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齐“短板” 啃下“硬骨头”

2015-12-01

紫光阁 2015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县短板贫困人口

本刊记者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在扶贫领域的目标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十三五”时期,实现扶贫目标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中央和地方有哪些新的扶贫改革举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

◎ 记  者:“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哪些挑战?

郑文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必须补上这个短板。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3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今后五年可以说是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大,收入水平低。主要体现在:减贫任务艰巨。根据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按照国家扶贫标准,2014年底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7.2%。在扶贫标准不变情况下,减贫边际难度不断加大,实现今后五年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艰巨而紧迫。增收难度加大。2014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尽管占比逐年上升,但绝对差距加大。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户普遍存在健康状况不良,教育程度不高,获得技术、信息、贷款、服务等困难,容易导致“一代穷、代代穷”现象,加剧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二是区域性贫困凸显,发展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很多属于革命老区县、民族县或边境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2013年,扶贫重点县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40%左右。832个贫困县中,相当一部分位于主体功能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范围,区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

三是发展基础差,致贫原因复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尽管近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但“短板”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缺失。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2013年,西部12省区千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有因病致贫的,有缺技术的,有缺启动资金的,有缺乏劳动力的,等等。

◎ 记  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实施好这一方略要做好哪些基础建设?

郑文凯: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三个平台建设”。

第一,建设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我们已经对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贫困户、9000万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这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要提高扶贫脱贫的精准度,就要建设好扶贫开发大数据,进而找准扶贫对象,真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因户施策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制定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让该退的及时退出。继续探索有效方式,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精准监测。

第二,建设基层工作落实平台。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就是工作对象在农村,在最基层。工作对象在哪里,机构和力量就要延伸到哪里,做到县以上有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乡镇有扶贫专干,贫困村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开发最重要的工作落实平台,要把它建设好,使用好,国家的部署和政策,通过宣传动员,让老百姓知道,群众有什么需求,通过进村入户了解,及时反映、积极协调,扶贫资金项目的落实,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真正使基层这个平台,担当起扶贫开发一线指挥部的重任,保证贫困村的事有人管、贫困人口的困难有人帮。真正实现扶贫工作上下贯通、纵横联动,使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第三,建立资金项目管理平台。这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重要保障。要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动员社会扶贫资源,努力做大扶贫开发资金总量。省一级设立扶贫开发融资主体,建立筹措和整合资金新体制新机制。县级要以扶贫规划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筹措更多资金用于扶贫攻坚。改革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制度,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后,要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作用,发挥村民议事、民主决策作用,认真落实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障贫困户知情权、监督权,确保资金项目落实到村到户,确保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建设并从中受益。加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对扶贫资金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引入第三方评估。对违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 记  者:在创新扶贫方式方面,中央和地方有哪些新的改革举措?

郑文凯:一是改革考核机制,落实党政领导脱贫攻坚责任。中央已经明确,加强对省级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考核,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的任务扛起来。扶贫任务重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主动接受考核督查。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工作的意见,目前已有12个省区出台了具体考核办法,对脱贫攻坚实行最严格的监督考核。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对贫困县必须作为、努力作为和禁止作为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是创新金融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特惠服务。适应经济新常态,拓展开发式扶贫,必须更好地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要针对贫困户需求,大力推广扶贫小额信贷产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为期三年、五万元以下、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扶贫小额信贷,这样的特惠金融对于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和需求潜力有直接作用和长远意义。用好用足扶贫再贷款政策,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入股、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贫困劳动力创业就业。加快筹备组建扶贫攻坚投融资主体,作为落实金融扶贫新措施的平台和桥梁,承接信贷资金投放,抓好措施落实。

三是支持各地探索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的新举措。按照农村改革的总体部署,各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尝试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高效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尤其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使其具有长期稳定收益。一些地方引导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土地参股到合作社或其他规模经营主体,按股分红,负盈不负亏。一些地方还尝试在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过程中,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的收益。

猜你喜欢

贫困县短板贫困人口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