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了荒山白了头

2015-11-30李海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荒山水土保持规划

●文/李海江

绿了荒山白了头

●文/李海江

来到库伦旗,所到之处一片葱绿,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因缺少植被而满目枯黄。“如今的巨变,李洪源功不可没!”同行的人介绍道。

今年59岁的李洪源,是库伦旗水务局水利水保站的总工程师。1980年,李洪源被分配到库伦旗林业系统工作。1982年,库伦旗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八大地区之一,他被调到水利战线治理水土流失,一干就是33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水土保持事业,库伦旗境内的700多座山头、1万多条侵蚀沟及河川沙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荒山荒沟绿了,他的头发却白了。

上世纪80年代,库伦旗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南山北沙、沟壑纵横,4716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每年要整体流失1.5厘米厚的地表土。“一刮风就到处飞黄沙,出不了门,一下雨就发大水,路都没法走。老百姓种地,养分最好的土层都被冲走了,常常粮食绝收。”对此,李洪源记忆犹新。

库伦旗处于柳河上游,治理前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土地被冲出沟壑,不仅严重威胁库伦旗人民的生产生活,还给下游辽宁地区带来严重的水灾隐患。1982年开始规划治理那会儿,李洪源还是水土保持战线上的一个“新兵”,他背着勘测设备站在沟上测量,没想到沟边的土一松竟然塌了下去,他直接掉进了沟里。“年轻小伙子不怕摔,爬上来接着干活,摔几次就有了经验……”提起当年掉沟的经历,李洪源一脸轻松地说:“这都是经验。”

多年来,李洪源从规划、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指导,全程带领水利水保站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考察、测量施工,总结出一套适合库伦旗的水土保持治理方法,李洪源形象地将其总结为:山盖帽,坡穿带,沟镶边,底筑坝。“我们在山头把油松、沙棘种上,这就是山盖帽;坡缓的地方修成梯田,老百姓还能在梯田上种地,这就是坡穿带;沙地太多,我们就用草方格固定住沙子,这样刮风就不会到处飞黄沙,沟边造林种草固定泥沙,沟里的水就能清澈点,这就是沟镶边;沟底筑坝修水库,下游再建上农田,这就是底筑坝。有的地方还不适合做太多治理工程,就自然恢复实行封禁治理,所以人们都说我们是在大地上作画的人。”李洪源介绍道。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植被措施、耕作措施并举,实现从源头开始层层控制水土流失。33年来,李洪源指导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240万亩,他主编了《库伦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等规划、设计报告87项,12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但李洪源却把奖状和证书锁在文件柜里,他说:“这都没啥。”

谈到常年在野外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李洪源说:“我们都是冬天实地测量计算数据,夏天开始施工。刚来的时候,我带着工程技术员去沟里测量,最深的沟有74米,我们背着设备下到沟底测量勘察,那时候哪有什么GPS,都是扯根绳子量的。测量完才发现沟是垂直的,我们上不去了,只能摸黑找坡缓的地方一点一点爬上去。有时候太晚了回不来就在野外过夜,有几次我们连帐篷都没带。”冬天测量、夏天施工,一年365天,李洪源有270几天都在野外工作,而每年结束了野外工作的春节前后又是李洪源更加忙碌的时候,规划项目、测算数据、绘制施工图,每个细节都要计划好、测算精确。李洪源常年忙于工作,难免会疏于对家人的照顾。提到家人,李洪源难掩无奈地说:“没办法啊,我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接着,他笑着说:“我还有一年就退休了,这么多年天天干活也没工夫寻思别的,我就是个技术工,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库伦所有的山沟沙海都治理成绿洲。”

(作者单位:库伦旗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曹云峰)

猜你喜欢

荒山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水土保持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水土保持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迎接“十三五”规划
小猴栽树