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给我的家教

2015-12-05九锁子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16期
关键词:母亲

■文/九锁子

母亲给我的家教

■文/九锁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以约占1/4的篇幅,语重心长地谈及了家庭与家庭建设问题。

一个家庭不在乎贫穷或富有,贫穷之家人人坚守正道,人人良善朴实,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帮助就会很多很大;一个家庭也不在乎家庭成员的多与少,只要人人诚实守信、守法懂礼就能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家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由全国妇联发起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最美家庭”聚集了家庭中每一个人的正能量,每一个“最美家庭”的背后,都聚集着一个个“最美”的人。“最美家庭”是新时代家风的“经阁”、“宝库”,是新时代良好家风的缩影。

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以“最美”为目标,不断在家风建设上努力付出,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就能让一个个家庭“小细胞”为营造出全社会的“大和谐”作出更多的贡献,就能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滋润人们的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人们普遍把家庭看作是人生的起点和归宿。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观念,既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要义,也是现代婚姻家庭法律道德的规范和要求。

今年农历三月初六是清明节,正是母亲的百年生日。这些天来,我格外怀念母亲,怀念她给我的教诲。

1952年初冬时节,我出生在大兴安岭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岁多父亲就病逝了,脑海里没有父亲的概念。母亲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给予我的家教,却是挺有文化的,在我成长、进步,直至成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万般珍贵的作用,奠定了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品格根基。

谚语箴言教诲做人道理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都长我十多岁,我记事时,哥哥、姐姐都长大成人了。这就使母亲对我特别地疼爱、呵护,走到哪把我带到哪。而我,对母亲也特别依恋,三岁时还偎依在母亲怀里吃奶,都上小学了,回家一看,母亲不在,把书包往炕上一扔,转身就去找。那时,嫂子已到我们家。闲时,母亲就经常到前院的堂二舅母家,或到西边的姥姥家去串门聊天。我找到母亲,就抱住她的胳膊依在身旁,听她们唠嗑。嫂子和二舅母都笑话逗我说:“都长那么大了,还像吃奶的孩子一样。”

二舅母家是左邻右舍大人孩子的聚会点,我经常跟着母亲在这里听她们唠家常。这中间常听到母亲发表议论或评点事情和别人不太一样,常常是说一些警句谚语。那时,我不管懂不懂得,听多了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记住了。再长大些,母亲教育我时也常讲些箴言警句,这使我一点点懂得了一些人生事理。几十年来,母亲当时讲的一些警句箴言经常在耳畔回响,有些情景也常常在脑海浮现,成为我青少年人生岁月的宝贵回放。

现在看来,那些话好像很平常,但在当时那穷乡僻壤、文化荒芜的小山村,没有读过书的母亲能传承并践行着那些主张,并使我耳濡目染得到启蒙,是多么难能可贵。比如,在我上小学前后,母亲常和我讲:“这个国家好,不是赶上了这个国家,咱的日子没法过呀!”讲毛主席好,共产党好。毛主席有画像,我能认得,共产党是谁,我不懂,但心中埋下了热爱党的种子。到我成年时,母亲积极支持我入党。当时村子里青年人中,主动申请入党的还没有别人。

母亲特别讲究修身做人。教育我要品行端正,就说“做人不能丧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吃凉饭,花赃钱,早晚是病”;教育我要做到勤俭懂知足,就说“笑破不笑补”“知足常乐,不能有福不会享”;教育我处事要有分寸,要多替他人着想,就说“不知哪片云彩有雨”“说话要知深浅,做事要懂倒正”“人心是肉长的,以心换心”“事怕颠倒颠,遇事替人想”“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教育我做事要对路,就说“诗书送给文人,红粉送给佳人,好饭送给饥人”;教育我要有感恩之心、坦诚待人,就说“你给人的好处可以忘,人给你的好处不能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怕见面,树怕扒皮(有误会有疙瘩,说开了就好;有遮着盖着的,见了面就清楚了)”“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教育我心胸要宽、气量要大,就说“心宽不怕房屋窄”“宰相肚里能行船”“不能专挑棱缝找气生,气大伤身后悔难”;教育我要着眼长远、耐住性子、干啥像啥、不畏困难,就说“处人要有长远劲儿,淡淡泊泊长流水儿”“做事要有耐性,有抻头”“不能有心采花无心戴”“没有过不去的日子”……母亲的言传身教,成为哺育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初乳般的营养。

非常之举供养上学读书

从记事起,我就常听母亲讲:“你父亲没念过书,他经常发誓,‘当裤子当袄也得供儿子念书’,你长大好好念书,念到哪我供你到哪。”

哥哥读高小住校离家30多里路,常常不肯离家去学校,母亲就煮鸡蛋,做好吃的哄哥哥去上学。父亲去世时,哥哥正值小学毕业,无奈只好辍学,承担起种田劳动养家的重担,14岁的孩子多艰难啊!母亲每每讲到这都特别揪心。哥哥享受到父母的家教,忠厚老实,勤奋好学。我上小学那年,只念了六年书的哥哥当上了民办教员,他教我到三年级,后来转为公办教师,还当上了村小学教导主任。

小学毕业时,全班来自五个村的同学,只有我和另一个同学考上了初中。学校离家30里路,需住校。每月伙食费有七八元钱就足够了。可我们家的唯一经济来源是哥哥民办教师的工分收入。那时全家七口人了,哥哥的工分钱领口粮都不够。我上学的钱从哪来?母亲早就盘算好了,我上中学去了,她也带着行李去县城找地方当保姆。这在现在是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十里八村未曾有过,当保姆,让人笑话,说是伺候人,很低级。还有的说“老王太太不知天高地厚,供儿子念书能怎么样?到头来还不是顺垄沟找豆包。”母亲毫不顾忌,毅然决然地说:“我儿子顺垄沟找豆包,识字也比不识字强。”母亲准备十几块钱让我带着上学了。学校给我评了每月3元钱的助学金。可母亲上哪去了?我联系不上。她不会写信,更没有电话。花一元一角钱坐公共汽车去县城能找到母亲,可又怎么舍得。我想念母亲,惦记母亲,心里很难过,这种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不经历是很难想象的。但我的学习成绩都是优秀的,各项活动也都积极参加。到初冬11月份的某一天中午,总务处张老师来通知我:“到街里旅馆找县中医院张院长(是张老师的大哥),你母亲捎东西来了。”我高兴得连跑带跳,见到来征兵体检的张院长,大高个,山东口音,告诉我说:“你妈妈在我们家帮忙,托我给你捎来了钱和棉鞋。她挺好的,你别惦记,放寒假就去看你妈妈。”母亲给我带来了20元钱,一双棉胶鞋,这是我第一次穿买来的鞋,还有母亲做的棉鞋垫。当时心里松了许多,但是想到母亲在人家干活,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滋味,高兴不起来。不过眼下读书不愁钱了,心里踏实些了。

到冬季天太冷,往年在家穿的冬装很不适应学校的环境,我没有大衣,棉袄里套了件夏天的单衣,下身是空壳棉裤,上早晚自习时冻得我常常是缩着脖子,抱着膀,几乎天天都流鼻涕、咳嗽吐痰,哪知是感冒,不以为然。尽管如此,有父亲的遗愿,有母亲的教诲、支撑,让我动力十足,毫不动摇,学习成绩在全年级领先,初一第二学期开始,我从少先队小队长当上了中队长,没到期中又当上了大队委员。就在刚上初中,即1965年9月,我买了有生以来第一本课外书——《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后来还参加了学习王杰、学习焦裕禄等活动,这些打下了我人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母亲干活干净麻利,做事妥帖得体,在张院长家得到了全家人的喜欢、尊敬,每月能挣20元钱,母亲很舒心,身体也胖了。可是,好景不长,到1966年春,国家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加之张院长家庭变故,母亲被解雇了。学校知道我母亲当了保姆,第二学期也没再给我助学金,我的经济来源难以为继了。我自作主张,极度紧缩开支,每天只吃六两饭,不吃菜,自己捡来白菜叶用大粒盐腌成咸菜就饭吃,每月只花3元钱饭费,母亲用苞米炒熟碾成炒面,放点糖精用开水冲了聊以充饥。这仍旧填不了半饱的肚子,真是饿得难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下来,手抖得把握不好笔。但学习矢志不渝,数学竞赛还获得全年级第一名。这样过了两个月,母亲见我严重消瘦了,头发也白了不少。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常在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是有机会逮着饭使劲撑,饥饱过度,胃出了毛病,常常胀满不消化了。母亲知道了详情,果断决定让我休学,带我到县城治病,住在城郊的姐姐家。母亲攒下的几十元钱,大多花在给我治病上了。通过治疗,胃功能有了较大恢复。这期间,文化大革命来了,学校已经停课。这对我倒有点安慰,因为基本没耽误课。

1966年暑假过后,我兴致勃勃返回学校上二年级,可是只上了一天课,就停课开始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连了。我为了省钱,带着大姐给做的干粮和好友同学先到市里,后达省城,因吃住很困难,也串连不出什么来,几天就回来了。可是,在家呆不住,还想出去。就和母亲说:“想去北京见毛主席,听说去北京坐车不花钱,到北京吃饭也免费。”母亲将信将疑,但还是支持我去,把手头仅有的八块钱全给了我。我在市里上火车坐了两天两夜,真的到了北京,参加了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住了两星期,参观了一些高校、景点。在天安门广场花4角钱照了张相,一天下午饿得太难忍了,花3角3分钱买了包饼干,加上路途支出,去趟北京,只花了3元钱,剩下5元钱回来交还给了母亲。我的母亲真是开明,真是有气魄,拿几块钱就让14岁的儿子只身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后来我懂了,母亲是让我长见识,这趟北京之行,开阔了我的眼界,影响深远。

1967年,学校继续停课,我幼稚地盼着学校上课。母亲也不甘心,继续上县城、去市里,寻求当保姆,但都没能如愿。夏天,母亲在学校所在地镇上的堂妹(我称三姨)家住下来,三姨干临时工,家里还有扎笤帚的手工副业,母亲在三姨家,帮助干家务,我返校也在她家吃饭,帮助干活,每月给母亲五元钱。三姨是我的重要恩人,回去必当看望。得知老人家眼睛患了白内障,我责成大侄儿给她安排住院治愈了。

我断断续续回学校,母亲特别嘱咐我:“上学校不能整人,不能当坏小子”。农忙时节,就和妇女一道参加生产队劳动。虽然那段时间学校一直没能复课,但母亲支持我回学校,使我有了两大历史性的收获。一是在老师引导下,开始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这开启了我对哲学学习求索的理性人生。毕业后在农村放羊时,也在山上读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几十年来,我一直让对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二是一位同学从当村支书的父亲那获得经验,对我说:“你作文挺好,可给报社写稿,挣稿费作饭费。”于是我就写开了,见啥写啥。刚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稿子发出去,泥牛入海,后来虽然知道没有稿费了,但我出于兴趣,也想将所学知识派上用场,就坚持不懈地写了下去。没钱买稿纸,用废大字报代,信封用报纸糊。幸好那时信封右上角剪个口,注明稿件,邮寄就不用贴邮票。在家里发稿离邮局很远,母亲就起早,冬季冒着严寒去打听谁上公社,给捎寄我投稿的信。如此耕耘,终有收获,感动了地区日报社,吸收我为通讯员,安排我到市里参加培训,还到别的县进行采访实习。此后,稿子多数都能采用了。由此,锻炼了我的政治敏锐性、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两大奠基性的重大收获,强有力地支撑了日后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支撑了我的人生之路和从政生涯。

不畏艰难传承坚强力量

父亲去世时,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尚未成年,还有年近八旬的爷爷。母亲以坚强的意志撑起了全家的大梁,把苦痛埋在心里,抚养孩子,赡养老人,带着老的小的提起精神,像样地过日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体制,不长时间就成立了互助组,哥哥虽然还小,但有亲友帮助,家里的地每年都种下来了。各项农活母亲都能干,家里吃像吃,穿像穿。我们家的孩子穿的不一定有别人家新,但整洁利索,棉像棉,单像单,比许多人家都强。乡亲们无不佩服母亲意志坚强,治家有方。

但在那国家艰辛探索,又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我们家的那种情况,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不仅经济拮据,还有口粮短缺,吃不饱肚子的日子,冬季严寒,更是难熬。可母亲面对任何困难从不叫苦,从不畏难,家里家外,遇到什么事都不打怵。

1968年春上,母亲手里的钱都用于我上学了。她为了挣几个钱,走出很远的路,漫山遍野去采一种草,学着编草帽卖,编一个草帽要几天功夫,能卖一元钱,共编了十来个,还要走很远去自己卖,卖了十来块钱。过了很多年,母亲和我聊天时说,“那段时间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心想哪怕有一块钱呢,也能买点油盐酱醋。多亏编草帽卖了几块钱,管了大用。”那时哥哥家里也困难,已经六口人了。当时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神头可足呢,哪知她那样为难啊!现在回忆起来,我20岁离开家前,几乎是吃素长大的,只有过年过节能吃上肉,平常大多是吃咸菜和大酱下饭。可听母亲常说的是“没有过不去的日子”。

1968年9月,我16岁初中毕业,正式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干活很顽强,也像样,得到乡亲们的赞扬。劳动之余,我也坚持刻苦学习,只要是我单独干活时,比如放羊、看仓院等,我就带上书报和纸笔,抽空在山上、田间、墙头阅读写作。

毕业回生产队劳动时,当时正值秋收大忙,收割庄稼累得我直不起腰,由于毕竟年纪还太小,我只承担大人劳动力三分之二的工作量,还跟不上趟。当时,最艰难的活儿,是冬季搂烧柴。凌晨出发,冒着零下30度左右的严寒,到20里外的草甸子上,用很大的耙子搂柴草,天冷坐马车坐不住,靠跟着马车跑取暖,搂的时候像人拉犁一样,一步一步地挨,白天零下20多度的天气,累得汗珠从狗皮帽子帽沿处直流,帽遮上着霜,棉袄后背冒着热气。

这年12月,我和另外4名社员组合一辆马车搂烧柴,每天搂一车,五天每人轮一车。第五天轮到我,草甸子上刮起了大风,搂一耙子柴草往挂在耙杆的篮子里一抖,风就刮跑了不少,于是,这天搂到柴草的量就少了许多,到该装车时风更大,无法装车,只好空车而回,要我自己第二天再拉回。在往回走的路上,我的心情沉重极了。到生产队队部,队长通知我第二天一早去县里开会,参加工作队,这对我来说显然是很有意义的,但甸子上的烧柴还得去拉,怎么办呀!我回到家跟母亲说着就哭了。这时母亲轻松地说:“我带你去求人明天帮咱拉烧柴,你放心去县里开会!”在傍晚的寒风中母亲带着我求一位堂表哥帮助去拉烧柴。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印象很深。

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有母亲榜样的力量,我勇于面对任何情况,反倒没觉得怎么困难了。

从容晚年昭示人生智慧

我在省城读书、工作,成家后立即将母亲接来,几年后我调到北京工作,她又跟着我们到北京,至母亲去世这两段共13年,这是母亲享福的美好时光,也是我们尽孝,享受特殊意义家教的宝贵岁月。

小时候,母亲常给我讲北京是古代皇上住的地方,有金銮殿很好看;讲李自成进北京的故事等等。我们来到北京,在母亲内心是最富有成就感的事。到北京一安顿下来,我们就陪母亲游故宫,她走不动,我们就带个马扎,边走边歇,到太和殿前,我背着母亲走上几十个台阶,看到了金銮殿,母亲坐在马扎上凝望、沉思良久……

从农村到大城市,母亲丝毫没有不适应、不习惯。老人家是把心放在我们这儿,住得安生、住得自在。当然也思念故土,想念那里的儿女、孙辈们。身体允许时,我就安排她回老家住住。我女儿出生后,母亲又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全家四口人,婆媳如母女,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晚年的母亲让我最感动的,是她把智慧运用到晚年生活几乎达到了极致。她特别想帮助我们多做些家务,同时她的身体越来越力不从心,特怕生病给我们增加负担。于是就把帮助我们干事情和照顾自己身体很好地统一起来。母亲长期的过度操劳再加上寒冷的气候环境,得上了肺气肿、肺心病,我们尽力保养着母亲的身体,哥嫂离得远,专门给母亲从老家雇了保姆。母亲想念远方的亲人,常常和我念叨,但内心一直保持平和宁静的状态。姐姐、哥嫂、孩子们,隔断时间也前来看望母亲。到后几年,她的身体是弱不禁风了。但母亲奇迹般地调控着自己的身体,到北京的七年里硬是没得一次感冒。她那样的身体状态,患上感冒必须得住院治疗。到后几年不能帮我们做家务,就天天盯着天气预报,嘱咐我们大人孩子每天穿好衣服。她自己精致掌握,预感有凉,先加衣服,稍微有热,略减衣服,流鼻涕了,自己想的办法,团个棉球堵住鼻孔,还真管用,堵一堵就好了,后来我感冒流鼻涕也用这办法。饮食也是自己精心把握,凉的不吃,硬的不吃,不撑着,不饿着,更重要的是老人家自己的心保持着平和、宁静,能随遇而安、随遇而悦,这是母亲晚年人生的高级境界。最后母亲是一觉未醒,五天就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从那以后的三个多月里,我每天都梦见母亲……

人生在世,作为儿女,完全理解父母的心是不容易的。其实,不论多大年纪的儿女,哪怕已是70岁、80岁,在父母的眼里仍是孩子,还要牵挂,饮食怕饿着、又怕撑着,穿衣怕凉着、又怕热着,要叮嘱,要唠叨。做儿女的一定不要烦,不要顶。这方面我没做好,有时有点不耐烦,有时还犟一下嘴,后来每想至此都深感内疚。和母亲晚年的这段生活,仍然让我的人生得到教益。我深深领悟到:作为儿女,积极干事得平安,是对父母的最大关心、最大照顾;作为父母,身体健康精神好,是对儿女的最大支持、最大帮助。为人子女者,善顺父母心,谓之大孝;为人父母者,善传子女道,谓之大慈。

母亲给我的教养恩深如海洋,我特别特别怀念我的母亲……

名人家教家训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陶行知】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

《傅雷家书》是我国现代著名翻译家傳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傳聪、傳敏的家信摘编,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也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经典范本。全书凝聚着傳雷对儿子、对祖国深厚的爱。傳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感受爱 分享爱

【巴金】

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

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母亲自己也处过不少的逆境。在大家庭里做媳妇,这苦处是不难想到的。但是母亲从不曾在我的眼前淌过泪,或者说过什么悲伤的话。她给我看见的永远是温和的、带着微笑的脸。我在一篇短文里说过:“我们爱夜晚在花园上面天空中照耀的星群,我们爱春天在桃柳枝上鸣叫的小鸟,我们爱那从树梢洒到草地上面的月光,我们爱那使水面现出明亮珠子的太阳。我们爱一只猫,一只小鸟。我们爱一切的人。”

这个爱字就是母亲教给我的。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柢。

——节选自巴金《我的第一个先生》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给母亲打电话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的“禅”
母亲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母亲
摔倒的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