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撬动世界新变局

2015-12-08王义桅

WTO经济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一带欧洲一带一路

文|王义桅

“一带一路”撬动世界新变局

‘The Belt and Road’ will change the world economic pattern

文|王义桅

自从TTP宣布达成协议以来,国内舆论热议,一些人高呼“狼来了”,宣称中国面临“第二次入世”的尴尬。这不仅是对TPP的误读,也是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处境的误解。中国是世界128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绝大多数亚太国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贸易伙伴,不会因为TPP就能被排斥、孤立。

其实,中美关系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战略脱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美国重返亚太,推TPP与TTIP等高标准贸易与投资安排,而中国重返欧亚大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东、中东欧、中亚、西亚、南亚,搞“一带一路”。虽然双方都强调不排斥对方,但中美战略交集在缩小,而战略分歧在扩大。中国将注意力从原先的美西方转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身上,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欧洲打得火热——中欧战略对接,产能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颇有漠视美国的味道。

在美国化的全球化难以为继之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好比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开创千年未有之变局,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预示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三大转变。

一、全球分工体系: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到中国建造(built by China)。

中国正从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低端迈向高端,从劳动力优势向技术、资金优势转变。通过中国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造各自硬、软基础设施,以开拓欧亚非大市场,以技术、资金优势争取标准优势,就是“一带一路”的战略考量。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欧亚非沿线65个国家在建立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并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通过“五通”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其中,能源走廊着眼于大宗商品定价权,物流与金融等走廊着眼于贸易投资标准制定权,资金融通则推动人民币地区化、国际化,互联网、电网及智能丝绸之路建设则在推动E-WTO,助推中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型国家。

尽管迄今中国的GDP占据世界的比例才13%,离史上最顶峰时期的三成还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国在世界大三角——“中俄美”军事大三角、“中欧美”经济大三角中,已是三分天下

有其一。中国崛起如何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呢?“一带一路”就是在世界制造业中心(北美、欧洲、东亚——世界制造业的90%集中在这三大温带地区),地区一体化三翼(NAFTA,EU,EA)的三分天下中,中欧合作开发欧亚非第三方市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可谓21世纪的“隆中对”。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格局中,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拥有处在世界中端的工业生产线和装备制造水平。在这方面,欧洲发达国家处于高端水平,而“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产业链首尾相顾。将中国的中端装备与欧洲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前欧洲殖民地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弥补了中国在语言、法律与运营等环境不熟的短板,使三方优势都得以很好发挥。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存量资产得到盘活,产业链迈向中高端;于欧洲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出口与就业;于第三方市场而言,则意味着获得更高性价比的装备与工业生产线,满足自身工业化的需求。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使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桥梁角色凸显,以南北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实现从“双赢”到“三赢”。

二、外交战略布局:从过去的“以空间换取时间”向“时空并举、陆海联动”的方向发展,超越中国古代塞防-海防、北上-西进之争,找回发展中国家,收功于欧洲。

“东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这句话,虽然不能直接套用今天,但喻义颇多:改革开放发端于东南,收获于西北——正如“一带一路”所喻示的;改革开放主要向西方开放,尤其向东南方向开放,但随着美国重返亚洲,传统开放模式考验重重,开放重点从东南转至西北,这就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站——欧洲。正所谓大国崛起须站在巨人肩膀上,得欧洲者得天下。中国对西方外交收功于欧洲,这从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欢迎可见一斑。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官方文件,名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其中明确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即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可见,“一带一路”地理覆盖范围广,贯穿欧亚大陆,辐射沿线,将欧亚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中国外交重视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特色,体现“时空并举、陆海联动”的战略思路。“一带一路”同时从陆上、海上推动,将带动中亚、西亚等内陆丝绸之路及全球化洼地国家走向海洋,因此受到他们的欢迎。

三、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从中国崛起到文明复兴,推动其他文明复兴。

近代西方开创的现代化是竞争性的现代化,各国竞相追求现代化,造成个体理性而集体非理性的结局,给地球与人类社会造成不可承受之重。究其原因,现代化掩盖了人类的共同性——和平与发展,文明的复兴与人性的回归。现代化逻辑下的和平绝非持久和平,亦非共同发展;现代化掩盖的文明冲突,更令人痛心。在传统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单元、以国际关系为主要思维的国际体系,常常将中国崛起视为威胁,必须改变这一逻辑。

世界应该是通的,而不是平的。各民族应该成为自己,而不是淹没在全球化中失去多样性。“一带一路”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在一起,通过欧亚非的互联互通,推动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复兴,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正在纠偏传统全球化逻辑。一句话,以文明复兴的逻辑超越了现代化的竞争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21世纪是从“一带一路”开启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一带欧洲一带一路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