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市博物馆馆藏龙虎纹画像石及画像砖赏析

2015-12-07王玲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9期
关键词:龙虎画像砖淮北市

王玲玲

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石共155块,其中龙虎纹图案的画像石有青龙、白虎墓门一组(见图1)及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见图2)。2013年10月,淮北市博物馆按照省、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馆藏可移动文物一普工作,对馆藏文物进行摸底调查。笔者在整理标本库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件龙虎纹画像砖(见图3)。在淮北市,画像石的图案大多为铺首衔环、双龙穿瑗,所发现的画像砖图案以菱形纹、十字穿环纹为主。这几件龙虎纹图案的画像石、砖均为淮北博物馆的珍品。下面,笔者就将其介绍给大家,共赏之:

一、馆藏龙虎纹画像石、砖简介

1.青龙白虎墓门画像石。为一组,共两块,左为青龙图案右为白虎图案。这两块尺寸相同,长146厘米,宽67厘米,厚13厘米,平面为长方形。左门扉的左侧上部饰一矮圆柱形立柱以固定门扉。面依石形浅浮雕宽长方形框,内满雕飞龙纹,龙头部较长,若马首,眼部呈杏核状,口部大张,上唇外翻,下唇勾卷,头上有角,身生双翼,走兽般四肢,左前肢前伸,其余紧抓地面,爪为三爪,长尾翻卷(见图4)。右门扉的结构同左门扉一致,内刻白虎图案,虎怒目圆睁,张嘴,身生双翼,长尾上翘,呈欲腾飞状(见图5)。

2.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长112厘米,宽37厘米,厚27厘米。平面长方形。面依石形浅浮雕长方形框,内浅浮雕一龙一虎紧紧交缠在一起的纹饰,耳鬓厮磨,甚为亲密。龙、虎前有一身生羽毛之人,双手上扬似做引导状。

3.龙虎纹画像砖。长35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长方体。两短侧面以榫卯相啮合。一长侧面模印方框纹,中部以长方形穿环纹分隔为两个区:一区模印飞龙纹,龙昂首似一飞冲天;另一区模印虎食鬼魅纹,虎昂首张口,前腿前伸出爪,身生双翼,鬼魅双手过头,双腿屈跪做害怕状。其余五面皆素面。灰色胎。

二、龙虎纹画像石、砖的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的图像及花纹,是在预先制好的石质建筑构件上雕刻而成的。就其制作工艺程序而言,是先在石面上用墨线将画样勾勒出,然后再用刀、钻雕刻而成。其雕刻技法主要有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六种。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龙虎纹画像石主要采用剔地浅浮雕和阴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即物象轮廓外减地,使物象呈弧状突起;物象内不同部位也稍刻出起伏,细部用阴线刻画,通过线与面的结合增强画面的立体感,以达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实现形与神的结合。例如,馆藏的龙虎纹画像石中龙形、虎形均采用剔地浅浮雕的技法,而龙虎身上的花纹、利爪以及羽人身披的羽毛则采用阴线刻画。

从对馆藏龙虎纹画像砖的观察可以看出,其制作方法是用刻有画像的木模,压印在半干的砖坯上,再入窑烧造而成。砖上画像与木模上雕刻的正相反,砖上是凸起的阳线,木模上是阴线,砖上凸起为弧面并加阳线的,木模上是凹面加阴线。

三、龙虎纹画像石、砖的艺术特点

不管是龙虎纹画像砖,还是龙虎画像石,它们均有着内在共性:

一是用简单的线条表现画像的内在张力。龙虎纹画像石、砖都是先用刀按照画稿将物象的轮廓勾勒出,强调物象总的神态和个性特征的表现,再用阴线在浮出的图像上刻画出图像的细部。通过这些线条的变化转折,将物象的形象和神态成功地勾画出。如画像石中的龙、虎神态,发达的肌肉,鬼魅紧张的神情,都是通过简单的线条让其神气十足,生动感人。

二是疏密合理的构图。要使图像内容突出、鲜明、生动,除了准确地使用雕刻技法外,巧妙的构图也十分重要。从这几件龙虎纹画像石、砖作品来看,没有填白和装饰,画面朴实无华,情节鲜明,主题极为突出。如青龙白虎墓门画像石,除了龙、虎二神兽外,别无他物,让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动物身上,给人以震慑,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再如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中缠绕的龙虎,在人们的视像中,它们不停地扭动、缠绕、攀结,使画面的格局充满动感,似乎随时都会出现新的变化。

三是夸张变形的造型。艺术需要夸张和变形,只有强烈的形式,才能产生强烈的效果。汉画像石、砖之所以对人有一种震撼力,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夸张变形的造型。如龙虎画像砖中的虎食鬼魅图案,通过怪异的图案组合,给人意想不到的距离感和想象,以满足了汉代驱邪避害、保护墓主人安宁的愿望。

四、龙虎纹画像石、砖的文化内涵

我馆馆藏的几件龙虎纹汉画像石、砖,均出自于东汉时期的墓葬。汉代人修建墓穴为什么用这种图案的建筑材料,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1.汉代人驱鬼辟邪的观念

古人建墓主要为安葬死者,在汉代人们崇尚黄老和谶纬学说,上层社会乃至民间充斥着鬼神崇拜思想,认为有专门吞噬死者脑肝的鬼魅,就需要有镇邪驱鬼的神灵。因此,在入殓前,会请萨满巫师做法事,以保佑死者的身体和灵魂不受鬼魅的侵害。《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风俗通义》曰:“《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殴魍象。魍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酉阳杂俎·尸穸》中也提到:“《周礼》:方相氏殴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而畏虎与柏。墓上树柏,路口致石虎,为此也。”“方良”与“魍象(罔象)”同义,均指吸食死者肝脑的鬼魅,而这种鬼魅惧怕虎。虎,是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体相神武,凶猛无比,能吞食阴间鬼魅,《风俗通义》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嗜食鬼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也指出:“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四川地区曾出土过在虎纹旁题有“辟邪”“除凶”铭文的画像石。

淮北市博物馆馆馆藏的青龙白虎墓门画像石和龙虎纹画像砖中的虎均生双翼,这种翼虎也是驱除鬼魅的十二神兽之一,名曰“穷奇”。《续汉书·礼仪志》云:“十二兽有衣毛角……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口,腓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 “穷奇,状如虎,有翼。”《神异经·西北荒经》亦云:“西北有兽焉,状如虎,有翼能飞……名日穷奇。”而且这种翼虎比一般的虎更加凶猛。《后汉书·翟酺传》记载: “虎翼一奋,卒不可制”,李贤注“《韩诗外传》日‘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韩非子·难势》亦云“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由此可见,画像石、砖上画上虎、翼虎、虎食鬼魅的图像,意在驱邪避害,保护死者不受侵犯。

2.汉代人有希望死后升仙、到达极乐世界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坚信“灵魂不灭”之说,总梦想死后能进入“天国”世界,如何到达天庭,就需要一个能引导人灵魂飞升的特殊阶梯,因此,龙、虎、羽人等承接了这项重要的任务。

关于龙的形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明暗、大小、长短皆由自己,既能飞升登天,又能潜入水中,能耐之大令人折服。龙受人重视、受人崇拜,还有一个原因是它能导人升仙。《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连汉武帝听说这个故事后,都想学黄帝乘龙升仙,社会大众就更不用说了。

虎作为四方之神的西方神,主持白虎星座,也是瑞兽之一。而且“虎食鬼魅”画像的最终目的是保护死者安全地升往天界,尤其是带有翅膀的翼虎更有此意义。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也发现青龙、白虎蚌塑图像,墓葬年代距今6000多年,这应该是最早的青龙、白虎图案,大概也是为了墓主人升天而设计的。

在馆藏羽人戏龙虎门柱画像石中还出现了羽人,所谓羽人是汉代人丰富的想象与夸张变形的结晶。《山海经》载:“体生毛,臂生翼。”汉代人认为欲登仙,必须经过羽化,道教中有羽士、羽客、羽人等称谓,且谓修道者的逝世为羽化,含有冲举飞升、登天而去之意。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羽人视为得道成仙的仙人,引导死者飞升天国。

总之,这四块龙虎纹画像石、砖,“朴素却不单调,粗犷却不鄙野,浑厚却不凝滞,豪放却不疏散”。无论从画面内容上,还是雕刻技法上,在皖北发现的画像石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中,我们不仅领略了汉代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感受到了汉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龙虎画像砖淮北市
泰国是拉差龙虎园宣布永久停业
章宏伟
蟋蟀争霸赛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消防安全人人有责
两汉时期画像砖流变考论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小小书画廊
河西走廊魏晋墓室壁画砖饰艺术研究
龙虎天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