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诗人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

2015-12-10张小侠

张小侠

摘 要:北朝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不同于南朝诗人的婉约细腻,北朝诗人彰显出对人性的真实诉求及对传统礼教的大胆突破。由于特定历史因素及民族因素的影响,北朝诗人的作品能够直观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关系。诗人的文学创作深受民族环境影响,诗歌不但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北朝诗人及诗歌,能够从侧面了解那时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游牧文化;北朝诗人;诗歌特征;民族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24-03

提到南北朝诗歌,长期以来,北朝诗歌远不如南朝诗歌为大众所重视。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评论北朝诗歌“专求怪说,争发大言”,“已逾江南之风,渐成河朔之制”,已可看出对北朝诗歌的贬损之意。但事实上,相较于南朝诗歌的婉约柔美,北朝诗歌的质朴刚健更能体现北方地域民族特色。由于北方刚刚脱离部落游牧状态,少数民族聚集交融,各个民族的文化由互相对抗转为吸收融合,必然会产生一些激情的碰撞与火花的摩擦。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北方诗人平实、刚健的性格特征,深深蕴含在其诗歌作品里,使得北方诗歌的情感饱满质朴。

一、北朝诗人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一)北地三才及庾信、王褒

1.北地三才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可以说为唐朝诗歌的繁盛打下了坚实基础,北方诗歌的雄浑刚健与南方诗歌的婉约柔美一起交织出南北朝诗歌的动人篇幅。提到北朝诗人,最为著名的便是“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他们作为北朝正统的诗文作家,犹如灿烂繁星一般点亮了北朝诗歌的天空。虽然其创作水平有限,也不及南朝诗人专业,但是他们在努力模仿南朝诗文创作的基础上,迈开了北朝文学复苏的第一步,也标志着南北朝文学开始进行交融。

2.庾信及王褒

作为由南入北的诗人代表,庾信可以说是蔚然大家,杜甫称赞其“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其在梁时所作基本都是唱和之作,入北以后的诗作才更贴近真实意愿,多抒发其怀念故土的悲凉之感。如《卧疾穷愁诗》:“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留蛇常疾首,映弩屡惊心。稚川求药录,君平问卜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有菊翻无酒,无弦则有琴。讵知长抱膝,独为梁父吟。”表面写的是闲适的生活,实际上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忧患的闲适,从某种意义上说,表面上闲适的快乐生活,具有一种超越忧患的存在价值,体现一种文化哲学上的精神归属意义。

王褒也是由南入北的诗人,从安逸闲适的南朝生活,转向热情奔腾的北方豪迈生活,其诗风也发生了变化。到北方后,其诗作多抒发羁旅之情,隐逸思想不如庾信那么强烈,因而诗风大多雄健。如《渡河北》中提到“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同时有凸显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北方诗歌的特点。

(二)刚健质朴的诗歌风格

1.受民族大环境影响

从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时代发展及社会变革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作者的创作情绪,进而影响作品的内质。具体到北朝诗人的艺术创作,就表现为北朝诗歌虽然数量不如南朝多,但是内容却更加丰富。例如山水诗和爱情诗就是其中两类比较突出的诗作。经过民族大融合的北朝时代,具有明显的民族交融特征,诗人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之长,在社会转型的滚滚洪流中创作的诗歌偏向雄浑刚健的特征,凸显出北方少数民族的热烈及奔放的性格特征。

2.受地域因素影响

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不断变迁的领地范围。从平城到洛阳的迁移,是诗人们向中原腹地的迁徙,虽然地理位置加以改变,但是北地民族强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仍然完整的保存下来,并表现在他们的诗作当中,这就是雄浑豪迈的诗作风格。

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强烈的自由气息,及成为统治者后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尊及自信心,使得北方诗人在进行文学创作中具有足够的底气,写出的作品自然韵味十足,刚健有力。

二、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环境及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环境

所谓的北朝,一般指十六国灭亡以后在北方中国依次成立的魏朝、齐朝、周朝,北方各族建立了多个政权,如鲜卑族的九个政权:辽西、代、宇文、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匈奴族的三个政权:前赵、北凉、夏,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鲜卑拓跋士所建立的北魏。从历史角度来说,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朝与唐朝都是继承了北朝基业,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壮大。各个民族之间长期纷扰及战争,使得北方人民长期处于受战争纷扰的局面。

社会的分裂及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反应在精神层面,则很深刻的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形式及内容。北方诗人长期处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意识、学风、文风都受到很大影响。

(二)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

纵观整个北朝诗坛,诗歌中心的形成主要与诗人的活动区域有关,而与诗人的籍贯并无太大关联,因而主要有洛阳、晋阳及长安三个诗歌中心。太武帝灭凉后,将凉州的诗人迁往平城,而献文帝夺齐后,将南齐的诗人也迁入平城。经过这几次的诗人转移,加上各地的征兆,原本分散的诗人群体在代北聚拢,如范阳卢氏,陇西李氏等等,形成了一个诗人群体,进行诗歌唱和活动。北魏分裂以后,洛阳成为废都,几乎所有的洛阳诗人北迁至晋阳、邺城或者加官进爵,北朝诗坛的第一个高潮就在此时出现,前文提到的“北地三才”就是在这一时期成长及活跃起来的。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诗人地域前后有所迁移,但是他们骨子里的北地民族强烈的豪壮精神及民族个性一直深刻印在其骨血里未曾淡去,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气精神,使得他们在创作中始终有充分的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此时的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普遍比较率真和直白,不矫揉造作。而在后期,诗歌受到民族融合进程的影响,之前的刚健雄浑及朴素原始的诗风开始淡化,出现了如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昇的山水玄言诗的诗风,使得诗歌以一种新的地域特征呈现出来,兼具南北诗风的精神实质。

第二,晋阳——邺城区域的诗人主要以北方堡寨士人为主,例如范阳祖氏、汾阳薛氏等。此时的诗人受到南方诗风的影响更为深刻,诗风渐渐偏离北方的刚健质朴,偏向南方的温婉细腻,但是也能够保持着本土诗歌固有的内涵及品质,这个区域的诗歌以一种更为成熟的方式活跃于北朝诗人群体之中。

第三,长安政权的诗歌主要反映了鲜卑族的文化特征,是鲜卑族慷慨激昂的外在体现。作为游牧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捍卫本民族个性的特征已经深深印刻在人民心中,因而反映在诗作中,也表现出刚健豪放的诗风特征,是一种大气之美。

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一)大胆豪放

北方地区长久以来属于游牧地区,北方民族的人民早已习惯在辽阔的草原上策马扬鞭的奔腾,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无拘无束的自由习性。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下的古代文明,受孔孟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秉持着崇文而不推武的核心理念,而北朝民族的文学作品却大力彰显尚武之风,这在中国古代并不常见,是一种独特的富有开创性的文学特质。前文已经提到,北方诗人写出刚健诗歌的重要因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环境多以草原高山为主,气候高寒,资源有限,在这种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下,很难产生像南方那样婉约柔美的诗风。这种大胆豪放的诗作风格,表现在诗作里,也深深印刻在北方诗人的性格骨血中。如“北地三才”之一的温子昇在《凉州乐歌》中写道“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喜庆乐事,实际上蕴含着与众不同的豪放和高亢。

(二)崇尚武风

“尚武精神是北方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在文学领域内表现得尤为显著”。对游牧生活及骏马宝刀的喜爱,在北方诗人的诗作中多次体现。如《琅琊王歌辞》最后提到“快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对北方少数民族而言,对快马宝刀的驾驭,就是衡量他们人生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尺。

古诗《木兰辞》中提到的巾帼英雄木兰,就出生并成长在北方地区。本是女儿身,却身赴战场,替父从军,表现出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并最终打败敌人衣锦还乡。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北方地区,不仅男儿要威武雄壮,甚至女儿也可以巾帼不让须眉,由此可见,崇尚武风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被广为接受。尚武风气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并不足为奇,从马背上打下江山的人民,自然推崇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表现在诗作中,就是大气雄浑的创作特征,使得北方诗人整体呈现出一种大义凛然,豪迈健硕的性格特征。

(三)朴素刚健

前文提到,北方诗人除了豪迈之外,还有一种平实淡漠的性格特征,这也与北方宽广的天空及威武的高山息息相关。民族文化较为传统,表现在北方诗人身上,就是一种追求真实平淡的性格倾向。他们丝毫不掩饰,不做作,任文学创作的涓涓细流在他们身上肆意流淌。从他们的诗作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来自遥远北方古老民族身上的朴素直白,就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一般让人信仰。最真实的就是最朴素的,最朴素的就是最自然的,最自然的就是最精美的。北方诗人创作的平实的诗歌,最为纯粹的显露出北方民族的文化精髓,这些诗作可能是毫无目的的,可能是毫无寄寓的,但却是最真实情感的表达。

如高昂的诗作《赠弟季氏》中提到:“怜君忆君停欲死,天上人间无可北。走马海边射游鹿,偏坐石上弹雉子。昔时方伯愿三公,今日司徒羡刺史。”就是一种最直白的情感上的表露,读来使人感觉到兄长对弟弟的纯粹的祝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四、北朝诗人的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北朝诗人与民族文化上面,就是民族文化作为社会大的背景环境,是北朝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土壤;而北朝诗歌,也从文学方面对北方民族文化加以体现及映衬。北朝时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和谐共存,互相取长补短,中原民族稳重大气的诗风与游牧民族雄浑豪迈的诗品相得益彰,空前的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给北方诗人以广泛的写作土壤,使得他们创作出一篇篇反映社会生活及民族环境的动人诗篇。

(二)表现及加强的关系

前文提到,北朝特殊的少数民族交融环境,造就了北朝诗人或雄浑或平实的写作风格。更深一层面上可以看出,北朝诗人将民族环境加以提炼并凝聚成诗篇,是在对民族文化进行表现与加强。通过对北朝诗人诗作的欣赏及解读,可以明显探寻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印记,是在文学角度对民族文化加以提炼与升华,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入解读与理解。

五、结语

综上可得,在北朝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北朝诗人,既有北方游牧民族刚健雄浑的个性,又积极吸收南方婉约柔美的诗风特征,创作出独具北方民族特色的诗作。而北方少数民族由于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也较为突出的反映在北朝诗人的创作活动中。北朝诗人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恰如弦与弓一般相互影响及促进,诗人们的诗作诞生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诗风的变革。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北朝诗人,创作出并不逊于南方诗歌的诗歌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方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促进。

参考文献:

〔1〕卢有泉.北朝诗人的地域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许晓晴.北朝诗人的隐逸之情[J].名作欣赏,2010(22).

〔3〕曾小月.从尚武精神看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2).

〔4〕张次第.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献的社会发展价值[J].图书情报工作,2012(01).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