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主席访俄 专家故事

2015-12-08吴星铎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6期
关键词:西林座谈特里

文/吴星铎

习主席访俄 专家故事

文/吴星铎

改革开放后西林(前右三)再访武汉长江大桥

“我非常荣幸三次受到习主席接见!”哈托维奇激动地说。

哈托维奇是俄罗斯生命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2013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他在中国建立了家庭,有了爱情的结晶。“我对中国的一切都很满意。”哈托维奇说。

5月8日,哈托维奇在莫斯科参加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的会见,并作为现场两位发言专家之一与习近平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三次与外国专家进行座谈。第一次是在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北京与20位在华工作外国专家进行座谈。第二次是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在上海与50名外国专家进行座谈。

习近平在此次座谈中提到了3位援华专家的故事,称赞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范、高超的执业水准、对中国人民的满腔热忱。

阿尔希波夫:我的心一半留在了中国

习近平在座谈时首先提到的专家是伊万·阿尔希波夫,并且提到该专家所说的“我的心一半在俄罗斯,一半留在了中国”。

阿尔希波夫1950年初来华,作为政务院(1954年起改为国务院)经济总顾问、苏联来华专家组总负责人,在中国工作8年。刚到任不久,他便主持召开了为期3天的专家工作会议。对于随同自己来华的各主管部门顾问和专家组负责人,他特别强调:“我们来到中国不是游山玩水,不是为了夸夸其谈,而是为了工作,工作!真心实意地工作!”

“中国朋友完全依赖我们。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依赖。”阿尔希波夫曾说。在华工作8年间,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入每一个援建工程项目,为帮助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夜以继日地工作,功绩卓著。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阿尔希波夫中国政府感谢状和“中苏友谊奖章”。

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阿尔希波夫作为打破中苏两国关系僵局的人选,率苏联政府代表团访华,为实现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9年在本刊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之一。

“西林是一位好同志”

习近平提到的第二位专家,是武汉长江大桥总设计师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它全长1670米,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面对长江水深流急和难以用传统沉箱法进行桥墩基础施工等困难,作为武汉长江大桥总设计师的西林提出了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进行深水基础施工的方案,还研制了相应的新设备。在中苏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施工方法首次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试用成功,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西林工程师的创新性设计使这一巨大的工程提前两年完工。

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同苏联大使尤金谈话中称赞“西林是一位好同志”并表扬说:“一切工作他都亲自参加,工作方法很好,凡事都和中国同志一起做。”为了表彰他出色的设计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中国政府授予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的奖状。后来,西林的施工新方法在黄河、赣江和闽江等大桥的设计中被广泛采用。

在中苏两国关系紧张时,西林一直精心保存着有关中国的文件、资料、照片,并经常对别人说:“这段时间终究会过去,我们还将是朋友。”

回到苏联后,西林经常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件,一部分是用俄文写的,西林家一直珍藏至今。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我儿子出生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启动之日,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表达对您及援华苏联专家的敬意,我们给儿子取名为西林。”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一些中国建筑同行开始来苏联,一次,西林把他们请到家中相聚,西林的妻子及女儿为大家准备了家常菜,西林和中国朋友聊到很晚,边聊边唱,仿佛回到了50年代的中国,西林非常喜欢中国的五粮液,称它最纯,最美味。西林的孙女在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学习,当她二年级面临选择一门外语时,西林毫不犹豫建议她选择中文,并告诫她,中文将是21世纪的语言。

1996年西林突然去世,中国驻俄大使馆派员出席了他的葬礼。在他墓地的石碑上,一面刻着出生及去世时间,另一面雕刻的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和挚爱的心血结晶,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武汉长江大桥。

西特里维:我的家就在巨化

习近平提到的第三位专家,是浙江省首位“外籍劳动模范”、199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西特里维。2004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省委书记时,曾经接见过这位俄罗斯专家。

1994年,以西特里维为首的33名俄方专家团来到巨化时,巨化的氟化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氟化工只有氟化公司一家单位。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完成了项目的基础设计初稿。为了减少引进设备、节省项目投资,在西特里维的努力下,实现了该项目中的大型关键设备冰机的国产化制造。

“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只有聚四氟乙烯(PTFE)这一种产品,而现在产业结构日渐丰富,产业链的延伸也越来越长,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对于巨化氟化工20年的发展,西特里维的喜悦溢于言表。

但喜悦后面的艰辛与付出,他却很少与人诉说。在项目的生产准备和试车阶段,西特里维全然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坚持在第一线处理一项项技术难题。项目试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技术领导和试车指挥,西特里维同中方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废寝忘食,毫无怨言地工作。

西特里维的妻子先前身体欠佳,但来华后接受了中医的调理,再加上大家的悉心照料,身体好了很多。西特里维至今清楚地记得,在他妻子病重期间,氟聚合物事业部一位同事的家人每天为她煎中药并亲自送至医院。“这么多年来,我与巨化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家就在巨化!”

西特里维与妻子相濡以沫半个世纪,感情深厚,在他妻子弥留之际,尽管一度情绪波动很大 ,但仍然如期交出项目设计的计算结果。当他妻子2004年在巨化去世后,公司领导和同事劝说西特里维回故乡休养一阵子,但西特里维难舍他经办的几个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工作,很快又赶了回来,投入到工作中……

西特里维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像阿尔希波夫、西林、西特里维这样中俄友谊的使者还有很多,他们的传承者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猜你喜欢

西林座谈特里
刘长庚到雷锋学院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并座谈
本刊策划 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题西林壁
完美的挣钱计划
6.座谈
托尼·特里韦索诺的梦想
苏东坡题西林壁的故事
西林教案160年祭(外一首)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