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两浙湖泊水源利用研究

2015-12-07柳哲霖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刘琳上海古籍出版社湖泊

柳哲霖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湖泊水源利用是将湖泊水源运用到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以促进生产、生活发展的方式。国内学术界对宋代两浙湖泊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张芳的《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1]、寺地遵的《南宋时期浙东的盗湖问题》[2]、郑学檬先生的《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水利”笔记》[3]、周魁一和蒋超的《鉴湖围垦得失研究》[4]、虞云国的《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5]等。这些文章多从盗湖角度研究两浙路湖泊的灌溉用水,但缺少以湖泊用水为切入点,正面系统地对两浙湖泊的水源利用进行研究。本文拟对宋代两浙湖泊水源在灌溉、种植、养殖、航运、饮用、酿酒等方面的应用试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湖泊水源的灌溉作用

灌溉农田一直是湖泊水源的主要功能,宋代也不例外。两浙路湖泊由北至南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两浙农业的发展。

练湖位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城外一里,方圆四十里。宋仁宗中期,许元知润州丹阳县,任职期间正遇上旱灾,便决练湖水灌溉一万多顷民田,百姓大获丰收[6]。此外,练湖的灌溉作用还通过间接方式发挥,“长山在城南二十里……旧传其流与练湖通注,溉民田万顷”[7],灌溉量也达一万顷。宣和五年(1123)臣僚说练湖和新丰塘连在一起有八百多顷,灌溉着四县民田。每年春夏雨水注满后,附近民田完全依赖此灌溉水源,即使秋天干旱也不担心[8]。淳熙二年(1175)钱良臣奏,“修复镇江府练湖,凡七十二源,灌田百余万亩。从之”[9]。修缮后的练湖,其灌溉量可达万余亩。

太湖位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南部,“周回三万六千顷”[10],面积三万六千顷。嘉 六年(1061)陈襄知常州,因常州(今江苏常州)南部濒临太湖,所以当地百姓“欲取水浸灌”,因渠道太高无法引太湖水灌溉。于是他主持对相关水利设施进行修筑,“州民到今赖之”[11],太湖水至今对常州发挥着灌溉作用。绍兴二十三年(1153)史才说,浙西地区各郡地势平坦,农田分布广泛,平时却无旱涝灾害,主要得益于太湖[12]。淳熙十五年(1188)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赵思说湖州地处太湖南滨,除筑有湖堤外,还通过二十七条浦 引导太湖水灌溉民田[13]。湖州也得益于太湖的水利。嘉定二年(1209)臣僚听闻浙右地区号称泽国,“松江、太湖控引灌溉,且无旱干之忧”[14],浙右因太湖等的灌溉之利,农田无干旱之忧。南宋时期,太湖对于浙右和浙西一样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

西湖位于杭州(今浙江杭州)西部,旧名钱塘湖,方圆三十里。西湖在唐代经白居易治理,可灌溉千顷田。到元 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西湖早已堙塞不堪,他上奏说:“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谷米,所获不 ”[15]。虽然西湖灌溉量已达不到千顷,但西湖下游的数十里,百姓种植着不少茭白、菱、水稻等都得益于西湖的灌溉。经他的治理,西湖在灌溉等多个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绍兴十九年(1149)宋高宗对宰执说:“西湖灌溉所资,其利不细。岁久淤淀,宜措置修治”[16]。宋高宗认识到西湖发挥的灌溉作用很大,但年久淤积,需要对其治理,以便更好地灌溉。乾道九年(1173)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想对被侵占已久的西湖进行整治,以便“庶几潴水有余水,而漕渠六井之须,虽遇旱岁,可以无乏”[17]。临安府希望通过治理西湖,扩大其储水量,以备干旱时的灌溉和饮用需要。嘉定七年(1214)臣僚说南宋把行在定于临安,八九十年来经济繁盛,人民殷实,“所恃以溉负郭膏腴之田……西湖之利溥哉”[18]。在灌溉这块富饶地区的田地中,西湖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西湖能持久发挥灌溉功能是行在富庶的一大原因。

鉴湖位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境内,即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141)会稽太守马臻修筑而成,方圆三百五十八里。鉴湖通过四周的水系达到九千顷农田的灌溉[19]。

进入宋代,鉴湖灌溉作用的发挥历经波折。北宋前期鉴湖已有被盗现象,但大中祥符和庆历年间只盗了四顷湖田。[20]天圣六年(1028)曾公亮知会稽县,“县有鉴湖溉民田,湖溢则反为田病”[21],故治理了鉴湖,建造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水涝之灾。比天圣年间晚的庆历年间仅四顷湖田,当时的鉴湖基本保持着此前的灌溉面积,只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才造成湖水泛滥。蒋堂在庆历前知越州,鉴湖“无虑溉田八千顷,至是越人夺湖水以名己田,故水日堙,湖田日广。贫民失水利,豪姓擅地产。公条奏利病,诏复为湖”[22]。在蒋堂到任之前,盗鉴湖水灌私田和盗湖为田的现象早已存在,他解决盗湖问题后,宋仁宗中期鉴湖溉田量仍在八千顷左右。

自北宋末将越州等地的陂湖废为田后,“民失水利”,绍兴元年(1131)吏部侍郎李光“请复东南诸郡湖田”[23]。绍兴三年(1133),“己巳,废绍兴府余姚(今浙江宁波)、上虞县(今浙江绍兴)湖田为湖,溉民田”[24]。虽然恢复灌溉的湖泊还仅有两个县,但已表明官府对湖泊灌溉作用的重视。绍兴二十九年(1159)宋高宗说:“往年宰臣曾欲尽干鉴湖,云岁可得米十万石。朕答云,若遇岁旱,无湖水引灌,即所损未必不过之”[25]。宋高宗说出此话,应是吸取了多次无法用湖水灌溉造成干旱的教训,也表明统治者的重视。

隆兴元年(1163)绍兴知府吴芾请求治理会稽、山阴、诸暨等地原来的湖泊,以恢复它们的水利功能[26]。同年他又请朝廷派专人对鉴湖进行整治,都得到了允许。后来已调任刑部侍郎的吴芾再上奏:“自开鉴湖,溉废田一百七十顷,复湖之旧,又修治斗门堰闸十三所……民田九千余顷悉获倍收,其为利较然可见”[27]。鉴湖经过治理后,直接灌溉废田一百七十顷。至于通过兴修水利设施,让九千多顷田的产量翻一番的说法是夸大的,因鉴湖最大的灌溉量才九千顷,但当时仅恢复一部分。嘉泰元年(1201)的鉴湖已被侵占殆尽,变得既小又浅,天旱时湖水几乎干涸,以致“又于会稽、山阴两县俱失灌溉民田,害莫大焉”[28]。嘉定十五年(1222)的鉴湖已基本被侵占,有臣僚回忆,“越之鉴湖,受溉之田几半会稽”[29],以前鉴湖灌溉着会稽县(今浙江绍兴)近一半田亩,如今鉴湖却已消失。

广德湖位于明州(今浙江宁波)鄞县(今浙江宁波)以西十二里,方圆五十里。“凡鄞之乡十有四……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30],在鄞县十四个乡中,西七乡的田都由广德湖灌溉。从太平兴国到康定年间,盗湖与治湖势力不断抗衡,大致保持着广德湖原有的灌溉量。宋仁宗时苏耆知明州,进行了修浚,以至“境无凶年”[31],继续发挥其灌溉作用。到张峋在鄞县做官,“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他主持的浚湖工程于熙宁二年(1069)初完工,随之“而田不病旱……而其余及于比县旁州”,广德湖不仅恢复了原有的灌溉功能,而且惠及周边地区。当时广德湖的灌溉量一直在上升,“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32],从唐代中期的溉田四百顷至唐代后期的八百顷,再到宋神宗后期的二千顷,宋代广德湖的溉田量远胜唐代。在北宋政和末年被废为田前,二千顷的溉田量不成问题。其被废为田后,因湖田缴纳的租米差距大,绍兴二年(1132)薛徽言:“其余乞委官相视,内低田即废为湖泊,依旧积水灌溉”[33],在认识到地势低洼的湖田收成不好后,还是让其发挥灌溉作用。

东钱湖在鄞县东三十里,因带给百姓的利益大,故又称万金湖。其方圆八十里,灌溉农田八百顷。“凡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34],鄞县东边七乡的灌溉用水都来自东钱湖。天禧元年(1017)太守李夷庚治理东钱湖,“县之东七乡,不病旱者,湖之力也”[35],共计五十四万亩,更好地发挥对东七乡的灌溉作用。乾道五年(1169)张津奏“窃见东钱湖自有湖以来,到今虽遇大旱,不阙灌溉”[36],正因东钱湖对周边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所以即使有旱灾也不愁灌溉水源,因此他要对东钱湖进行治理。淳熙三年(1176)明州长史莫济和司马陈延年被赐升官,因他们“以兴修东钱湖灌溉民田,协赞有劳故也”[37]。因“东钱湖,它山堰灌溉甚博”[38],为了让东钱湖等继续发挥灌溉作用,故程覃在嘉定六年(1213)到任后,便对东钱湖进行了治理。

二、湖泊水源的其余作用

(一)湖泊水源的种植、养殖和采捕作用

宋代两浙湖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发达,当地百姓因地制宜,湖泊的种植和养殖面积不断扩大。

润州练湖的物产十分丰富,“菰蒲菱芡之多,龟鱼螺鳖之生,餍沃江淮,膏润数州”[39],练湖中的鱼鳖、菱芡等可以满足好几个州的需要,其中应有专人采捕及买卖。

西湖因处杭州城中,故种植各类作物比较普遍。乾道五年(1169)临安府言:“自今并不许有力之家种植菱茭”[40],此前一直有权势之家在西湖内种植菱角和茭白。乾道九年(1173)临安府又言:“西南一带,已成平陆,而滨湖之民,每以葑草围裹,种植荷花,未已”[41],湖边百姓用围湖方式种植荷花,类似现象不断发生。嘉定七年(1214)臣僚奏:“嘉泰以来,权奸用事,私欲横生,其微至于西湖草塘,亦复 情,听民请佃。日渐月积,种荷之地 广”[42],一些奸臣利用权势庇护民众在西湖内种植荷花,时间越久种植面积越广。绍兴十七年(1147)宋高宗言及西湖现状,“闻近年以来为人买扑拘占,作葑田种菱耦之类”[43],民间通过投标的方式,取得对种植在西湖的菱角和荷花的收税权。因需缴纳税金,故种植者必能获得不少利润,可见菱藕的种植面积蔚为可观。

鉴湖水域广阔,种植业十分发达。元丰二年(1079)秦观游鉴湖时题诗,“天风吹到芰荷乡”[44]。芰荷即菱与荷,称越州为菱与荷的故乡,可见鉴湖等水域种植菱与藕非常广。南宋中期,程 曰:“鉴湖十里藕华香”[45]。当时,“会稽镜湖,在唐日广袤三百里。后来贫民盗占为田,今之视昔,不及十分之一也”[46],在不剩三十里鉴湖中,荷花的种植面积竟达三分之一多。陆游描述在鉴湖上找生计的人家,“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47],在鉴湖上以船为家度日的百姓不少,除捕捞鱼虾外,也采摘菱藕等为食。其中还不排除将捕捞的水产作买卖的可能。荷花种植面积广阔,“大率越多陂湖,莲最富”[48],以鉴湖为代表的越州湖泊大都种有荷花,所以莲藕的产量很高。

湘湖的水产十分丰富。乾道四年(1168)有县民在湘湖中填千亩湖田,臣僚上奏“若果以湘湖为田,侵渔不已”[49],湖内鱼资源非常丰富,当地的养殖业十分发达。湘湖“水利所及者,九乡以畋渔为生业,不可数计”[50],萧山县内九个乡的百姓靠捕湘湖内的鱼为生。

广德湖的种植业也非常可观。绍兴二年(1132)薛徽言请旨,称广德湖“其边湖深葑可以植茭,即为茭地,量立租钱”[51],在靠近广德湖岸较深的葑田内种植茭白,并收取租税。此事得到朝廷支持,既表明对此税源的重视,也说明在残存的广德湖内种植茭白的面积仍达一定规模。

东钱湖除灌溉着鄞县等七乡民田外,湖内的“茭葑莼蒲荷芡滋蔓”,除自然生长的莼菜、芡实等植物外,茭白、荷花种植面积也不在少数,不然不至于“不除,湖辄堙”[52]。乾道五年(1169)知明州张津上奏:“昨因豪民于湖塘浅岸渐次包占,种植茭荷,障塞湖水”[53],当地豪族侵占东钱湖等湖岸,种植茭白、荷花等以致阻塞湖水,侵种面积不在少数。

(二)湖泊水源的航运作用

在航运、饮用、酿酒等方面,两浙的湖泊水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练湖因地理位置特殊,故其航运价值很高。宋仁宗时期,“练湖决水一寸,为漕渠一尺,故法盗决湖者,罪比杀人”[54]。这既说明政府对练湖水源的严格管理,也突出了练湖对航运的重要性。绍兴七年(1137)两浙转运使向子 请求修治练湖,因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吕城和夹冈的地势较高,“久不雨,则运河涸,而漕舟艰”[55]。他希望通过对练湖水利设施的修缮,放湖水让已干涸的运河重新通航。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说:“布衣步孝友上书言丹阳练湖堙塞,艰于漕运,可谕漕臣修治”[56]。平民上报练湖堵塞影响漕运的情况,宋高宗随即让大臣去治理,十分重视练湖的航运功能。明州的广德湖,“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57],明州通往越州的航运用水都源自广德湖,对两地的航运起着重要作用。越州鉴湖“北属州城漕渠”[58],北边与漕河沟渠相接,鉴湖水一部分是进入漕河发挥航运作用的。元 五年(1090)苏轼乞求治理西湖,因当时“运河失湖水之利”[59],于是苏轼对通湖水的盐桥河等进行了浚治,以便继续发挥西湖的航运功能。

(三)湖泊水源的饮用作用

湖水作为饮用水源,对当地百姓有重要意义。元 五年(1090)苏轼论述西湖不可废时说,杭州地处钱塘江边,以前喝的都是咸水,百姓稀少。唐代李泌把西湖水引到六口井作饮用水之后,周围居民数以百万计,都仰足于西湖水。如今西湖变浅,六口井也已弄坏。这样二十年后,西湖将全变为葑田,百姓只能喝咸水,居民会更少[60]。西湖供给百万人口的饮水问题,饮水作用可见一斑。绍兴九年(1139)面对日益堙塞的西湖,知临安府张澄言:“况今车驾驻跸一城,亿万仰六井之水为多”[61],西湖供给着行在全城人口的饮水。面对巨大的供水工程,自然要加强浚治和管理。乾道九年(1173)临安府希望对西湖进行整治,以便“庶几潴水有余水,而漕渠六井之须,虽遇旱岁,可以无乏”[62],临安府想通过治理西湖,扩大其储水量,以备干旱时饮水等需要。嘉定七年(1214)臣僚说南宋把行在定于临安,八九十年来经济繁盛,人民殷实,“饮阖城内外之人者,西湖之利溥哉”[63],在全城内外人口的饮水问题上,西湖发挥着巨大作用。嘉定八年(1215)两浙地区岁逢大旱,临安府“湖山久年不竭之泉,今者亦就枯涸。城中鬻水于山者,双斛几至半百”[64],多年有水的西湖和山泉都已干枯,以致城里人去山里买水喝,两石水的价钱近五十文。干旱一降临,西湖的饮用作用便不言自明,即使买水喝也不及喝西湖水实惠。

明州因临海及地势低平等缘故,淡水资源不易储存,于是当地百姓便“引它山之水,自南门入城,潴为西湖,阖境取给,始无旱之尤”[65],从它山堰引水至城内的广德湖中,从而解决了全城百姓的饮水问题。广德湖作为中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湖泊水源的酿酒作用

有些地区的湖水用于酿酒,且规模不小。元 五年(1090)苏轼上奏说:“天下酒税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而水泉之用,仰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不下二十万功”[66]。每年用西湖水酿酒上缴的税高达二十多万缗,可知西湖水酿酒数量之大。除了水质好外,西湖的位置也决定了酿酒作用的发挥,不然用山泉酿酒,那就劳工费时,远不及用西湖水经济。绍兴十七年(1147)诏“临安府更置库造祠祭法酒。旧取水于西湖上,以军民环居,渠流混浊,乃命别 焉”[67]。此前朝廷用于祭祀的酒都由西湖水酿造,现因生活在湖边的军队和百姓已把湖水弄浊,便决定另找水源。

广德湖水也有酿酒的传统。大中祥符间,广德湖的岛屿上筑有红莲阁,“阁之北即郡酒务,故时使人即湖以汲水,劳费甚。乃堤湖之中畜清流,作楼于其上,以辘轳引而注之,至今以为便”[68]。当时明州的酿酒场设在广德湖上,因嫌一直以来用人力汲湖水麻烦,便直接在湖中造楼用机械方式取水。可知此处酿酒的规模不小,不然已地处湖边的酿酒场不用如此大费周折。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两浙路从宋初起便对湖泊水源的利用十分重视,除最主要的灌溉用水外,在种植、航运、饮用、酿酒等方面也表现不俗。从两浙湖泊的灌溉面积看,北宋前期有的湖泊灌溉量维持着此前的最大值,有的则远远超过前代,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随着北宋末将鉴湖、广德湖等湖泊废为田后,当地湖泊的灌溉量急剧下降。南宋前期一些湖泊的灌溉量虽有所恢复,但不久后便完全堙没。两浙路因水系众多,如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非常广,加上一些地区养殖技术的进步,除自给自足外,用于买卖也比较常见。有的湖泊因地处重要位置,在对湖泊水利设施的修筑和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其航运作用比较突出。此外因自然局限,饮水问题突出的城市,把湖泊作为水源地是最佳选择。从经济角度出发,湖泊也成为酿酒用水的首选。

宋代两浙路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北宋前期人口的自然增长,至北宋末、南宋初一下子接受大批北方移民,这必然加剧粮食矛盾和人地矛盾。因此,之前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增加湖泊灌溉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便只得向湖索田。南宋前期虽有复湖的现象,却只是朝廷因财政收支的巨大压力而行的权益之计,财政压力缓解后,废湖趋势依然不变。因两大矛盾的存在,北宋前期可充分用于种植、养殖、捕捞、航运方面的湖泊水源,从北宋末开始便不得不向其屈从,直至一些湖泊完全消失。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杭州西湖水源的许多功能都能保持下来,这主要取决于行在处于杭州。然而两浙湖泊水源的利用率,自北宋末起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两浙路的湖泊水源造就的经济利益是宋政府税收的一大来源,然而南宋时将大部分湖泊废掉后,政府的税收却远远超过北宋时期。其中固然加大了对百姓的税收力度,但也表明当时经济在发展。

[1]张芳.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J]..农业考古,1986(1):193.

[2]寺地遵.南宋时期浙东的盗湖问题 [J].浙江学刊:双月刊,1990(5):103.

[3]郑学檬.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水利”笔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3):91.

[4]周魁一、蒋超.鉴湖围垦得失研究[J].水利学报,1991(11):68.

[5]虞云国.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 [J].中国农史,2002(1):73.

[6][宋]庐宪.嘉定镇江志(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0:2499.

[7][宋]庐宪.嘉定镇江志 (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0:2361.

[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三十八)[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35.

[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四)[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48.

[10][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0:818.

[11][宋]陈襄.古灵集(卷二十五)[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093册,1986:707.

[1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六十一之一百十一)[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21.

[1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三十三)[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39.

[1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五)[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5.

[15][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864.

[1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 (十七之二十三)[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622.

[1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八之三十二)[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3.

[1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八)[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6.

[19][宋]曾巩.曾巩集 (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5.

[20][宋]曾巩.曾巩集 (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6.

[21][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七十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940册,1986:375.

[22][宋]胡宿.文恭集(卷三十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088册,1986:955.

[23][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1035.

[24][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7:498.

[25][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三)[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3536.

[2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三)[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47.

[2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八之十九)[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56.

[28][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一)[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2.

[2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九)[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7.

[30][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5.

[31]漆侠.宋代经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79.

[32][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6.

[3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一之三十五)[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967.

[34][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5.

[35][宋]张津等.乾道四明图经(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87.

[3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二十七)[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1.

[37][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八之三)[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10.

[38][宋]罗 等.宝庆四明志(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5006.

[3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M].续修四库全书[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84册,2002:107.

[40][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二十七)[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0.

[4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三十二)[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3.

[4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八)[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6.

[4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七之二十三)[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622.

[44][宋]秦观撰.淮海集笺注 (卷八)[M].徐培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38.

[45][宋]程 . 水集(卷二十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O].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171册,1986:467.

[46][宋]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64.

[47][宋]陆游.陆放翁全集 (卷二十八)[M].北京:中国书店,1986:460.

[48][宋]张 .宝庆会稽续志(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0:7139.

[49][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八之二十六)[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0.

[50][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0:6889.

[5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三十五)[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5967.

[52][宋]罗濬等.宝庆四明志(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5150.

[5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八之二十七)[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1.

[54][宋]庐宪.嘉定镇江志(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0:2499.

[55][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一)[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2072.

[56][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二)[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3064.

[57][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4:305.

[58][宋]曾巩.曾巩集(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205.

[5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644.

[60][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864.

[61][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 (十七之二十二)[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622.

[6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 (八之三十二)[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163.

[6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十一之一百四十八)[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546.

[6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十八之三十)[M].刘琳、刁忠民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66-967.

[65][宋]张津等.乾道四明图经 (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84.

[66][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6:864.

[67][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M].胡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2963.

[68][宋]张津等.乾道四明图经 (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58.

猜你喜欢

刘琳上海古籍出版社湖泊
刘琳:中年女演员的自我修养
湖泊上的酒店
邻父伐树
登楼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害羞”的湖泊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带着93岁奶奶上大学 女大学生感动无数人
奇异的湖泊
讲台上的“钢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