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去的不仅仅是亲情
——评电影《失孤》

2015-12-07张文诺武春梅

艺苑 2015年2期
关键词:寻子刘德华农民工

文‖张文诺 武春梅

失去的不仅仅是亲情
——评电影《失孤》

文‖张文诺 武春梅

电影《失孤》揭示了“打拐”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了儿童拐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失孤》立意高远,采用一种开放式结局,它没有为人们增加无意义的希望,而是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以心灵的抚慰。

《失孤》;寻子;亲情

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今年春天的热播说明: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并非只有娱乐的作品才能取得高收视率、高票房,关注现实、反映重大时代主题的作品也能取得高收视率、高票房。电影《失孤》在今年3月20日公映之后,在众多大片中脱颖而出,首周即取得票房破亿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成为最为成功的文艺片之一。“一部作品能够获得的最大成功,就是在庙堂文化、知识分子与民间世界搭建起具有高度通约性的情感共同体。”[1]《失孤》之所以成为最受期待与关注的华语大片,就是因为它用有温度的故事去关注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让“打拐”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情感空间,值得观众去体会和感受。

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电影《失孤》取自于一个真实的寻子故事。电影叙述的是安徽农民雷泽宽寻子的故事,农民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走失,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漫长寻子历程。影片从雷泽宽去福建泉州寻子开始讲述,雷泽宽从“宝贝回家”志愿者那里得知福建泉州有一家收养的孩子与他的儿子有相似之处。于是,雷泽宽骑着摩托车从安徽出发,裹挟在熙攘的人群之中,开始又一次寻子之旅。他每到之处,或者是在大街上偷偷地张贴寻子广告,或者向别人分发自己的寻子广告。在路上,摩托车坏了,修车青年曾帅了解了雷泽宽的经历之后,他没有收取费用,陪同雷泽宽一起去了泉州。在泉州,雷泽宽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得知曾帅的人生境况后,雷泽宽同情曾帅被拐卖的遭遇,帮助曾帅去四川寻找父母,曾帅找到了父母,而雷泽宽仍然要奔波于寻子的路上。

这部电影揭示了“打拐”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了儿童拐卖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能真正抛弃现实,更不能抛弃对人本身的关注。现实主义是直面现实、历史的文学,越是史诗性的作品,就越和社会中的大事件有关。”[2]儿童拐卖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亦或是人性自私的驱使,一些人没有儿子一心再要个儿子,甚至有的东南沿海等地的农民不惜花钱也要买一个男孩来“续香火”,这就导致拐卖儿童问题虽然在严厉打击下仍然屡禁不止。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儿童拐卖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很多家庭为了寻找丢失的孩子耗尽一生的积蓄、时间与精力,有的家庭为了寻找孩子穷困潦倒、濒于绝境,他们再也难以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令人揪心的一幕,一位年轻美丽的母亲苏琴突遇灭顶之灾,在街上丢了孩子,而当孩子获救时,母亲却因为承受不了失去孩子的痛苦而跳江自杀。雷泽宽为了寻找儿子花去了十五年时间,为了寻找,他放弃了生计;为了寻找,他没法再孝敬老人,他只有边打工边寻找儿子。丢失孩子的家长之所以不停地寻找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法停下来,因为孩子的丢失让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失衡的紧张状态。当曾帅问雷泽宽:“你为什么不停地寻找?”雷泽宽说:“这些年来,只有在路上,我才真的感觉到:我,是一个爸爸。”他们感到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孩子而深深自责,只有不停地寻找才能让他们感到踏实,感到一种精神的放松。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揭示了儿童拐卖给被拐儿童带来的无形伤害。他们如果碰巧遇到一个条件较好的家庭,那还好一点;如果遇到的家庭经济条件差,他们有可能很早就辍学、打工。有的被拐卖女童被当作童养媳看待,有的还受到虐待。电影中的被拐卖儿童曾帅因为他已经有两个“姐姐”,他就成了“黑人”,他没有户口,不能上学,没有身份证,不能坐火车,不能乘飞机,不能出去打工,不能谈恋爱,更不能结婚,他失去了其他同龄人孩子拥有的一切。对于那些愿意寻找父母的孩子来说,找到父母是人生的幸福,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根。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寻找父母的孩子来说,当社会为他们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时,他们面临更大的人生尴尬。他们和养父母产生了亲情的裂隙,然而亲情的真空让他们难以回到亲生父母中间,这里不再是温馨的家园,那里也不是熟悉的故乡。对于盼了十几年的亲生父母来说,等来的却是一副冷冷的面孔。这对于那些孩子与家长来说,真是人生难以承受之重。

二、对人性的揭示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厚重的,应该介入社会与人性的诸多层面,传达出立体性的内容。“想方设法去讨好观众和情绪饱满地飚戏,似乎是当下主打温情牌国产电影的一种创作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性之‘恶’被无形规避了,带着苦情气息的真善美则被无限制地放大,一部电影作品的批判意义也随之不复存在。一部优秀的电影总得和观众一起探讨有终极意义的东西,如果只是简单地让人哭或笑出声来,电影不如不做,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有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3]拐卖儿童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拐卖儿童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存在买方市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性之恶。电影《失孤》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性之恶,那些买孩子的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利而不顾别人的痛苦,还有一些人明知道买孩子违法,却因为他是自己的邻居或者老乡而包庇。我们看到,雷泽宽来到泉州某个渔村寻找自己的儿子,这个村子的人们都用警惕的、充满敌意的目光注视着他,把他的摩托车推到了海里。他们不但不同情被害者,反而同情违法者,就是因为他们认识违法者,他们与违法者是熟人。当雷泽宽要求验看那个孩子的脚上的伤疤时,竟然遭到了那个孩子母亲疯狂的掌掴,并被推到海里,周围的人竟没有一个上去阻拦,以至于吓得志愿者捂上了自己的眼睛。他们买了孩子,又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空间,这对于那个孩子以及丢失孩子的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不公平。费孝通先生说:“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4]30一些人为了自我的利益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

他们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好的文学,是那种沿着人性的游丝,游走在人的最精微的人性之道上,每前进一丁点儿,都是对人性的一次揭示,一次表达,一次精神光芒的放射。”[5]这部电影揭示了人性中自私与邪恶的一面,那个女人贩子为了自己的私利把一个只有八天大的孩子偷走,带着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千里迢迢跑到福建去卖,孩子的哭声没有唤醒她心中的良知。当她找到买主时,因为买主要的是男孩,毫不犹豫地把她拒之门外。她为了急于出手,不惜从一万元降到八千、最后降到四千,还是被买主拒绝了。在人贩子眼里,她抱的不是孩子,不是生命,而是一件会说话的特殊商品。在买主眼里,他买的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他买的不是孩子。打拐是一个屡禁不止的犯罪行为,是最野蛮、最无人性的一种犯罪行为,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电影用几个细节描绘了他们的眼神,他们眼中射出来的那种冷漠令人不寒而栗。我们应该对打拐保持一种高压态势,严厉惩罚犯罪分子。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公民的现代素质与现代意识,激发他们的人性良知,每个公民都要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我们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甚至邪恶的一面,我们都想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关键是我们不能违背我们的良知。一旦违背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灵就处于永远的不平静之中,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可以回归的彼岸。这部电影通过雷泽宽的遭遇揭露了人性中的自私与邪恶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你可能因为自私得到了眼前的一些东西,那么,因为自私,你可能永远失去一些更可贵的东西,在这方面,电影《失孤》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这部电影挖掘了人性中的细微之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残忍、冷酷的一面,令人唏嘘不已。

三、对农民工的塑造

看完电影《失孤》,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改变一种看法。人们往往有一种看法,如果这个人长得帅,那么他唱歌唱得再好也是偶像派,电影演得再好也不是演技派。以前,我们说刘德华演电影、唱歌是耍帅,这实在是误了刘德华十几年。我们之所以说刘德华是偶像派,是因为我们心理的小阴暗。刘德华是人生的成功者,对于人生的成功者,大部分人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他太完美了,可

能是刺激了我们男人的嫉妒心,我们总要找出他的一些缺点,我们的心理才平衡,我们才乐意。别的错点找不出来,那么长得太帅就是问题,他就是偶像派,不是演技派。对于刘德华来说,帅或许真是一种负担。从《桃姐》《失孤》看,刘德华的演技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演技派演员。在电影公映之前,我一直担心刘德华能否塑造一个真实的农民工,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刘德华塑造的城市农民工形象非常真实、生动,演出了农民工眼中的农民工。刘德华反复观看农民工的录像,用心体味农民工的生活,用心揣摩农民工的感情与性格。刘德华说:“电影中雷泽宽丢失孩子已经十五年了,要哭眼泪也哭干了,那种痛苦是深埋在内心的,但他又不能希望自己放弃,所以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是用比较正能量的方式去演绎这个角色。”[6]他用表情、动作、眼神演出了一个农民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收放自如、入木三分、富于生活气息。老式的西服里边套着夹克,破烂而不合体,写出了他生活的艰难;黝黑带有灰尘的脸庞、布满老茧而皴裂的双手,刻画出了他寻子路的艰辛与苍凉。听说儿子下落时那期盼的眼神、得知找错人之后的失落与悲凉,由于疲惫那种外撇式的步伐,颤颤巍巍的步态,用两个食指打字的笨拙、吃泡面时狼吞虎咽,都让人感到苦涩而心酸。趁着警察不注意偷偷贴了一张寻子广告,看到警察过来,他慌慌张张地跑开,活画出一个父亲的无奈、隐忍与对微茫希望的坚持,令人潸然泪下。刘德华认真揣摩了剧中人物的心情、性格、经历,他的表演鲜活饱满而又张弛有度。当雷泽宽到泉州农村时,他向那个家长要求验看那个孩子,他先是小声哀求,他看了左脚发现没有伤疤就准备回去,他又一想或许自己记错了,准备再验一次,那个孩子的养母非常生气,疯狂地抽打雷泽宽。这时,雷泽宽突然爆发,他明白别人不会让他再验伤疤时,他突然大喊:“要让孩子上学!”他可能意识到他被拐的孩子也有可能辍学了。这个细节很真实、很震撼,这一声叫喊写出了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激愤与悲凉,触及到人性的最柔软的那一面,很有冲击力。

“《失孤》做到了用有温度的故事去关注一个冰冷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自己价值的同时,也没有损耗掉娱乐性,它是一部值得观众投入情感去体会和感受的一部作品。”[7]这部电影既给人以思考,同时也传达出一些正能量,是一部暖心之作。雷泽宽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踏上十五年的寻子之路,路上的艰难可想而知,这种坚持既是冥冥之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和别人的帮助分不开的。为了安全,交警护着他走完了高速路,并偷偷塞到他地图册中200元钱;“宝贝回家”志愿者的真诚帮助,还有那为他吵架的农民工与热心的民警等,这些画面为电影增添了丝丝暖意。雷泽宽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他把别人的帮助都记在笔记本上,曾帅帮助过他,他又帮助曾帅寻亲,曾帅把自己的摩托车送给了他。雷泽宽不断地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在不断地帮助别人,为别人寻子,帮别人寻家,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可贵的情感正在慢慢化解冷漠、自私和歧视。冷酷、麻木的文学难以成为优秀的文学,优秀的艺术作品要关注、抚慰别人的痛苦。这部电影把笔触伸向那些丢失孩子的人群,关注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孩子丢了,他们全家都因此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痛苦可能成为一个压迫他们的永恒的阴影。雷泽宽说:“他的母亲因为他把孩子弄丢了,而变得在他面前小心翼翼,他的母亲不是活着,是受罪,他的老婆是活受罪。”正因为如此,雷泽宽已经把寻子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连自己也不知是对是错。电影唤起了全社会对失孤人群的关注与同情,孩子的丢失不仅仅是亲情的失去,更是时间的失去与记忆的丧失。这部电影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眼泪,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种大团圆结局,而是一种开放式结局。它没有为人们增加聊无意义的希望,而是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以心灵的抚慰。

我们从《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中了解到,儿童拐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很多被拐卖儿童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我们也多次从电视上领略了破镜重圆、父子相见的悲情时刻,我们曾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也应该欣慰,因为很多人贩子也被绳之以法。我们更应该询问的是,让父子团聚只是我们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更应该考虑父子团聚后的问题。“电影作为当今受众面最广、影响和传播效果最显在的艺术形式之一,于此方面发挥其现实作用,可谓恰应其时。通过这样一部从独特视角切入现实之殇,全方位反映痛失骨肉之深痛的电影,也许能够感染并引发更多的人,对这一严重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更为深切地关注与思考——从此意义而观之,《失孤》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现实精神、探索勇气和艺术品质,达成了其现实关怀的艺术诉求目的。”[8]电影《亲爱的》用很大的篇幅讲述父亲的焦虑、艰难、绝望与失望,情节跌宕起伏,整部影片更具现实主义风格。《失孤》反其意而行,没有纠结于寻子的结果,而是关注了更多层次的问题,传达了对生活更多角度的思考。

[1]聂伟.平凡世界里的乡愁与愿景[N].文艺报,2015-4-1(4).

[2]李建军.仅仅依循路遥的现实主义路径[N].文艺报,2015-3-16(4).

[3]白衣卿.打拐题材撞车:有克制更有力量[N].中国艺术报,2015-3-23(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5]王久辛.我的文学观[N].中国艺术报,2015-4-1(8).

[6]刘德华.刘德华谈新作:用正能量的方式演绎失孤之痛[EB/OL].http:// news.xinhuanet.com/edu/2015-03/24/ c_127613851.htm.

[7]韩浩月.电影《失孤》:批判之余,更多温情[EB/OL].http://elite.youth.cn/ gnb/201504/t20150409_6571092.htm.

[8]韩传喜.艺术电影如何介入现实[N].中国电影报,2015-3-26(8).

J90

A

张文诺,文学博士,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寻子刘德华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请把我当普通演员
职人刘德华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从《换子疑云》、《亲爱的》比较东西方电影异同
改装狂人牵手缘梦 共为“寻子”出力
教授十年悲情寻子:没有爱的教育不算好的教育
刘德华电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