、青、开封等处感受外人压迫惨杀之痛苦者,共同组织一全国外交代表总团,为对外交涉之后盾,以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为目的”[25]。

三、英国与相关国家的反应

在交涉的最初阶段,英国政府一方面拒绝与广东国民政府直接交涉,派军舰驶入省河,进行恫吓,并致电英国本土,要求派兵来港[26]。另一方面,英国公使向北京政府提出照会,企图此案在不明真相的北京交涉,而“驻北京之英代使白拉瑞于七月十三、十五两日,竟致北京外交部照会,不认是英兵首先开枪,且举出不知名之袒英外人四人之证明书为旁证”[27]。

除此之外,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国民事务委员会,孙科与伍朝枢等16人当选为委员。当日,除英法两国外,各外国领事均被邀请参与成立典礼,但是没有一国领事到场[28]。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中,广东革命政府依然被排除在外。

1925年11月15日,香港英政府封锁港汕交通。11月19日,广东省政府致函孙科、许崇淸,“促其由沪返粤,共商要政”[29]。孙科参与沙面惨案交涉第一次中断。

1925年11月25日,广州罢工委员会议决封锁全省港口,以抵制香港[30]。1926年1月25日,香港政府宣布停止解决罢工问题,广东国民政府加紧对香港的经济封锁。1926年2月18日,英国通过北京政府向南方政府施加压力,英国公使致电北京外交总长王正廷称,“广州孙科演讲警英,粤政府煽动香港工潮,如中国政府不能制止,英当加重大教训,即派兵来华,其军费即由关余补偿”[31]。

1926年4月5日,香港法政使刚巴,偕同孙科到广东省商议解决罢工风潮。“刚三日返港报吿,港方前委定三代表将上省正式磋商。省方已委定伍朝枢、宋子文、陈公博为代表。”[32]此次商议,并未取得成效。至此,孙科参与的沙基惨案交涉结束。

自1926年7月,面对北伐的战争形势与罢工运动造成的严重财政负担,南方革命政府开始实施针对英国的“杯葛运动”,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结语

沙基惨案爆发后孙科参与的交涉事务,是其担任广州市市长兼任国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政府建设厅厅长等职务期间处理对外交涉危机中较为典型的个案。孙科在处理沙基惨案交涉过程中注重舆论宣传,通过中英文媒体发表《建设计划书》及举办记者谈话会等方式向媒体和公众揭露沙基惨案的真相,使民众深刻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同时,针对英国的舆论封锁,提议建设大无线电台和黄埔港自由港,希冀彻底解决此类事件的发生。这些举措,有效揭露了英国的阴谋,对于披露事实真相,引领国民支持罢工斗争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我们也看到孙科在处理沙基惨案交涉过程中始终坚持广东国民政府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目标的外交政策的局限性。在与北方政府谈判过程中,孙科坚持“废约”与北方政府重在“修约”相冲突,孙科在与段祺瑞政府代表商谈无果的情况下,转而寻找冯玉祥商谈,希望借此顺利解决南、北方政府在对英交涉中采取一致态度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南、北方政府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在对外交涉过程中,虽有对英交涉的具体诉求,但是由于双方根本利益诉求不同,因此在交涉中并不能采取统一态度,这也是双方发生“修约”与“废约”冲突的根源。在交涉过程中,英国方面对南方革命政府仍然采取敌视的态度,且谈判一再中断,最后谈判不了了之。

但是,孙科此次联合北方政府共同对抗英国也有其特有的历史价值。纵观孙科处理沙基惨案交涉的过程,可以发现孙科所采取的举措在应对沙基惨案发生后的危急局势方面是有效的,虽然在南、北方政府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方面未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孙科采取的举措展示了南方革命政府在应对突发危机过程中注重策略,南方革命政府试图扩展其政府职能,其关注点不仅包括广东省的稳定,而且有试图向外扩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哲生昨日赴粤——专为调解粤局[N].申报,1925-06-02(15)第18769期.

〔2〕〔3〕〔4〕〔5〕中华民国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5年7月-12月).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1.722,726,28,771-773.

〔6〕〔7〕广州沙基大惨杀案近讯——各界公祭死难烈士三天[N].申报,1925-07-18(11)第18815期.

〔8〕〔9〕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辑·沙基痛史[M].文海出版社,1966.36,37.

〔10〕〔11〕〔12〕孙厅长之建设计划[N].广州民国日报,1925-7-15(3).

〔13〕孙科.建设厅长致海外华侨同志书[N].广州民国日报,1925-7-23(3).

〔14〕孙科.各厅长之演说词5[N].广州民国日报,1925-7-31(3).

〔15〕黄埔开港计划委员会之会议——孙哲生之谈话[N].广州民国日报,1926-3-2(7).

〔16〕派张人杰、孙科等为黄埔商埠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委员[N].广州民国日报,1926-6-23(2).

〔17〕南北一致对外之接洽[N].申报,1925-07-30(13)第18827期.

〔18〕孙科关于粤事之谈话[N].申报,1925-07-31(13)第18828期.

〔19〕国内专电·北京电[N].申报,1925-08-15(6)第18843期.

〔20〕广州交涉停顿中之情况[N].申报,1925-08-17(10)第18845期.

〔21〕国内专电·北京电[N].申报,1925-08-21(6)第18849期.

〔22〕〔26〕〔27〕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辑·沙基痛史[M].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6.179,45,96.

〔23〕孙哲生由京返沪[N].广州民国日报,1925-8-28(7).

〔24〕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撰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15册)[M].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1.312.

〔25〕粤外交代表团昨日抵沪[N].申报,1925-09-25(13)第18884期.

〔28〕外电记广州近事[N].申报,1925-07-03(6)第18800期.

〔29〕国内专电二·广洲[N].申报,1925-11-19(4)第18939期.

〔30〕《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1925年第16号,第20页,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撰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5年7月-12月),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1年版第617页.

〔31〕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6-1930)[M].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19.

〔32〕本馆专电·香港[N].申报,1926-04-05(5)第19068期.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