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体育养生视角探究“静”对生命健康的意义

2015-12-04蔡琳坡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体身体状态

蔡琳坡 孙 敏 李 扬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养生产生于西周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君主制的洗礼和自然科学的完善,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鲜明文化特征的科学。养生之意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现在的社会环境,做到人体与外界平衡,通过养神、养形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从古至今的养生传承中都涉及到以静为主,动为辅的养生运动体系,在传统养生中首重养神,而“静”却为养神的最佳手段。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较大变化,高度的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被职业化,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中。但是,焦躁、疲劳、疼痛、职业病、慢性病等等诸如此类的“文明病”正在无情地剥夺人们生存、幸福的权利,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性”。为了解除困扰人类的健康隐患,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制定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推行全面健身计划。传统体育养生学作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传统养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点上,融合生命科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交叉互动所产生的体育养生文化,其注重身心和谐的功能和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 传统体育文化对“静”的认识

2.1 传统体育养生“静”的定义

在传统养生中许多学派和学者对于静都有独特的见解。老子主张“清静为天下正”,《淮南子·原道训》中写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阴符经》中指出“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老子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以静为主,动为辅。而静是人天生的本性,心静自然看待事物更清晰[1]。而静对于人来说主要体现在养神或是调心,心空灵自然,以一念代万念,排除杂念,逐渐进入心静神明、愉快恬适的境地。“守虚极,至静笃”,“大道至简”等说的都是静,静并不是始终不动,循理而动即为静。静指的是人的一种状态[2],也是一种心态。在静的领域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静的形式,如:无声即使“静”,当人处在万籁静寂的自然环境中,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把这种状态会称为“静”。其二,神敛既是“静”,神也是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不过是对与道的形容,“自”为自己,“然”外界形态,当人们把外部事物统统抛到脑后,抛出身外,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把注意力从身体外部收聚到体内,关注自身的每一分的变化,这样会产生一种良性的不协调,使自身的意识自然而然的关注于外界的事物形态,这是一种矛盾的关系,当做到神敛体松时,对于外界的形态观察会更加透彻、清晰,这就是传统养生中的以本心看世界,这种状态同样是静的体现。其三,无为既是“静”,也是静的最高境界,当静达到“无为”的境界时,就会明白一切都是飘渺的,都是“无”,什么是“无为”?老子说过“仓廪空虚还能做到安乐,就是无为;田地荒芜能做到安乐,就是无为;地位低下能做到安乐,就是无为”。

但在这个社会上想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很困难的,对于无为的要求,我们只要做到,万事不要太过执着,以自己的自身能力为圆心,即不超出自身能力所及,也不刻意的放松自己,在心态上始终保持静的状态。

2.2 传统体育养生中的“动与静”的关系

静与动是传统养生中不可缺少的两大部分,也是传统养生中的主要健身手段,二者就像是道家里所讲述的“阴阳”哲理相联系的,动为阳静为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养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做到一边的练习。在传统养生的动静观中,静主养神,动住修形,形神兼养是养生动静观的理论基础。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及精血,它是生命活动之宅。“神”的含义广泛,在人体主要指一切生理机能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形神关系是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三个方面。形神兼养强调人体生命机能物质要素的形、体、命同精神要素的神、性、心的协调统一,是传统养生中的一贯主张。就像西晋嵇康提出[3]:“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躁于中,形丧于外”,“形神相亲,表里相济”。可见,动静是相互补充,共同为构建良好的人体健康做出根本保障。

众所周知的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人的形体来说适宜动,通过合理的身体运动,能够促进体内的精气流动、气血贯通,调节人体的气化作用,有助于气的出入升降,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驱逐寒邪、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经常做身体运动,可以增进健康,锻炼神之宅。例如,养生气功中的五禽戏,充分调动身体各部分肌肉、骨骼与韧带,在牵拉身体的过程中达到练形的目的。

在我国,主静的养生思想始终优于主动的养生思想。老子认为:“清静为天下正[4]”;管子认为:“人主安静”。儒家更强调“仁者寿”,后对之解释为:“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主张以静为上。传统养生学主张,心神宜静,静主养心神,心神是一个人体的主宰,统领五脏六腑。神在则生,神灭则死;神弱则病,守神则静。即“欲全其形,先在理神”(《七部要语》),所以,传统养生中针对心神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在无声、神敛再到无为的心神境界修养,来调节身体健康无病的良好状态。静代表着空灵心静、恬适安闲,即外界的事物对于人的情绪与心理上没有过多的影响,看淡了大起大落,摒弃了大喜大悲,使得心理上始终处于平衡状态[5]。《内经》对“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则有系统的论述,这一点也得到了现代医学、心理学的验证。

3 传统体育养生中“静”对现代人体健康的意义

3.1 “静”对于人体健康的生理意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等。虽然在传统养生中静主养神,但是静对于人的生理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对人体的气、血、神经具有深刻的影响。

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而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在体内的运动叫做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流动与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之中,时刻促进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为身体器官的运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气机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出入升降,气在体内流动是需要良好的体内环境,当人处于紧张的状态时,肌肉绷紧,关节僵硬,其不但不会生成,还会在流动的过程中,淤塞在关节和筋脉中,导致身体的不适,在现代的生活中,往往是这种情况使得身体出现问题,当人身体处于神静体松时,气会在体内自然的生成,气机通畅,为五脏六腑的生理运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环境,《内经》中有“静则生化气,动则苛疾起”之说,又有古语云:“心境而日充实以壮”。其大意是说,当心神在静的状态下时,身体处于神敛体松的,体内的精气会每日渐长,气足则形体壮,心静则神安,神情安定使人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充实,这样就可以使人身体健康[6]。

血,流注于周身富有阴阳物质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也是神的主要物质,能够濡养滋润身体内的器官组织,《难经·二十二难》中说道:“血主濡之”,是脏腑之间的营养物质流通的必要途径。《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液在体内运行时,是受到静的影响的,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可以使自身血液重新分配,意守部位的血流量比非意守部位增加31%,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明显增加。

人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通常整日紧张的脑力活动以后,虽产生疲劳,但通过适当的休息或睡眠即可恢复。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冲突的一些因素,如亲人亡故,学习负担过重,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不和或长期思想矛盾等,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长期持续性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主要表现为:兴奋性增高,如易激动,易伤感,感觉器官对机体内部及外界刺激过敏,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脑力体力均易疲劳,工作学习效率低,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焦虑不安及多疑等。健身气功训练能使血管紧张素分泌减少,练功后催乳素浓度提高,意味着作为中枢神经介质的活性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加强大脑的抑制过程,因而血压与心率恢复很快。

健身气功要求练功人在练功时要做到松静自然。松是指精神和形体共同的放松。静是指精神的宁静,是精神在主动放松的基础上,意识进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状态。这种状态使大脑皮层功能主动性地休息调整,有益于缓解和消除大脑的持续紧张状态,起到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其次,在练习健身气功达到入静状态时,机体不仅在客观上发生各种有益的调整变化,而且在主观上也可感受到心情极其舒畅、心胸非常开阔。从而处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这对消除神经衰弱常伴有的负性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生活中,人们时常会感觉身体疲惫,头晕眼花,可以通过对健身气功的练习来调整自我的身体状况。

神经作为一切身体活动的中枢,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是控制全身的肌肉、脏腑、器官的关键结构,在人入静的过程中,心无杂念,抑制了大量的信息涌入身体,放松了神经,大脑皮质处于保护抑制状态,皮层功能同步化增强,神经功能协调统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变化,帮助人们在快节奏、强压力的现实生活中舒缓身体的紧张程度。

3.2 “静”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对于自身的心理情绪控制逐渐失控,在不定的时间空间中常常会发生对于情绪的宣泄,不仅影响了他人,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

七情作为传统养生中论述的精神因素,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感活动,古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是说六淫致病,从外而内;七情致病,自内而伤。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七种不良心理状态:第一,狂喜极易使机体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幻视幻听,导致心悸失眠、肝脏血糖分泌过多,诱发糖尿病等疾患。第二,暴怒易使自身性情冲动无度、牢骚频发、烦躁加剧,易引发心动过速、血液循环加快,往往易发生晕厥和并发高血压等病症。第三,频忧使不良心境进一步逆转、恶化,常可导致焦虑、嫉妒、厌恶情绪的恶性循环,致使人陷于抑郁忧虑的氛围中难以开脱。易诱发孤癖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第四,过思常致人于困扰紧张的苦思瞑想的心境中,易殃及机体营养不良、消瘦、乏力,诱发偏头痛、脑神经衰弱等症。第五,久悲是大失所望、伤心凄凉情绪的反应。悲伤者若长期心境不佳、悲痛欲绝、思虑缠身,似泥牛入海,实际等于对自身心理的慢性自杀和对精神卫生的自我催残。第六,大恐即恐惧心理在异常情况下的应激反应。人一旦处于大恐状态之下,即可出现多汗、头晕、心悸、尿失禁以及肢体僵直、震颤性麻痹等症。第七,骤惊是一种劣境心理创伤,骤惊状况下则可引起自身性格改变、诱发精神疾病、甲状腺亢进等症。由此可见,平衡心理情绪有益延缓衰老,利于强身健体。

对七情的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发泄,以调节心理平衡,“静”作为调节心神的方法,对于情绪的调节最为适合,之所以需要发泄,是因为外界的事物和自身都自己的要求太过压抑,我们需要一个博大的空间去放逐他们,使得心理情绪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这种心理环境就追求的波澜不惊,心如平镜的清虚宁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的意念(想法)可以无限的伸展,到最后就形成了“无”也是无限,在俗语中:“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这个解释。在入静的状态中,摒弃了心绪上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维持了安静乐观的精神状态,渐渐地降低了七情的产生对于自身健康的影响。老子为我们指出,其实人心本都可像婴儿一样空明宁静,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将视野从内在心灵世界投向了外在物质世界,从而被私欲与外界蒙蔽了双眼,从而离我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以至于在人生路上的某一站迷失了方向,若要找回内心的平静,找到迷失的自我,则需守静[7]。

3.3 “静”对于人社会健康的意义

对于社会健康的提出,是在近代为了适应这个高速发展中的社会,对于个人提出的第三类健康形式,社会健康又称为社会适应性,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地能力。社会健康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延伸。“静”对于其锻炼意义是重大的,当今社会五光十色的新生元素越来越多,对于人们的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逐渐加深,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帮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人们对社会的不适应往往是对于自身的想法和欲望的追求受挫,导致人们慢慢脱离了这个社会的主干道,也就是不能在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节奏,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可以利用传统养生中的“静”的思想来帮助自己,传统体育养生中分为三方面:一为调身,是身体自然放松,处于舒适的状态。二为调息,即使调剂呼吸,在短暂的呼吸中是意念与呼吸结合达到入静状态。三为调心,即调整心态,通过意念对呼吸的集中关注,消除杂念,进入禅定状态[8]。这三者都是伴随着“静”这种特殊的状态来进行的,借此状态安顿人们在这社会上躁动的心灵。心的修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健康、完善的心灵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由个体通过自觉和长期的修养和历练达致心灵宁静,构建心理和谐,是走向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就是如净慧长老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4 小结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停地奔波忙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其实并不是没时间,而是不知道如何去健康,我们每天只需要半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宜多静少动,可以进行静坐的的休息,找个清静、通风地方远离嘈杂的人群空间,例如:公园、楼顶、私人休息室,可以帮助入静,在刚开始入静时,心会烦躁,脑中生出很多杂念,但不用去太注重,只要身心放松,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或数息,慢慢的自然会静下来,在入静的过程中,气沉丹田,呼吸渐深,心脏的跳动及脉搏也会随之减缓,随着长时间的练习,不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有很明显的感觉,对于自身的健康自己掌握住了,这就是传统养生中“静”的功效所在。

[1]孙永喜.老子养生哲学思想对现代体育养生观的启示[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胡 勇.略论阳明心学视域中的静坐功夫——兼与朱熹的静坐论思想比较[J].孔子研究,2012(02):59-67.

[3]疏娉娉.嵇康与道教的养生[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白永军.老子“无为”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崔海东.朱子静坐工夫略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45-49.

[6]陈立胜.静坐在儒家修身学中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12.

[7]以静养生治“现代劳累病”[J].创造,2013(04):71.

[8]陈小野.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核心原理的典型体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3):4324-4326.

猜你喜欢

人体身体状态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状态联想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