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官者戒:“三习一弊”

2015-12-01陈昱良

紫光阁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杜绝君王盛世

陈昱良

1725年,乾隆皇帝登基。此时距满洲入关已近百年,康、雍盛世也逾半个世纪。正是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年仅24岁的弘历,雄心勃勃,意欲大展宏图。名臣孙嘉淦却上《三习一弊疏》,给踌躇满志的皇帝泼了一盆冷水,说新君盛世登基,年轻欲有作为,一定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谨防“三习一弊”。

“三习一弊” 居官大忌

孙嘉淦所说的“三习”,即“耳习” “目习” “心习”,是居上位者在日常政务中,容易养成的三种坏习惯:人君高高在上,听惯下属阿谀奉承、讴歌赞誉,就听不进去逆耳之言,是为“耳习”;看惯佞臣低眉俯首,奴颜婢膝,就看不惯正人君子直道而行,是为“目习”;习惯了下属对圣意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就耐不得臣下的据理力争,拂逆圣衷,是为“心习”。“三习”所揭示的是人性普遍弱点,但普通人有“三习”,不过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人君、领导,作为组织(国家、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就必须约束自己,克服弱点。因为他们的职位负有重大责任,一旦在个人修养上犯错误,后果就很严重。

在上位者沉溺“三习”,就再也听不得逆耳之言,见不得碍眼之人,容不得拂意之事,忠直之臣渐被罢黜,奸佞小人充斥朝堂。小人觊觎领导手中的权力,惯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博取欢心,攫取权力以牟私利。是为“一弊”。朝廷上下,小人群集,君子远离,后患无穷。居上位者耳目壅闭,还自以为政事贤明,天下太平。“三习一弊”,实为领导者之大忌。

亲贤臣、远小人,自古以来是圣君贤相追求的从政美德。孙嘉淦的可贵在于,他告诫年轻的君王,要臻于此种境界,不仅要明辨贤愚,关键还在于领导者本人能否加强自我修养,去除“三习”。唐太宗说得好,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辐凑攻之,各求自售,以取宠禄。人主少懈,而受其一,则危亡随之,此其所以难也。也就是说,君王手握大权,可以祸福人,荣辱人,身边之人总是变着法子讨君王欢心。只要稍不留神,放松警惕,就会中招,事业的危害也就随之而来!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孙嘉淦强调,朝堂小人之得宠、君子之疏远,根源不在于辨别能力,而在于掌权者的自身修养。历史上不乏明君圣主惑于耳目之习,骄奢刚愎,蔽于“三习”而被小人包围的例子,唐玄宗就很典型:即位之初,他尚能听取不同意见,开元年间,也能容纳韩休的直言。可是,开元晚期,他就容不得说真话的人。张九龄因直言不讳被免除相职,李林甫则由善于揣摩领导心思,而被委以重任,独秉国钧。还有明神宗,即位初期也励精图治,以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主持政务,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很快就倦政腐化,容不得提意见,对大臣谏言充耳不闻,数十年不上朝,沉湎于声色犬马,搜刮民财,使明王朝迅速走向衰亡。因此,孙嘉淦高屋建瓴地指出,帝王只有加强修养、约束享乐的欲望,克制人性的弱点,杜绝“三习”,才能做到选贤与能,躬行善政。

革除用人之弊的根源在杜绝“三习”,而“三习”之中,最核心的是“心习”。“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主之心。”“心习”的实质是骄逸,外在表现为主观武断的作风,内在核心是放任欲望、自我满足的懈怠想法。杜绝“心习”的核心是时刻警惕,毫不放松,不敢自以为是的敬畏精神。长存“不敢自是”之心,就不会被巧言令色迷惑,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认识到不阿谀、不奉承的君子是国家栋梁,从而亲近君子,用人唯贤,从而真正缔造“众正盈朝,太平可观”的盛世。因此,孙嘉淦请求乾隆“圣心自懔”,“知其不足”、“见其未能”、“常歉然不敢自是”,常怀诚、敬之心,谨防耳目之习,排除个人好恶,树立正确的用人标准,举贤而退不肖。圣王之道,不外乎此。

乾隆皇帝对于孙嘉淦的上疏十分赞赏。即位之初,就能听到这样的直言,对于乾隆也是一份厚礼。所以,乾隆前期,他咨诹善道,采纳雅言,任用贤明,摒弃小人,进一步发展了康雍盛世的成果。然而随着他志得意满,心骄气盛,三习渐重,一弊亦生,很快就被小人蒙蔽,佞臣和珅当道,国政日衰。乾隆六十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蔓延六省,延续九年,直接标志着康乾盛世终结,清王朝走向衰落。可见,即使是认识到“三习一弊”害处的君王,也很难善始善终地坚持,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在认识上明白“三习一弊”的祸害,还要在行动上不断砥砺品性,戒骄戒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炼德性,需要领导者坚持不懈。

检点“三习”  杜绝“一弊”

《三习一弊疏》从君王个人修养的角度讨论用人之道,其运思精微、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意义。疏上,深得乾隆嘉赏,而且历代传颂,嗣后诸朝,每有新君即位,臣僚皆抄写此疏进呈。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国藩在京任职时,尤推崇此疏为“本朝奏议第一”。

孙嘉淦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他明知君王溺于“三习”,爱吹怕讥,却能以社稷为重,言人之所难言。其忠勇与胆气,堪称“谏臣”榜样。他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忠谏之风得到君臣一致赞誉。早在雍正即位伊始,他就上疏提出三事:“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处处切中要害,雍正览奏大怒,责问翰林院掌院学士朱轼,何以容此狂生。朱轼回答:此人狂妄,但臣佩服他的胆量。雍正不愧为一代英主,沉吟良久,转怒为喜:“朕亦且服其胆。”不但没有惩处他,反而给他升官,还向满朝文武公开表扬孙嘉淦直言极谏,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乾隆年间,孙嘉淦已是名动朝野的骨鲠之臣,朝廷每有举措,他都分析利弊,直言谏诤,乾隆夸赞他有古大臣忠正之风。孙嘉淦去世后,乾隆皇帝不无惋惜地说:“朝中少一正人矣。”唐太宗以魏徵为鉴,孙嘉淦亦称得上乾隆的一面“人鉴”。

孙嘉淦之所以敢于直言,是因为他自己行得正,干得好。光说不练,就没有说服力。孙嘉淦出身贫寒,没有背景;为官清廉,没有贪腐;政绩彰彰,朝野服膺。

他年轻时半耕半读,严冬入山砍柴,几乎冻毙,亲历田间劳作,深知民间疾苦。入仕后操守廉洁端方,从无贪腐之事,曾做“八约”为官箴:“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待人以诚,行事笃实,其人品官品得到君臣朝野一致赞誉。他一生历任学政、河工、盐务等要差,官至工部、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官四十年间,他课吏以严,抚民以宽,待士以礼,断狱以平,深得民心。他曾上疏建言开酒禁、停圈地、治河道、抚苗民等惠民举措,皆获施行,颇有成效。乾隆嘉奖他“老成端谨,勤劳茂著”,谥号“文定”。清廉的品行,杰出的政绩,是他能够洞悉时弊、深刻论政的实践基础。

“三习一弊”,不是封建帝王的专利,一切为官者、领导人都容易遇到。《三习一弊疏》不仅可作皇帝之鉴,对今日的领导干部亦有重要警示作用。领导者,尤其是掌实权者,必须牢记,权力是责任,是使命,一定要时刻警惕,不能放松自我约束,检点“三习”,杜绝“一弊”,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杜绝君王盛世
杜绝身份歧视 请善待农民工
杜绝承包“伤”
“笑”谏君王
盛世盛开盛唐花
烽火戏诸侯
杜绝初春老化肌
活着就是君王
“治世”与“盛世”辨微
希望杜绝没有『核』的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