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博物馆如何在与西方的对比中进步

2015-12-07魏亚明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博物馆

魏亚明

(河南大学中原考古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0)

试论中国博物馆如何在与西方的对比中进步

魏亚明

(河南大学中原考古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0)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产生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受教育水平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的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在理论建设、博物馆的建筑、博物馆内部建设、博物馆宣传力度认知度和资金来源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而且,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在这些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博物馆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何在对比中求进步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

博物馆;中西方;比较;发展

贾建明先生曾经在讲到博物馆意义的时候,十分恰当地引用了美国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话语:“那里(按:指博物馆)实在是一个使用眼睛的地方。”而在贾文看来,这是“聪明的看法”,它“代表了多数有志之士对博物馆的理解”,我赞成[1];自从1905年张謇自己出钱建立了中国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来,到今天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已经历了百余个年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博物馆是提升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公益设施,是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重要场地,越来越被追求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人们所接受[2]。博物馆致力于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它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由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发达,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拥有善于经营的头脑,西方许多的博物馆在多方面都做得较为出色,对比之下,中国的博物馆起步相对较晚,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远比不上西方,民众受教育的程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博物馆的发展步伐明显比西方落后的后果。所以,了解中西方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找出中国的博物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再结合中国现状,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是当要的事情。下面我试着从五个方面来对比中西方博物馆的差异以求从中找到进步的经验和方法。

一、中西方博物馆学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差异

我国最先注意到近代博物馆的人当属徐继畲。他在1848年辑著的《瀛环志略》一书中,全面介绍了各国的地理、历史以及风土人情[3]72;福建人林铖在1849年撰写的《西海纪游草》一书中曾经详细叙述了其在美国参观的博物馆;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康有为酝酿并撰写了能够反应他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大同书》,在此书所描绘的大同社会里,每人都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各地政府都设有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动植物园等供人们工余和休息日来参观、学习、游览,这样人们才能够过着着“忧虑绝无”的极乐生活。与此同时康有为当是中国的第一个提出博物馆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同时又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机构。但是,在当时,中国人所写的著作和文章里面,多数将博物馆作为国外的风土人情来加以介绍,仅仅是为了让中国人来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并且这些著作也大多不属于专业的学术型的著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博物馆学研究才开始复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它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这才使博物馆学的研究活动初步开展,并出版了《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博物馆一览》等论著和资料。《东方杂志》等也翻译介绍了一些外国的博物馆。

当前对于博物馆的研究,大多数文章、著作是单纯的针对国内或者国外的博物馆来加以研究,例如介绍中西方的博物馆的著作: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吕济民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杨玲、潘守水主编的《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段勇著的《当代美国博物馆》等,在这些文章里,他们或者是从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如从博物馆管理、博物馆藏品、讲解、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陈列、博物馆教育和宣传等,但较深入的通过对比来指导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却不多见[4];由此可见,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建设还是不完备的,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的来说,我认为中西方博物馆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西方的博物馆理论建设比中国早,发展较早;因为最早的博物馆产生于西方,这就决定了它的理论发展也会早。19世纪中期以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曾经提出了:“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所著的《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强调了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3]70;这些都代表了西方的博物馆学界理论研究最早的成就。而中国在1905年建立了南通博物苑之后,有关的博物馆的理论建设才慢慢发展起来。

2.西方的博物馆理论研究和它的专业工作群体结合的非常好,但是中国的博物馆在这个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如果我们对冷战时期东西方的博物馆学发展做一番比较,我们能够看到,和西方国家比起来,社会主义的国家更重视对于博物馆基本理论的探索,在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出现了像尼可里、斯特兰斯基等一批优秀的博物馆学的理论家,他们在博物馆的基础理论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我国从八十年代初期博物馆学研究开始兴起,这首先体现在博物馆,然后在一些大学的博物馆学的教研室。但总的来看,中国的博物馆学研究是比较重视基础理论建设的,博物馆人围绕着博物馆的性质、职能以及目的发表了一些文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博物馆学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工作群体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并不是所有博物馆的实践工作者全能自觉认识到博物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们的日常工作的关系。一种观念长期支配着博物馆的实践工作人员:博物馆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与理论思辨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这种观念持续时间特别长,但却与事实并不相符。实际情况是,在博物馆中即使是最细微的工作都能与博物馆哲学、博物馆社会学的一定观念相联系[5]。

3.中国的博物馆和西方的博物馆在学科建设方面是有不同的,并且在中国博物馆学科的理论体系中,那些分支学科的内容丰富程度和它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对于博物馆学来说,因为各国实践活动的差别,其学科的具体内容也会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在学科体系结构上,这种差异理应是逐渐趋同的。中国的博物馆学在积极创造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应尽量向学科的统一规范性方向发展。当前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比较公认的博物馆学体系是由一般博物馆学也就是普通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和应用博物馆学构成。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涵盖了一切博物馆,它是把全体博物馆的共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对于所有博物馆来说具有普遍意义。[6]137应用博物馆学是指应用博物馆的实际理论,具体包括一切实际工作,比如与博物馆的功能有关的工作活动、技术以及文献登记。

一般博物馆学即普通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作为博物馆学的三大主要分支学科,它们各自的内部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内容上它们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在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这些分支学科的内容丰富程度及发展速度并不是均衡的,应作出具体分析。[7]

总的来说,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的博物馆学界应当充分认识中国的国情,认识中国博物馆界当前面临的问题,由此来确定要研究的主要方向。西方博物馆学的新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具有建设性的新思路,尤其是关于博物馆参与到社会发展中,强调博物馆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学习。但是由于国家基本国情和博物馆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的学习和借鉴必须是有选择的。一方面,我国博物馆的许多组织、制度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决定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博物馆学界还会围绕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一些由西方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观念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也要求我们在引进时有所甄别。[8]

二、博物馆建筑差异

博物馆建筑能够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博物馆建筑是观众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和受欢迎程度。但是事实是,在近些年来的博物馆建设中,却出现了一些“流行病”,主要表现有:

1.博物馆建筑一味地攀高比大,轻视其使用功能

一些地方尤其是领导们看到了其他省市建立了博物馆,就也想尽力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博物馆,盲目建设的后果是导致博物馆建筑功能使用性能差,使博物馆跟不上实际需求,建筑空间大量浪费。这些行为不按博物馆建设的科学程序和管理规范要求做,重视建筑轻视展览,更是缺乏经营理念的表现;

2.由于缺乏学术研究和展品研究支撑,展示文物的保护没能得到足够重视

例如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九鼎八簋”因为被资质不合格的装修公司承揽陈列展示而被损坏,福州市一单位的100多件名人字画因展柜密封问题发生霉变等。[9]

这些问题正是当下博物馆事业的通病,给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关于博物馆建筑的问题,我们不防从其它国家吸取一些有用的先进的观念,进而来指导中国的博物馆建设:

1.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念

(1)博物馆与自然地理环境融合的理念;如丹麦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的建设。

(2)博物馆与人文历史环境相协调的理念;如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

2.注重功能因素的设计理念

(1)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例如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的盖蒂中心,就是一个多功能的博物馆综合体。

(2)要注重功能现代化、人性化的理念;例如由法国AREP公司让·玛丽·迪蒂耶尔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新馆。

3.追求艺术因素的设计理念

(1)追求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理念;例如瑞士的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2)追求雕塑感建筑造型的理念;如2001年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英国曼彻斯特战争博物馆。

(3)以建筑艺术表达情感、思想的理念;如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4)追求独特建筑形象的理念;如1997年由美国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4.注重技术因素的设计理念

(1)表现结构、设备等技术特性的理念;如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

(2)仿生学建筑形态的理念;2000年由设计师圣地亚哥·克拉特拉瓦设计的美国密尔沃基博物馆,这就是一座利用自然生物形态的建筑例子。

(3)高科技生态建筑的理念;日本的著名女建筑师长谷川逸子的代表性作品:日本山梨水果博物馆就是一座高科技生态建筑。随着社会功能需求的提高以及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众文化艺术的追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这些因素都不断推动着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以及发展。研究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对于提高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水平、促进博物馆建设的进步、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持从大的方面着手学习,取长补短,再进一步具体到博物馆建筑的细微之处,这里就不做较为细致的述说了。我们的目的是争取使博物馆的外观先能够引起观众产生参观的欲望,在他们参观后,博物馆的内部又不使观众失望的效果。

三、博物馆内部建设差异

博物馆内部建设包括两个: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时代要求也对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博物馆建设只有更好地改进自身内部建设,才能提高它的服务质量以达到它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

博物馆的硬件建设方面对比:

1.藏品

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大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祖先的文明发展能够传承下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保护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尤其是博物馆人要有较强的藏品意识,一个再好的博物馆如果没有有价值的藏品,那么它也是没有实际存在意义的,因此要有发现藏品价值的观念和眼睛,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方式征集藏品[3]140。由于在藏品收集方面的被动性和国民的麻木,造成了我国许多珍贵的藏品流失到海外,据不完整统计,中国流失的海外文物达164万件之多,它们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着甚至被拍卖。西方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却能很早就开始注意收集各种珍贵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较强,使得现在它以自己丰富的奇珍异宝而闻名世界。

2.展厅展柜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方法就包括展厅以及展柜的设计,展厅既要保证足够的空间供观众参观休息又不感到拥挤,又要满足采光照明比较好,展厅的颜色以及质地都要和展品相配。展柜不仅要美观更要实用,要做到能够防潮防霉等,这就需要我们引进西方先进的器材等等。

3.光线照明空调等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同时愉悦观众的视觉和感官,这就对它的光线、温度设计等提出了要求。现在西方做的比较成功的博物馆都在这方面比较注意。博物馆里需要安装能够控制光线柔和度的照明灯,还要安装空调来调节室内的温度等。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博物馆整体的效果比我们好的多,它的宏伟壮观的气场以及舒适的感受,使参观它的观众深深地迷恋而流连忘返。

博物馆在软件建设方面对比:

(1)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在外部的机构设置上,博物馆基本都是国家或地方某机关领导或者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中西方国家都意识到博物馆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博物馆且多属于文化教育系统,它的内部机构设置总体上可分为为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但是我国多数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受到其领导部门的较严限制,以至于很难主动去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博物馆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对机构设置情况进行调整,也不能随便增加一些适应博物馆角色转变所需的职能部门,很难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不能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博物馆的发展。

(2)博物馆专业人才的配置;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国家新形势下对博物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合格的博物馆人,其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博物馆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能够进行专业性研究,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有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博物馆的实践中的能力,还需具备必须的电脑操作能力,其只有打造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型的博物馆人才,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3)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博物馆的必然要求。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其实是对一个博物馆全面的要求,在博物馆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项工作无不需要数字化,数字化的内容包括许多方面:有藏品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管理、文物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陈列设计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防火防盗等技术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楼宇控制系统自动化管理、语音声控微电脑技术管理、局域网络系统建立与管理、信息发布互动技术管理等。数字化的发展和逐步完善,未来在文物修复、文物复制、门票管理、编辑出版图书等方面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目前,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推上网络的博物馆总数已达三四百万之多,但是在我国,全中国约有2000多座博物馆,当中已经实施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和改造的博物馆仅有一二百个。这种极不协调的巨大反差现象的出现,绝不仅仅是由于经济的落后以及资金的不足,其中应该还含有十分确定的观念形态的因素。

如果说博物馆的外观建筑是一个人的形体,那么博物馆的内部建设便是它的心脏,这是保持它的生命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所以容不得一点马虎。

四、博物馆宣传力度认知度差异

为社会和社会的发展服务是国际博物馆界共同的宗旨。而在我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博物馆的根本任务。在国际上,所说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在我国,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3]304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博物馆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命运也是非常坎坷不平的。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观众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这就使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了。相比之下,西方的博物馆由于有效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并且西方理念的更新,它的观众参与度更高,博物馆发展呈现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总的来讲,西方国家的教育水平偏高,民众文化素质较好,来博物馆参观早已成为他们一项自发性的活动,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德国为例,据统计,德国有90%以上的人参观过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也难怪德国博物馆协会的主席曾公开自豪地宣称:“德国人对博物馆的喜爱程度已经超过了足球!”反过来看中国的博物馆,其实确实有很多人还不习惯、不熟知、不了解博物馆是怎么回事。不乏有些观众只是由于博物馆的免费政策才走进博物馆,还有的博物馆参观秩序杂乱,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参观活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警示我们,博物馆不单是对外开放运营就可以了,还要起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和引导作用。

纵观我国的博物馆,可以清楚看到我国的博物馆在宣传和观众认知工作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其中,刘丽君在《博物馆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曾提到:

1.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搞好博物馆宣传工作的意识尚未真正树立起来,更没有把宣传当做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2.宣传力度不够强大,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多层面、多角度、辐射面广的宣传网络。

3.宣传工作存在盲目性。

4.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

导致的结果是,来到博物馆的人普遍是文化程度偏高的,有的就算来了也没有能力真正认知到博物馆的内涵,无非凑凑热闹而已。然而在西方,情况就大大不一样了,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例如在德国,中小学生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中来是经常的事情,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学生在博物馆的展厅内席地而坐,聆听老师讲课。博物馆还会针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组织相应的系列科普教育,如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就针对学生团体展开了每周一次的系列教育活动。首先由博物馆和大学教育机构一起寻找主题,然后将主题向学校推广,接下来由博物馆工作人员与老师沟通,最后再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教育活动还邀请了讲解员、科学家和展览策划人参与,大多以讲座、对话、写生和郊游等方式进行。目前,中国的一些博物馆也开展了这样的尝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体验区和国博讲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通过和德国的博物馆比较,中国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思想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博物馆的宣传工作,认识到宣传是与展览室一样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这一环节的工作。

2.不断提高国家教育水平,这是提高博物馆认知度的根本所在。

3.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是时代的要求,进而建立数字化博物馆。

4.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台,建立博物馆网站,这是科学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达到全民参与的目的,才能提高它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五、博物馆资金来源的差异

博物馆是一个人性的非盈利性文化事业机构,它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和鲜明的产业性,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性质,当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尤其是在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后,博物馆的运行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来支撑。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却是当下博物馆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又如何来营销博物馆,最大程度地吸入社会资金呢?

根据科学的考证,国外博物馆在利用社会资金方面,如张文立先生所言,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认识:“一是,最低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对社会资金的利用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对于社会资金的利用呈现出了逐步加深和日趋多元化的趋势。这反映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于博物馆的社会资金利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二是社会资金来源已经成为博物馆资金结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社会资金已经构成了博物馆实质性的支撑,成为博物馆发展必不可缺的。三是博物馆在利用社会资金方式和手段方面,相对比较丰富些。除门票之外,博物馆还通过争取和接受捐赠、从事投资、开展经营活动、获取会员费等方式利用社会资金,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16]博物馆的生命力在于自身,如何从西方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来找到自己发展壮大的道路呢?我认为中国的博物馆要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市场经济的形势,“把博物馆做成“大众文化”的产业,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与文化休闲相结合,与旅游业相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关于扩大博物馆社会资金来源的具体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做好博物馆的广告以及电视传媒的宣传。要借鉴西方的博物馆,注重自身的形象宣传,可以通过张贴广告、发放印刷品等方式让人们找到博物馆的存在感。

2.博物馆的经营者要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的质量。因为服务和消费有着密切关联,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服务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

3.博物馆要尽可能成立一些能够筹资的中介组织,以尽可能地利用外来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己。

4.政府要出台相应可行的诱人政策来奖励社会资金的捐赠者,以达到鼓励的效果。

5.营销:把博物馆的纪念品作为无形物品的附属物推销出去,并能使观众乐于接受。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无形产品要足够的深刻和震撼,它的有形产品不仅有特色价格还要合理,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6.建立公共博物馆基金可以通过发行文化彩票来筹集稳定的资金。

7.在博物馆基金筹措的初创阶段,可以采用政策鼓励的形式,吸引一些企业来向博物馆基金投资和赞助。可采用企业投资或赞助博物馆基金可减免税费,并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这样的政策。

总之,在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博物馆日益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成了一道丰富多彩的现代博物馆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信息载体的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而由于西方博物馆的发展能够得到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加上博物馆学者的理念更新、观众的广泛参与,其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现象。中国的博物馆要寻求自身的更好发展,就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博物馆经验,取长补短。“它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

[1]贾建明.缪斯之梦—话说博物馆的起源 [N].中国文物报.2001-12-7

[2]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05-10

[5]严建强.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理论化倾向及其特征[J].中国博物馆.2000(02)

[6]苏东海.我对纪念馆特征的概括,载《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C].文物出版社.1998

[7]李慧珠.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06-10

[8]严建强.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理论化倾向及其特征[J].中国博物馆.2000(02)

[9]冯国,任珂.博物馆建设防“流行病”[N].望新闻周刊.2007(26)

魏亚明(1988-),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原考古研究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去博物馆shopping
博物馆里的“潮应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之城』如何建?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
去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