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东大梁林草地鼠害防治及效果

2015-12-06冯立涛金保张勇娟张卫东位海玲孙爱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畜牧水产草原站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9期
关键词:毒饵鼠类鼠害

文│冯立涛 金保 张勇娟 张卫东 位海玲 孙爱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畜牧水产草原站)

乌鲁木齐在城市周边实施荒山绿化项目,形成了以林草为主的自然生态屏障。在实施的天山区东部的东大梁荒山绿化项目区内,于2013年发生了严重鼠害,对项目区树木、草原造成巨大的破坏,为此进行防治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一、自然概况

东大梁荒山绿化项目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东部,海拔925~1040米,面积296.99公顷。项目区地貌为低山地丘陵,土壤发育结构为棕钙土,属于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41.7毫米,且分布不均。气候干燥,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887.18毫米。冬季降雪和积雪较多,积雪时间由当年的10月底到翌年的3月底或4月初。

项目区植被类型以荒漠植被为主,主要植物有:短叶假木贼、小蓬、铃铛刺、锦鸡儿、琵琶柴、木地肤、麻黄、友友草、猪毛菜、野生郁金香、角果藜、滨藜等。由于周边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剧烈,侵占了动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以鼠类为食的一些猛禽类和虎融、伶融等小型食肉类数量较少。鸟类有家燕、喜鹊、麻雀等。因此,本地区常见的是伴人活动的动物—啮齿类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根田鼠、小家鼠、灰仓鼠、红尾沙鼠和褐家鼠等。其中,根田鼠、灰仓鼠、小家鼠数量较多,形成优势种群;红尾沙鼠的数量虽不是很多,但它的破坏性很大,使得草原植被稀疏,覆盖度不足20%。

二、鼠害发生情况

东大梁荒山绿化项目区内2009—2013年共种植榆树30万株,绿化面积200公顷(3000亩)。2010年开始有零星的榆树被鼠类啃食根部的树皮而死亡;2012年11月~2013年4月,有近300株榆树被啃死,占总数的0.1%,危害面积1公顷(15亩)左右,占1%;到了2014年4月被鼠类啃死的榆树达3万株,达总数的10%,危害面积扩展到60公顷(900亩),占30%。因此,必须立即采取灭鼠措施。

三、防治方法

1.鼠害调查。2014年4月开展鼠害调查,积雪融化后,发现成片的榆树根部以上至30~40厘米的树皮被啃光。原因是冬季鼠类数量大,无食物可食,鼠类在积雪下啃食树皮,有多深的积雪就啃掉多高的树皮。被鼠类啃死的榆树多达3万株,企业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

2014年8月用土丘系数法(调查单位面积的新土丘,确定鼠害程度)统计,鼠害危害区平均土丘数10000个/公顷,有效洞口3800个/公顷,危害等级为V级,属极度危害,严重危害区基本看不到草原植被,好像土地被翻耕过。用夹日法确定主要危害鼠种为根田鼠,局部土层厚的区域有露形田鼠的危害。

2.小区试验。2014年9月开始进行小区试验,使用2014年3月2日生产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有效成分含量:200万毒价/毫升。制剂用药量1500克/公顷,投放毒饵。按0.1%~0.2%的浓度,以湿润法配制成每克毒饵含0.2万~0.4万毒价,每亩毒饵投放量为100~120克,或者每洞0.5~1克,毒饵必须撒开,不能成堆。使用后,严禁放牧,禁牧期15天。

试验面积200亩,使用毒饵90千克(玉米90千克配合D型肉毒梭菌毒素6瓶),毒饵撒在洞口和鼠类活动的跑道上。通过洞口密度法(调查第一天将选定的调查基本单元中所有的洞口堵住,第二天调查其中被鼠盗开的洞口数,被鼠盗开的洞口为有效洞口)调查,效果很好,有效洞口数为120个/公顷,地面上死鼠数较少(大约10个/公顷),绝大多数都死在鼠洞内。

3.大面积防治。2014年11月2~8日实施防治,使用毒饵1.2吨(1.2吨小麦配24瓶D型肉毒梭菌毒素),人工投饵(全面撒播),防治面积5000亩,其中防治林草地3000亩,周边草原2000亩。经调查,有效洞口减少80%。

2014年11月22~24日实施补充防治,对剩余的20%新鲜有效洞口,进行投药。使用毒饵500千克(500千克小麦配合10瓶D型肉毒梭菌毒素),人工投饵(洞口投放)。防治面积5000亩,其中防治林草地3000亩,周边草原2000亩。

四、防治效果

1.有效洞口调查。2015年4月1~2日,采用洞口密度法对有效洞口进行调查,在观测区内确定调查地点,统计洞口数量。调查第一天选定调查基本单元0.1公顷,将所有(380个)洞口堵住,第二天在调查其中被鼠盗开的新鲜洞口仅为15个,即有效洞口为150个/公顷。

2.鼠类对林草地的危害。2015年4月1~2日,对树木调查,仅有1棵树被鼠类啃死;在草地上的有效洞口非常少,草原植被很快会恢复。但露形田鼠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仍然存在,应对该类鼠害进行专门的防治。

3.经济和生态效益。此次鼠害防治效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草原植被得到保护和恢复,树木得到了保护。2014年秋季该项目区补种树木4万,据预测,如果不进行鼠害防治,项目区内将有50%的树木死亡和50%草原植被被彻底毁坏。经过对鼠害的防治,树木没有新的死亡,草原也没有新的毁坏,因此减少鼠害损失1500多万元,而且林草地植被和生态环境得以向好发展。

五、讨论和建议

1.加强害鼠监测,及时防控鼠害。草原鼠害预警监测能对鼠害发生的规模、分布、害鼠种类的波动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分析,并对灾害早期预警,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工作,减少鼠害造成的损失,提高防治效果。鼠害的严重程度与鼠类数量密切相关,很多鼠种的数量波动幅度大,害鼠数量季节波动是很大的,年内最高与开春基数之比为20~130∶1。当鼠类的数量较低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往往不会引起注意。而当害鼠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时,害鼠造成的损失就已经发生。因此要加强害鼠监测,当害鼠数量增多,超过一定阈值,就要及时防治,避免造成损失。

2.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鼠类天敌。草原退化为鼠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繁殖的栖息环境。特别是群居性的害鼠适宜生活在植被低矮、稀疏的地方,当草原人口增多,气候干旱,草原植被退化、荒漠化,客观上为害鼠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人为活动频繁,草原上鼠类天敌如蛇、狐狸、狼、融科动物等数量减少,并且种植树木后,鹰、雕、隼、猫头鹰等鼠类天敌发挥不了控制鼠类数量的作用。因此应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鼠类天敌,发挥其对鼠类数量的控制作用。

3.周边地区应联防联控,减少鼠害。近些年,在乌鲁木齐城市周边实施了荒山绿化项目,在荒漠草原上种植了大量树木的过程中,对草原植被造成一定破坏,人为活动增加后,鼠类天敌减少,害鼠种类急剧增加,严重危害了草原植被和树木生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在周边地区采取联防联控,整体进行鼠害防治,才能持续有效的防控鼠害的发生。

4.改进投放方式,减少对鸟类的危害。鼠吃入较大剂量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后,一般在3~6小时出现中毒症状;吃入中等剂量的在24~48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最后死于呼吸肌麻痹。优点在于,适口性好,毒力适中,不会产生二次中毒,配成毒饵投在各种环境中,数日就可降毒或毒力消失,残效期短,不会污染环境。但对牛、羊毒力强,投毒饵后,必须悬挂警示标牌,安排专人看管。而且在投放毒饵后,发现了有麻雀死亡的迹象,今后应改进投放毒饵的方式,避免危害鸟类。

猜你喜欢

毒饵鼠类鼠害
狼王洛波 (节选)
贺兰山西坡鼠种内脏重量与海拔梯度关系研究
毒饵法毒杀红火蚁
草原鼠害的发生及其防控措施
草原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天津七里海湿地鼠类十年变化
高置式大容量毒饵站对东北农田害鼠的防治效果初探
不同施药强度下赤腹松鼠的防治效果调查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草原鼠害防控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