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此吟唱 MoMA现代音乐设计展

2015-12-09李鹏

艺术与设计 2015年10期
关键词:音乐设计

李鹏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展出的“打造现代音乐:视听狂欢盛宴”,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设计与音乐彼此之间的激荡,同时展出的有英国流行音乐灵魂人物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回顾展。

让我们以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Starman》作为起点开始体会设计与音乐的配合与角力,他如此吟唱:

theres a starman waiting in the sky(星星王子在星空出现)

hes telling us not to blow it(告诉我们别放弃)

cause he knows its all worthwhile(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he told me(他对我说 )

let the children lose it(让孩子们体会失去)

let the children use it(让孩子们懂得珍惜)

let all the children boogie(让孩子们跳舞吧)

作为英国流行音乐灵魂人物的大卫.鲍伊以音乐影响了数代人,他亦正如许多欧美学者及艺术家一样,深受远东文化,尤其是东瀛文化的影响,这也是颇为让国人艳羡的一点,日本文化与西方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到这种深度。大卫.鲍伊的回顾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与此同时,“打造现代音乐:视听狂欢盛宴”这一展览也此馆举办,本文主要介绍的则是后者。从此次展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如何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日常,特别是精神享受的音乐领域中,尤其是可以看到设计在具有“现代性”标签的现代音乐相关产品、海报以及包装等之上用力的痕迹。

此次展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音乐与设计的频繁互动与彼此互惠。“爵士乐所有吸引我的在设计中同样存在,旋律,音色,对比,交互,实验,即兴创作……”Niklaus Troxler(瑞士平面设计师、1975年创办并组织Willisau 爵士音乐节)如此解释音乐与设计的共通之处。他的海报与许多艺术家的其他标志性的设计,诸如麦克风、收音机,录音机,黑胶唱片,专辑封面,视频和扶手椅等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展出。这种“通感”成就了名为“打造现代音乐:视听狂欢盛宴”的展览,在框定的的架构与设计范围之内,所有展品占据了三楼的大部分。在Luke Bakeré的协助下,以展览的形式向大众展现探索现代音乐与设计之间的互动与联系,20与21世纪之间的这种巩固关系造就了现代音乐。多媒体展线包含五个部分:“撼动世界”、“视觉音乐”、“线性音乐”、“起义模式”、“新声世界”,展品范围从圆筒留声机到歌单,派别有未来派与达达主义,处处展现朋克和崇拜的灵感。除此之外还有唱片封套及黑胶唱片,以及随身听和扶手椅,视频剪辑和耳机,这些工具可以用于收听并解释看到的一切,同时还可以收听大卫.鲍伊和小甜甜布兰妮的音乐作品,还可以观看屋顶图形艺术展以及妮娜.西蒙1969年在哈莱姆文化节的视频影像。Juliet Kinchin 如此评价:“现代设计已经能够使我们创建和探索前所未有的音乐形式,广播,电场盘,录音机,电吉他,合成器和音箱激发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以新的方式来操纵声音。音乐已成为许多前卫设计师的一种模型,一个发展新类型的空间和概念思维的新起点。”

Francesca Esposito在《Music for ear and eye》一文中也对此有所讨论。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作品里得以显现,例如悉尼歌剧院;海报如马丁.夏普的铃鼓先生;再者如乐器,芬达吉他。设计不仅创造了一个可以增强音乐的心理和情感的影响的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一种集体记忆。当今时代的主导技术影响了日常生活的情绪和语调,得益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所举办的活动,围绕主题催生了充满激情的讨论。这种问题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思考,比如音乐在形式上是无形的,为什么这种非物质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物理现实世界当中。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它,我们一定会失去生活的轴心。我们的音乐是什么,它是如何被制作的,它是如何存在的,我们怎么欣赏,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其形象化。然而,当我们描绘设计或将音乐放置在博物馆中时,音乐和声音的设计维度重要性总是趋于被低估。此次“打造现代音乐:视听狂欢盛宴”展览就是关于融汇了各种感官的设计展,利用我们的眼与耳,来综合感触视觉和听觉。关注音乐,在音乐中曲调是重要的,伴随的诸如图像、纹理等其他组合元素也不可或缺。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经久不衰的图标设计,包括展品讲解中的20世纪和21世纪的地下音乐文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诞生的无线电导向了一个更美观的倾心设计,加上前卫的设计师的作品,如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Lily Reich,索尔.巴斯,乔恩.伍重和丹尼尔.里伯斯金,再与爵士乐、流行音乐和朋克组合并持续发挥影响,设计在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持续到20世纪,集中在艺术与技术感知的结合之上。让人崇敬的项目包括由乔纳森.伊夫在2001年投放使用的MP3播放器,就是他,设计了iPod,这一标志性的产品划时代地成倍扩大了音乐播放器的容量,而且更小,更清洁,比任何一种其他设备更加直观,这一产品影响了电子产品设计中对品质和优雅的关注。并且催生了苹果的一系列“I”的设备的诞生(iPad,iPhone,IWATCH),包括由斯科特?威尔逊设计的“ibelieve”。

图1为Jan Lenica于1964年为奥尔本·伯格于1914-22年间在华沙的歌剧所创作的海报。这张海报所要表达的是波兰国家歌剧院的奥尔本·伯格之标新立异的歌剧,事关普通人面对虐待和暴力时争取尊严的信念。迷幻主义的审美被波兰海报大师JAN LENICA用以表现人所受到的心理折磨,像伯格的刺耳无调音乐,在与共产主义团体不断升级的紧张氛围中获得共鸣。这张海报在波兰被印刷了15000份,它很快占据了西欧的非主流地位。endprint

图2图钉工作室总裁MILTON GLASER(梅顿·戈拉瑟)被招募为被称之为“聪明的年轻精神”的纽约RKO旗舰店新任总经理罗伯特·史密斯摄影。罗伯特·史密斯声称WOR-FM绝不会是一个只会尖叫的频道,而是现代且独特的,他们的力量在于立体声音响。戈拉瑟对音乐人形象的打造树立了这一角色的程式化形象。

图3为Daniel weil 的便携电台,Weil的便携电台有着像糖果一样的塑料包装袋,刺激了大众对现代主义的格言“形式服从功能“有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和具有颠覆性的反思。通过将收音机的电器元件以灵活、透明而不是棱角尖锐的黑框,其内部运作也都是可见的。总共制作了一万台,大部分在日本市场售出的。

图4此海报是为在上个世纪早期的乡村田园社区推广爱迪生所发明的收音机和留声机。海报图像的三种颜色将乡村的孤独刻画地非常到位,而从天而降的三道白色箭头,直指一座孤零零的民居,这表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海报的核心信息试图表达广播这种事物的存在可以缓解处于田园的人们的孤寂之感,可谓是为社会和谐而作。

1937年由Walter Dorwen蒂格设计的斯巴顿558雪橇电台在此次展览中也不能缺席,毕竟,事实证明它促使无线电成为了一宗大生意。凭借其散热片和反光镜,它集中体现了一种由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和20世纪40年代所带来的工业设计的好恶观。展览还展出了由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于1960年设计的Brauns LE 1静电扬声器,这一产品正是立足于它的大而重量轻的膜设计。成为声音的清晰的代名词,它充分体现了为布劳恩工作了40年之久的德国设计师的设计哲学。苹果公司,尤其是乔布斯和Jonathan Ive将永远感激拉姆斯和他“少即是多”的哲学思想。此外,突出展示的Scopitone,作为MTV一代的先驱,于法国1950年代创建,1969年引入美国市场,这个点唱机播放伴随歌曲的短片。但随着彩色电视的出现,这种产品未能与音乐产业集成,因而悲凉地消隐在市场之中。

现代社会有一个于过去明显的不同是分工之细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可能我们会担心,分工太细了,产业之间的隔阂和壁垒岂不更大?但实际上产业的互相融合也较过去更为深入和复杂。设计与音乐这两者也不例外,专业化深度加强,但相互之间的捆绑也延伸到了各个角落。以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著名的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招贴系列为例,此作品以具有极高识别度的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创意,以大面积留黑作为底衬,远观此作品并无奇特之处,但近距离对人物的头发进行仔细观察可发现福田繁雄的创意所在,他将人物头发进行了元素的置换。作品当中的各种图形元素,都被巧妙地设置在了高识别度的人物形象之中,这样的设计既扩展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又不会单调无趣,更多地是让人感叹设计者构思之巧妙,这一作品,可以说是典型的成功“跨界”的产物。而当今设计与在各个行业的渗透之深,已经可以称得上离不开创作者的“跳跃性”思维了。

纵观各种设计流派,无一不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对现有的生产、审美、行为进行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的路径,如波普主义就是这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工业繁荣在设计领域造就的产物,并且通过设计影响各个层面,当然就包括音乐,这种战后成长的一代的价值观念追求标新立异,追求创新,表达个人主义,追求个体认同感。集中在年轻人的相关产品,如家具、服饰、流行音乐等,波普设计风格并不能简单地容易识别,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在共性基础上又各自相异的表现,在音乐创作、传播媒介、音乐产品周边等等方面都辐射甚广。设计的领域以及意识都呈现出愈加多元化的倾向,而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以及试错过程后产生的,以上介绍的MoMA此次“打造现代音乐:视听狂欢盛宴”展览可以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商业化社会进程中产业相融的趋势。在文化变迁速度加快的的时代,设计与音乐两者相融的产物会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潮流风尚出现,有一些结果的体验既脆弱又美好,但如果我们不去加以捍卫,则会连这个认识过程都不复存在,因而此次展览将放大镜放置在了设计与音乐两者角力的细节之上,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切都正如大卫.鲍伊的《Starman》所唱“一切都是值得的”,而设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入我们的骨髓,无所不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音乐从哪里来?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音乐
秋夜的音乐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