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的需要激活国学热

2015-12-08

清风 2015年3期
关键词:官德国学腐败

文_本刊记者

时代的需要激活国学热

文_本刊记者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各种各样的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上至高官要员,下至市井幼童,不少人都在背诵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词句,一时间,耳闻目睹,很多场合充满着浓浓的国学氛围。解读国学热现象的背后,其实不难发现,在经济飞速发展、腐败屡屡出现的大背景下,这是官员、企业家、学界及社会大众的时代要求。

时代对“官德”的要求催生国学热

当下大量的腐败官员连起码官员的操守都不具备,又哪有半点现代社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 “官德”之影?

众所周知,官德的好坏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国学研究学者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也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可见,官德关乎政局,也影响民德。

到了今天,“官德”的内涵虽然有了质的变化,但是,为官者要以德服人、以德示人的核心不该被淡化,反而应该强化。习近平指出,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立身之本,也是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讲官德,才能清正廉洁、公正用权,否则,官德不存,腐败也就如洪水猛兽般泛滥。因此,如何提升“官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但是,近年来,“官德”堪忧,有的堕落官员甚至无“德”可言。十八大后,随着反腐力度的持续增强,大量腐败官员的丑恶嘴脸被曝光。甚至连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等“国”字级高官都率先失“德”,更遑论遍及各个领域的大量大小“老虎”及“苍蝇”。从这些腐败官员的斑斑劣迹中可以发现,他们为非作歹、道德堕落,甚至连一些为官的基本操守都不具备,又哪有半点现代社会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 “官德”之影?

如何“修炼”官员的“官德”,途径纵然很多,但事实证明,文化的力量至关重要,国学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肖长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腐败堕落,从其个人素质方面来说,是缺乏一种国学人文的修养。“现在我们提倡践行国学,就是为了唤醒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重拾传统文化弥合精神滥觞。”肖长江说。

可以说,社会对“官德”的呼唤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官员学习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潮,甚至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将国学纳入对公务员的考核之中。据《成都商报》报道,在成都温江区,上至区委常委,下至普通干部,学国学已是“全员覆盖”,学习情况还将被纳入干部的年终考评材料里。有报道称,学习国学之后,很多干部待人接物更有礼貌,更遵守工作纪律。尤其是一些信访干部,学了国学之后,讲究“温良恭俭让”,接待信访群众的态度比以前好多了,注意“循循善诱”,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群众自然就满意了。有个老上访户来访,一位信访干部引用了《岳阳楼记》中的几句话,承诺对他的事情进行解决,并开车顺路送他回家,这让该上访户十分感动:“看来你还是一个读书人嘛。”

企业家卷入腐败背后的国学之需

国学倡导淡泊宁静之生活信条以及崇俭守静的修养方法,能为企业家提供“不想腐”的精神营养,筑牢防腐防线。

十八大以来,企业家涉及腐败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甚至呈出井喷之势。比如说,在被中纪委指为“塌方式腐败”的山西官场,官商两界就频频成为纪委反腐的“VIP嘉宾”。山西女民营企业家丁书苗与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勾搭成奸,二审法院以受贿罪、非法经营罪判处丁有期徒刑20年,罚款25亿元,没收个人财产2000万元。此后,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邢利斌被查,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廷亮、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珠、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邸存喜等企业家均受到纪委调查。

要杜绝官商勾结的现象,除了对官员权力的制度约束和“官德”提升之外,往往充当行贿人角色的企业家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同样,要让企业家在敬畏法律的同时,如何让企业家主观上不愿“与权力走得太近”,也是官商勾结腐败案例频发语境下必须要做好的“功课”。这方面,国学中教导人们要远离“无妄之灾”“是非之财”等谆谆教导,就能起到让企业家安守经商之道的作用。这也是当代出现国学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深国学研究者、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吕锡琛教授认为,要提高企业家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从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源头之处着力,则有助于形成反腐拒贪的内在动力,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在这方面,国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中蕴含着诸多良方。而国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倡导知足寡欲之价值取向、淡泊宁静之生活信条以及崇俭守静的修养方法,能为企业家提供“不想腐”的精神营养和内在防线。

“身与货孰多”?吕锡琛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针对世人为外物所役,贪得无厌地追求财富和感官享乐等短视和愚昧行为,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贪多欲得,而要爱惜自己的“身”,爱惜自身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故《老子》又告诫大家:“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过分地贪爱名利必致重大的损失,过分地屯积财富必遭惨重的消亡。在物质财富和感官享乐等方面要知止知足,适可而止,才不会受侮,才不会遇到危险,才能长保平安。

吕锡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举例说,现在一些企业家在做工程方面,习惯性以行贿来“开道”,这就使得官商勾结的腐败案例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企业家能做到心有敬畏的话,就不至于如此肆无忌惮。先贤强调,“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些都是非常有人生智慧的话语。这就能让企业家从内心构筑一条道德的防线,让他们从内心不敢、不愿去做一些违法、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

如果一个企业家懂得“祸福相依”的道理,就能明白,搞潜规则可能会一时获利,不搞潜规则可能会一时失败,一个有定力的企业家就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家能靠潜规则轻易地拿到项目,那么他就不会去思考怎样提升企业的质量和技术的创新,即使短期内可能获益颇丰,但这毕竟不是把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在那条“潜规则”的歪门邪道上走得越远,将来这个企业就会摔得越重。对企业家而言,这是潜在的大祸。

社会浮躁心态需要国学来静心养性

国学研究者认为,弘扬国学精髓、学习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周女士在参加了一次国学培训班之后,在结业晚会上,大家点起蜡烛,齐声唱起《感恩的心》,唱着唱着,她突然放声哭了起来。接着,在大家的鼓励下,她讲出了原委:几年前,因为看到女同事的丈夫事业有成,她羡慕有加,硬是逼着自己当老师的丈夫弃教从商。一身书卷气的丈夫自然不是做生意的料,不但赔光了多年的积蓄,还学会了借酒浇愁,原本幸福的家庭充满了埋怨、焦虑。最后,丈夫不堪重压,两人的婚姻关系就此画上了休止符。学了国学后,周女士感慨万千:“为什么我就那么浮躁,那么财迷心窍,亲手毁了原本温馨安宁的家庭呢?”她表示,回到家乡后,她要向丈夫道歉,并希望能挽回婚姻。

周女士的遭遇绝不是个例,事实上,现今社会普遍存在一股浮躁之风,很多人都终日忙于钻营赚钱,或者沉浸于牌桌舞厅,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工作、生活的人反倒成了稀缺品。更有甚者,传统文化在普通市民身上也大有流失之虞,斗狠打架、炫富显摆、低俗奢糜之风盛行,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一些人甚至变得“冷血”无情,以至于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都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国学研究者认为,弘扬国学精髓、学习传统文化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肖长江对本刊记者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人们的基本要求,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比如说,做人德为先,但现在很多市民就是缺少这种基本的“德”的涵养。如果让大家真正领会了中华传统文化,其道德素养就必然有所提高,加上国学中有大量让人内心有所敬畏的警句,即使有机会乱来,出于内心的“本分”,也不会打破道德底线,这就是传统文化赋予人们的力量。再如,《弟子规》中讲道:“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就是说,在“得”与“给”之间,要分清楚哪些是可以得到的,哪些是不能要的,这样,在面对种种诱惑时,内心才会有一个参考坐标。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句话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龢的一副对联。意思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同样,“静”同样也应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态度:静心、静气、静神、静悟。诸如“静”等方面的良好涵养与心态,是现代文明社会一个市民必要的修为,至于如何才能在此方面修炼到位,国学里有答案,人们不妨去看看。

猜你喜欢

官德国学腐败
“垂”改成“掉”,好不好?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此种腐败何时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莫把“官德”教育当“选修课”
古代官德之清廉俭朴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