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2015-12-06苏兰朵

今日辽宁 2015年4期
关键词:海城秧歌喇叭

◎文/苏兰朵

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文/苏兰朵

秧歌和高跷都不是海城独有的。秧歌的历史有近千年,属性上应该归于舞蹈。高跷的历史虽不如秧歌长,也在500年以上,从形式上看,更接近杂技。300多年前,高跷和秧歌在海城开始融合成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当然,这不仅仅是舞蹈与杂技的结合,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话,“海城高跷秧歌”还不至于从种类繁多的高跷秧歌中脱颖而出,也不会衍变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海城一张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

在地秧歌上跷之前,海城秧歌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个有别于关内秧歌的特色就是喇叭戏,也被称作秧歌戏。它是秧歌表演间歇上演的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独有唱腔的地方小戏。它的唱腔被认为脱胎于山东的柳腔,并且借鉴了山西二人台、河北梆子等其他地方戏种。而这些地方戏曲之所以汇聚东北,源于海城牛庄古镇昔日的繁华。作为东北第一个开放口岸,牛庄在清代成了闻名中国的北方商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和民间艺人来此经商、献艺,每到年节、庙会,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争奇斗艳,热闹非凡。这也是海城高跷秧歌得以兴起的历史土壤。喇叭戏是地方戏与外来戏曲融合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唱腔和剧目,但它却从未脱离秧歌成为独立的表演形式,一直栖身于辽南秧歌的表演当中。这似乎也可看做外来移民入关后融入东北人生活的一种象征。

海城高跷人物扮相——老蒯

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

地秧歌上跷之后,喇叭戏自然也跟着上了跷。“跷戏结合”于是成了海城高跷秧歌最大的看点。喇叭戏充实了高跷秧歌的内容,使高跷秧歌增加了吸引力;而高跷秧歌如流动的舞台,又使喇叭戏广泛流传。它们像一对夫妻,相携着走过几百年历史,彼此锦上添花,也不停完善着自身。2006年,海城高跷秧歌和海城喇叭戏作为两个独立项目,一起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犹如一个比翼双飞的传奇,令世人惊叹。

喇叭戏与高跷秧歌的结合,极大地增加了海城高跷秧歌的观赏性,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兼具了舞蹈、戏曲、音乐、杂技、武术的多种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2008年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

舞蹈方面,仅可供变化的队形就有“过街楼”“龙摆尾”“卷白菜心”“二龙吐须”“三环套月”“四面斗”等,舞蹈动作则讲究“扭、浪、逗、相”,奔放、热烈、火爆,极具东北特色;戏曲方面,人物生旦末丑齐全,剧目丰富,或曲折感人,或诙谐风趣。喇叭戏上跷之后,由于不方便改动脸谱和更换服装,逐渐固定了几组常演的戏中人物,这其中有《神州会》中张三扮相的头跷武生、《拉马》中杨三姐扮相的二跷武旦、《杀江》中肖恩扮相的渔翁老生、《骂鸡》中王婆扮相的老蒯老旦、《铁弓缘》中茶妞扮相的上装旦角、《铁弓缘》中史文扮相的花眼眶子下装丑角等等。这五出戏被艺人们称作跷上老五出,固定下来的代表角色就是后来海城高跷秧歌中的所谓“四梁四柱”。在一支秧歌队中,上面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他演员根据需要可多可少,多的可以达到60人;音乐则以唢呐、锣鼓为主,常用的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杂技和武术方面也颇值得一提,在广场表演中,它们常常是高潮的引爆点。海城高跷秧歌的杂技造型多样,其难度和惊险程度常常令人叹为观止。比如6人组成的“飞人”造型,中间三名男演员一字排开互相挽臂,两侧各挽一名女演员,同时另一名女演员坐骑在正中间男演员的脖颈上,三名男演员踩着急促的鼓点原地旋转,此时两侧的女演员顺势双腿悬空,飞转起来,这一切都是在跷上完成的,看起来非常壮观。此外还有“架象”“排山”“孔雀开屏”“大风车”“叠罗汉”等造型,令人眼花缭乱。民国年间,海城高跷秧歌进大帅府为张作霖表演时,一上场就摆出了高难度的“架象”和“排山”等寓意吉祥如意的造型,立时就博了个满堂彩。除了杂技能人,武跷高手也是层出不穷,最有名的要数清代的头跷艺人张成仁,据说下场能打20多个“旋子”,“克跷”能窜出4丈多远。著名词作家阎肃曾经在电视节目中评价海城高跷秧歌,“个个有绝活、人人有惊喜、处处有难度,海城高跷天下一绝。”

清末时期,海城高跷秧歌已发展成熟,形成了一支职业化的艺人队伍,涌现出许多身怀绝技的高跷艺人。同时,在表演程式上也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套路。“下大场”,又称“跑大场”,是高跷队进行集体表演的形式,“小场”则是各种绝活的主题秀,有以唱见长的“曲场”、以“扭”“浪”为主的“跳场”,还有献技的“武场”、表现男女青年爱慕之情的“情场”、风趣男女互逗的“逗场”、互相寻觅的“丢场”,以及表现情侣纠葛的“气场”。

春色满园关不住,海城高跷秧歌的名声渐渐传遍了全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城高跷秧歌走出国门,相继到欧洲、非洲、美国、日本献艺,并且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十二届全运会等大型活动开幕式进行了精彩表演,被海外观众赞誉为“踩在木棍上的东方芭蕾”。这门植根于东北黑土地上的古老民间艺术,终于从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走向了国际舞台,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她独具魅力的中国关东风情。

猜你喜欢

海城秧歌喇叭
嫁给爱情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喇叭盗窃案
昌黎地秧歌
SUPPLEMENTAL DESCRIPTION OF MYXOBOLUS HAICHENGENSIS CHEN, 1958(MYXOZOA: MYXOSPOREA) INFECTING THE GILLS OF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AKY: MORPHOLOGICAL ANDMOLECULAR DATA
我们班的“大喇叭”
海城河非均匀流水面线的推算研究
喇叭盗窃案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