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成明的四个外号

2015-12-05章冲成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5年3期
关键词:离港航站楼纸杯

文丨本刊记者 章冲成 任廷会

董成明的四个外号

文丨本刊记者 章冲成 任廷会

机场维修员,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琐碎繁复的岗位,董成明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8年来,他倾心尽力,兢兢业业,赢得了良好的职业口碑,树起了行业的新标杆。

董成明是贵阳龙洞堡机场(以下简称“贵阳机场”)航站楼的一名维修员。

18年的时间里,他从一根电线、一截水管的维修工作做起,凭着认真严谨的态度不断超越自我,取得诸多成绩,被同事戏称为“机器人”、“活地图”、“多面手”、“发明家”。

不知疲倦的“机器人”

“机器人”是董成明最得意的一个外号。

2010年,贵阳机场二期转场工作开启,从旧的T1航站楼运行转到新的T2航站楼运行,工期紧、任务重。

作为航管部二期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董成明一头扎在转场工作中。白天,他必须在现场和施工方对接标识标牌、柜台点位的设置,勘察施工现场。此外,他还要对7000平方米的用房资源面积进行测量,并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测量数据。

“当时太忙,很多事情必须是对航站楼十分了解的人才拿得下来。交给别人我又不放心,只能自己办。”董成明说:“时间太紧,双休日也不敢休息,都是在航站楼里待着。”

等到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软的身子回到办公室,时间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了;在椅子上躺一躺,到七点钟就要起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董成明一脸笑意:“这样持续了三个月,监理方、施工方、甲方都给我熬下去了。”

每个工作日加班12个小时,周末无休,三个月的时间里,董成明累计加班1300个小时,算下来他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

经此一役,他获得了“机器人”的称号。

业精于勤的“活地图”

2008年9月23日晚上,航班运行结束后,贵阳机场T1航站楼配电间的餐厅正在施工装修。

“咔嚓!”突然,离港系统的短路保护器扣下了,提前运行的设备无法启动。原来是工人操作失误,施工餐厅区域线槽内的配电线路损坏,多级保护装置被强大的电流冲击断电。

“离港系统是机场为旅客办理乘机手续的关键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旅客安检前办理登机手续的必用工具。赶紧找出短路原因,确保离港系统供上电,最早的航班运行时间是6点半。”凌晨5点,值班人员得到紧急通知。

现场,值班人员把每一级断路器推上,但是离港系统机房的线路并没有供上电。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此时已经是5:30,航班正常运行的时间步步逼近,只剩下一个小时。

找不到故障原因,值班人员束手无策、万般无奈:“这个点,都不在现场。找谁呢?”这时,值班人员脑子里闪现了三个字——“活地图”。

在睡梦中的董成明接到求助电话,了解情况后,他给了提示:“线路是通过5号空调机房的总配电箱,经过隔壁餐厅区域,再通过线桥架进入离港机房配线间,故障点的范围应该在……”

值班人员立马赶到施工区域餐厅,按照提示找到了故障点,将一根直径为10毫米的钻头从金属桥架上取出,并将损坏的线路作绝缘处理。

5:43,值班人员回到5号空调机房的总配电箱调试送电,依然短路。电话再次打给董成明。

“配电箱里的15组开关中,第7组和第9组的状态是什么?”董成明问。

“正常。”值班人员回答。

“保留第1组照明、第7组和第9组离港系统供电开启外,断掉其它的回路。”董成明提示。

值班人员迅速完成操作。这一次,离港系统供电恢复了,提前运行设备正常启动。

此时是6:07,距离早上的航班运行时间只有23分钟。

勤学善思的“多面手”

1997年5月28日,贵阳机场正式投入使用。高中尚未毕业的董成明来到航站楼,进入供电维修队当上了电工维修员。那时,机场旅客没多少,航站楼的设备也简单,董成明凭借着几本高中物理书上的电学基础知识,负责供电线路的维护维修。接根电线、装个插板、换个灯泡,董成明凭着这些小技巧成了“手艺人”。

然而,这段“手艺人”的安稳日子并不长久。

“就通讯来说,1997年大家都是用BB机、有线固定电话;后来是移动功能手机,走到哪儿都能打电话;现在是智能手机,连接无线网络就能上网。随着时代的脚步,航站楼刚开始是提供有线固定电话;后来是手机信号覆盖;现在是全楼无线网络覆盖。”董成明回忆航站楼的发展历程。

电工维修员的工作性质也在改变:“原先单薄的电工基础知识早已满足不了实际运用的需求。”董成明说:“在维修队,各种维修都要管。有一次缺个电焊工,到处找都没有合适的。我就去学电焊,成了电焊工。”后来董成明又学了其它专业技能,身兼数长。既是电工,又是水利工,还是电焊工,他成为维修队里的“多面手”。

尽管如此,董成明还是深感本领恐慌。

2005年3月,航站楼在卫生间安装了自动感应的智能化设备。

2008年10月,消防线路改造,航站楼运控照明系统改造为远程控制、监控系统。

……

如今,航站楼的手动操作设备换成了智能控制设备,董成明也由原先的施工人员变成了管理人员。

“智能控制设备是靠电子版的图纸和外面的施工方进行技术交流,而谈到操作、编辑、修改,航站楼的人没有一个会。”董成明说:“别人发来电子版的图纸,你不能说不会,不会就沟通不了。最后只能硬撑着去看、尝试着简单地操作;操作失败了,总觉得不舒服。”

这种不服输的韧劲催生了董成明自学CAD软件(一种交互式绘图系统)的想法。而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CAD,对电脑知识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水平上。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电子版的图纸对董成明来说再也不是难题。

善于创新的“发明家”

多年以来,董成明保持着一个习惯:闲下来了,就去航站楼旅客厅转悠,一转就是两三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他只关注自己的老本行,举目四面观望,专盯那些电线、灯泡、插座、水管、天花顶吊板之类的。“这些都是自己手底下的活,必须保证它们不出任何差错。”董成明说。

时间长了,他开始注意到航站楼里其它的设备。

垃圾桶周围的卫生总是很难保持,需要保洁人员耗费大量精力。

“这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经过蹲点观察,他发现了奥秘:原先的垃圾桶投入口太小,旅客扔垃圾时很容易投到外面。接下来,董成明又找到了活干:利用CAD绘制设计出了七种不同型号的垃圾桶。

现在T2航站楼里大大小小八百多个垃圾桶都是这种特制的大投入口径。这激发了董成明发明的兴趣。

航站楼每天旅客来来往往,饮水处的纸杯需求量很大,经常发生纸杯补给不及时的情况。

董成明发现,纸杯浪费是重要的原因:纸杯拿取过程中很容易夹层,拿出多余的。而多余的纸杯经过触碰,便被下一个旅客当作被污染的纸杯丢在一边。

“有没有一种机器,一次只能拿取一个纸杯?”

经过反复试验,一款专门供旅客取杯的机器应运而生:一次只能拿取一个纸杯;单次装杯容量可达300个,存储容量可达1000个,缓解了使用高峰期的纸杯补给压力;采用臭氧消毒,避免装杯过程中人体接触纸杯造成的二次污染。

2014年2月,这款“新型取杯器”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审批,董成明成为贵阳机场申请专利成功的“第一人”。(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董成明

记 者:在航站楼这些年,对它有什么特别感情?

董成明:我从1997年进入航站楼工作。如果把航站楼看作一个小孩,那么它已经18岁了,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年,机场的领导换了8届,维修队里的同事是来一批走一批,我一直待在这个地方。现在一闭上眼睛,整个航站楼的水电线路管道都在我的脑子里,非常清晰。

记 者:你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服务标兵”等表彰,2013年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近期又被评为“贵州省机场系统学雷锋标兵”。你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董成明:我只是在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贵阳机场航站楼的服务品质贡献力量,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应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获取了什么。

猜你喜欢

离港航站楼纸杯
航站楼
当心,纸杯可能有毒
旺角暴乱嫌犯被禁止离港
纸杯提气球
朝鲜新航站楼亮相
纸杯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